國內183個城市欲建國際大都市 規劃成圈錢工具
admin
2007-01-29
來源:景觀中國網
《瞭望》新聞周刊最近調查發現,目前提出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目標的國內城市已經達183個,包括了大部分省會城市、直轄市以及次一級城市。眾多的中小城市也一哄而起,給自己
《瞭望》新聞周刊最近調查發現,目前提出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目標的國內城市已經達183個,包括了大部分省會城市、直轄市以及次一級城市。眾多的中小城市也一哄而起,給自己制定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宏偉目標,如三亞、惠州、丹東、琿春、黑河、滿洲里等。
很多中小城市也在制定雄心勃勃的發展目標,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大搞開發區。據國土資源部統計,目前全國各類開發區6000多個,規劃占地面積超過3.6萬平方公里。此外大學城、科技園、軟件園、旅游度假村一個比一個“高、大、全”。
與此相對應,在建設“國際化大都市”、“區域中心城市”的旗號下,城市肆意蔓延擴張,突破城市整體規劃指標的現象普遍存在。許多城市總體規劃尚未到期,已被盲目的城市建設全面突破,許多城市5年內“完成”為期20年的規劃指標已經相當普遍。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關專家告訴《瞭望》新聞周刊,目前許多地方政府正在掀起一輪更為猛烈的“城市規劃熱”,國內相當一部分城市都在修編規劃。
一個城市的規劃,不僅代表了一個城市的文化和個性,是一個城市整體誠信度的表現,更是一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向導。城市規劃隨意變更的“橡皮泥現象”讓人感覺到城市發展的盲動性、非透明性。建設部一位專家為此指出,“城市規劃失效”正在困擾著中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使得不少城市陷入無序和失調狀態。
國內許多城市不斷突破規劃線限制,急著邁向“國際化大都市”,而發達國家的城市規劃和城市建設究竟是什么樣的呢?《瞭望》新聞周刊駐美國、日本等國記者也進行了調查,并向讀者發回國外城市規劃的相關經驗。
規劃成為“圈地圈錢”的工具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調查后發現,城市規劃不斷被隨意變更,首要的驅動力來自于地方政府的經濟利益。
地方政府要做的事越來越多,但手中可支配的財力卻越來越少,原因在于真正屬于地方稅的稅種很少,加上不盡科學的政績考核機制,地方政府保持財政收入增長最好的辦法就是“土地財政”。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調查表明,在一些地方,土地出讓占地方財政預算外收入的60%以上。
專家告訴《瞭望》新聞周刊,在現行分稅制下,增值稅75%上解中央,近幾年來增長較快的所得稅也改為共享稅,即使像浙江這樣的經濟發達地區,財政收入大幅增長,但地方財政收入在總收入中的比重不高。相比之下,由城市擴張和土地占用帶來的稅收,包括建筑業和房地產業的營業稅、所得稅、耕地占用稅等全部由地方享有。城市擴張、所謂的“經營城市”成為地方政府擴充稅源的最有效途徑。
全國人大2004年《土地管理法》執法檢查組的報告稱,1992年至2003年,全國土地出讓金收入累計達1萬多億元,其中近三年累計達9100多億元,這一數字還有逐年擴大之勢。根據國土資源部的公報,2004年,全國土地出讓金的價款高達5894.14億元;2005年第一季度,全國土地出讓金的總額達到3000億元。
這樣一個巨大的利益蛋糕,使得一些城市不斷變更規劃的內在驅動力十分強勁。由于土地是最大的國有資產,一些城市政府的主要收益來自于土地出讓,只有將城市“做大”,增加土地供給,才能增加城市財源。因此,一旦5年花完了20年的指標,城市政府就會組織專家重新修訂規劃,規劃的嚴肅性蕩然無存,成了“圈地、圈錢的工具”。
如何改變這一現象?專家認為,要遏制地方過強的發展宥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