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8的明天會怎樣?
admin
2006-11-17
來源:景觀中國網
在城市規劃里有一個比例,一個比較健康的區域內公共空間和非公共空間的比例應該是80:20,但是在酒仙橋地區,即使比例倒過來公共空間也還是不夠,負責這一地區規劃的中央美術學院
在城市規劃里有一個比例,一個比較健康的區域內公共空間和非公共空間的比例應該是80:20,但是在酒仙橋地區,即使比例倒過來公共空間也還是不夠,負責這一地區規劃的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的教授費菁把這塊區域形容成城市黃金地段的一塊“飛地”,被各個單位大院割據,外人進不去,里邊的東西也出不來。他們給政府的第一個建議就是,先把這塊區域納入城市的整體軌道中,打通道路,改善交通,擴大公共空間,增加居住人口,讓它活起來。
曼哈頓網格的啟示
緊挨著四環路的酒仙橋地區分布著北京若干家國有企業,其中的原798老工廠形成了北京畫廊和藝術家最密集的大山子藝術區。地段雖好,但是地價卻不高,除了近兩年隨著藝術品市場熱起來的幾家畫廊,這個地區的其他經濟活動并不活躍。現在區政府和市政府計劃把這里開發成為一個“創意工業園區”,使藝術、設計、動漫等行業成為這里的支柱產業。不過費菁覺得,一個城市的發展應該是比較自然的,無論這一區域將來發展成什么形態,首先要把它作為一個好的城市街區建立起來,如果城市本身結構不好,什么區的叫法,也不過是掛一個牌子而已。
在紐約居住了近二十年的費菁對曼哈頓網格有深切的體會,這個形成于兩百年前的城市網格至今仍然極具彈性和包容性。美國的創建者們出于對于民主和自由的追求,沒有給城市規定任何的中心,而是均勻散開,道路偏窄但是數量眾多,網格編得非常細密,人大概步行一分鐘就有一個街口,“其實北京的車沒有紐約的車多,但是紐約沒有北京這么堵,北京實際道路用地占得不少,但道路太寬,還不如窄一些,多打幾條。我們做這個規劃的時候也用了這個想法。曼哈頓網格給我們的啟示就是這個,得把網子編勻,不然會對交通和城市發展產生局部的不平衡。”網格解決的不僅是交通的問題,無論店鋪還是餐館都是沿著街道發展,街道越多,公共空間越活躍,人們樂意停留,營業額升高,地價也會提高,人氣也可以帶起來,形成良性的循環。“我們給政府建議,酒仙橋這塊成立一個‘特區’。”如果這一平方公里區域內的試驗成功,對北京周邊地區的規劃,將是一個可以借鑒的范本。
沒有中心并不意味著整個城市沒有興奮點,費菁說二十年前剛到紐約的時候,蘇荷區窮藝術家聚集,是最熱鬧的藝術區,接著大商店入駐,這里成為有錢的雅痞人士的居住區,藝術家們搬到了雀兒喜,這兩年雀兒喜也開始貴族化,搞藝術的又都跑到曼哈頓大橋那邊去了。這些區域的發展和流動都是自然的,前提是他們首先是一個很健康的城市地區,城市里血脈相連的一個組成部分。雖然現在798被稱作藝術區,卻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圍墻高聳的工廠大院,不甚便利的公共交通,“編網子就是得把它的路給接上,跟城市接軌,讓它通氣。我們還要告訴廠家,只有大家都把門打開,才有錢賺。”
現在酒仙橋地區具體的建筑規劃還沒有開始,有些必然要拆,有些新的建筑要起來。一個好的規劃也提供給建筑師發揮的空間,費菁說其實紐約80%的建筑很難看,但是由于規劃得好,感覺不到,相反,如果出現了一個新奇漂亮的建筑,也會很打眼。但是在一個規劃不好的城市,則是“不放則死,一放即亂”的狀態,要么千篇一律,要么突兀別扭。建筑設計是做單體,要求自由,但是只有建立了一定的秩序下,才能有大的自由。
混雜的城市
“當世人將曼哈頓下城認作是金融中心的時候,往往忽視或不了解的,是在20世紀末期這片區域內居住人口的快速增長。居民區的滲透是保證城市活力的根本。相應的,商業服務和文化娛樂設施的交錯融合,才能形成有凝聚力和活力的社區。”
——傅剛 費菁 《都市檔案》
即使公共空間充足,沒有居住人口,街區仍然是死的,費菁舉了北京金融街的例子,雖然這些寫字樓都屬于公共空間,但是由于沒有居住人口,一到晚上,就變成漆黑一片的死城。798藝術區的狀況也是一樣,畫廊關門以后,雖然還有幾家酒吧營業,但是除了有演出的日子,過夜生活的人也難得往這邊跑。“有人住就不一樣了,他可能吃完晚飯沒事就溜達著過來了,居住人口可以延長公共空間的使用時間,提高使用效率。”現在費菁他們要做的就是怎么吸引更多的人去,如果有相當一部分人是那的常住居民的話,那這個地方就死不了,西方的先例已經有不少,一個比較好的城市,街區應該適合人工作,適合居住,適合娛樂,三方面合在一起,這個地區才能平衡,有更長的生命力。
“居住人口是一個最基本的數字,除了居住人口還有一些外來人在這里工作,我們做的工作就是計算它的包容性能有多少,有多大可能。知道了有多少人住,就知道有多少車,應該開多少路,地下管線鋪多少,生活用水怎么解決。還有那么多人在這里住,公共空間的網絡該怎么鋪,要多少公共空間,也不能都蓋滿了住人,沒地方玩也不行,所以還要有公園、廣場。”
費菁在酒仙橋的幾家做調查發現,這個地區大概有兩萬多的下崗工人,真正還在工作的不過幾千人;但是同時這塊區域除了幾處公寓外并沒有大片的居民區。與其把原來的住戶往外遷移,不如在這個區域內解決他們的居住問題,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同時可以節省搬遷的成本。
在討論的過程中有人提出是不是只讓某些大的基金會或者公司入駐,費菁覺得這既不公平也不健康。一個城市,應該是混雜的才會有趣,有各種階層的人在其中活動,隨之而來的是適合各個階層的人的需要的生活和服務設施,就像她回國后帶著學生做的第一個項目,五道口地區的調查,“那里也是一個大雜燴,上班的人,外來打工的,學生,留學生,我們走街串巷地做訪問,最后得出的結論是,城市需要任何東西,而不是一個很單純、明確的東西。”
798地區將來變成什么樣子,費菁說她無法預測,這個地方本來就是自然形成的,規劃只是給它提供一個自然和健康地生長的機會。不過具體到這個項目,他們要對好幾方負責,讓政府有希望調節這里的經濟結構,廠家能夠解決下崗工人的問題,居民安居樂業;對藝術家來說,則是讓他們基本上感覺不到太大的變化,自由地創作。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