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近三成受訪者認為這是一個城市是否宜居首要標準
為了解市民對北京建設宜居城市的感受和看法,本報聯合專業調研機構銳智陽光信息咨詢公司,于1月14日至16日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居住環境最被市民看重,29.8%的受訪者認為這是一個城市是否宜居的首要標準,其他依次為社會環境(15.1%)、就業狀況(13.9%)、經濟發展狀況(13.9%)、治安狀況(8.4%)、交通通訊狀況(7.1%)等。
此次調查采用街頭抽樣訪問的方式,圍繞物價、交通、環境、醫療等問題,對18~60歲之間的北京居民展開調查,回收有效樣本315份。
經濟生活
3/4受訪者認為物價偏高
受訪者對北京的市場豐富度和購物便利度等指數比較滿意,但認為物價水平偏高。51.5%的受訪者認為北京市場很豐富,23.0%的受訪者認為豐富,24.7%的受訪者認為一般,而認為不豐富的僅有0.8%.同時,52.1%的受訪者認為購物很便利,17.1%的受訪者認為便利,而感到不便利的僅為5.4%,25.5%的受訪者認為便利程度一般。
但在物價方面,61.1%的受訪者認為偏高,13.4%的人認為很高,另有24.3%的人覺得物價水平一般,而認為物價水平較低的只有1.3%.
教育醫療
低收入者看病難尤其明顯
在對于教育資源的調查中,30.3%的受訪者認為便利或非常便利,51.6%的人評價一般,認為不便利的只有18.1%.與此相應的另一組數據是:72.4%的受訪者認為教育收費高,23.3%認為一般,認為教育收費低的只有4.3%.在醫療方面,33.9%的受訪者曾有看病難的經歷。進一步分析表明: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受訪者有過看病難經歷的比例超過半數,為51.2%;而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比例為16.6%.由此可見,低收入人群看病難的問題尤其明顯。
交通出行
3成上班族常因堵車遲到
調查數據顯示,51.1%的受訪者上班路上要花費半小時以上,21.1%的受訪者從家到單位的時間在15分鐘以內,在16~30分鐘之間的比例為27.8%.在此情況下,32.1%的受訪者表示經常因為堵車造成上班遲到,另有47.3%的受訪者表示偶爾會有此經歷。
安全保障
6成受訪者滿意公共安全
安全感是衡量宜居與否的重要標準,調查表明,公眾對北京的安全保障還是滿意的,63.3%的受訪者對此表示滿意。對于政府處理突發應急事件的效率及效果,認為滿意的為62.3%,其中認為很滿意的是19.2%,24.5%的人認為一般,認為不滿意和很不滿意的比例只有13.2%.但49.8%的受訪者對北京的治安狀況評價一般,29.8%的受訪者覺得好,認為不好的比例為20.5%,其中3.8%的受訪者認為很差。另外,調查結果還顯示:算上未得手的,63.9%的受訪者或其身邊的人有過被扒竊經歷。
環境設施
評價“一般”者居多
將噪音、空氣質量及垃圾處理等影響環境的因素考慮在內,市民對北京環境質量的總體評價如何呢?調查數據表明:44.8%的人評價為一般,18.4%的人認為好或很好,認為不好的比例為26.7,10.1%的人認為環境很差。調查中,有23.9%的受訪者表示自己身邊存在或曾經存在噪音污染問題。
和諧程度
本地人外地人分歧明顯
本次調查的受訪者中,本地人和外地人(按戶籍判定)的比例接近1:1.問及本地人對外地人的態度,總體上有48.7%的受訪者認為一般,34.4%的受訪者認為友善,15.5%的受訪者認為不友善,而認為本地人對外地人持對立態度的受訪者僅為1.3%.進一步分析表明:52.8%的北京戶籍受訪者認為本地人對外地人態度友善,而外地戶籍受訪者持同樣觀點的僅為16.1%,分歧明顯。
網友談宜居
北京應如何建設宜居城市?兩會期間,本報與搜狐網聯合征集網友意見,以下為部分網友精彩建言。
哪里流動人口多,哪里就發達。我居住的城市流動人口很少,我們這里就落后。流動人口能給城市帶來生機和活力,請不要限制人口進入,如果北京放開人口進入,13億人也不可能都去北京。
IP地址:60.2.22.*
北京應向上海學習,在規劃的新城中多上寫字樓和高科技項目,不要一味地搞住宅樓。譬如,通州區位置類似上海的浦東,但北京的規劃不如上海。
IP地址:219.245.229.*
老年人的健康生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黏合劑。北京園林局對老年人發售優惠年票的做法很得民心,建議文物部門的博物館等帶有社會公益性質的單位都推而廣之。
IP地址:221.219.242.*
首先不能歧視外地人,再者讓人人都有住房,讓外地人真正感受到首都的大度。
IP地址:221.219.12.*
專家說法
北京為交通擁堵付出代價太大
俞孔堅稱,北京建宜居城市最大難題在于交通
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院長俞孔堅認為,“宜居城市”沒有具體標準,但總需要藍的天空、綠的草地、良好的水質和空氣條件、方便宜人的步行空間和自行車道。他認為,北京的環境質量在世界上處于偏下水平,距離居民的要求有一定差距。除了生態和環境條件,北京建設“宜居城市”最大的難題還在于交通。
俞孔堅說,北京現有的交通狀況距“宜居城市”的要求還遠遠不夠,這是以往城市發展模式長期積累的結果,是過分依賴小汽車的結果,從根本上講與北京的城市功能布局和空間結構有關。現在北京的城市仍然是居住區與工作區過于集中,單一的功能分區問題很大,這會導致在一個集中的時間段里,小汽車集中在比較固定的路段上。而且,當市民的支付能力不是問題之后,汽車道路越多越通暢,小汽車發展也越快,這會導致土地和空間的巨大浪費,城市將越往外攤,越不易于形成步行人的城市,宜居性也就越差。
俞孔堅表示,國際經驗表明,解決交通問題的有效途徑不是千方百計讓汽車開得順暢而不斷修路,而是減少小汽車的使用,留出更多的空間給公交、自行車和步行人。
俞孔堅認為,交通擁堵將使北京成為一個效率低下的城市。上班族一天要花1到3個小時在路上,有時候甚至更長,北京為交通擁堵所付出的代價太大。
俞孔堅表示,現在北京絕對的環境質量指標與世界較好城市有較大距離,同時跟北京居民的相對期望值也有不小的差距,北京居民對環境質量較大程度上表現出不滿。由于受到氣候、水文條件的限制,北京環境質量的提高比較困難。在政府的努力下,近幾年空氣質量比前幾年有所提高,但總體質量還是較差。
代表委員說宜居
吳文凱(北京市政協委員)
控制人口不能靠禁令
北京市政協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研究所研究員吳文凱說,建設宜居城市,涉及政府管理、公民道德等多方面內容。但對北京來說,目前首要的是控制人口,不然能源資源、社會環境都受不了。
吳文凱認為,控制人口不能出臺禁令,讓外地人不要進來,也不能僅僅通過計劃生育來實現,具體應該采取什么辦法,這是北京建設宜居城市面臨的最大挑戰。
呂植中(北京市政協委員)
四合院有人方有活力
北京市政協委員、市政協副秘書長呂植中認為,宜居城市應該使市民生活便利、心情舒暢。北京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在開發建設過程中要特別注意保護居住在舊城區市民的利益,把危舊房改造與舊城區保護結合起來。
呂植中認為,在改造和建設舊城區的過程中,除適當改善住房和市政設施外,要注意保留原來的胡同機理。除建設一批供游客住宿休閑的區域外,更要注意保護四合院內老百姓的居住氛圍,“不能把所有的四合院都改造成深宅大院,四合院有人居住生活,才會有活力和靈氣。”
石定果(北京市人大代表)
宜居北京亟須安全感
在本次人大會上,北京市人大代表石定果提交議案《安全感是宜居城市的應有內涵》。
石定果認為,“安全感”不僅指政府的公共安全管理,也不僅是應急救災、事故處理,而應未雨綢繆,事前減少需要應的急、需要救的災。
作為一個宜居城市,市民不會擔心養老保險沒有著落、到醫院掛號得靠號販子,市民感受到的應該是方方面面的“安全感”。
張禮栓(北京市人大代表)
瞬間人口已達1740萬
北京市人大代表張禮栓在提交的議案中表示,如果人口與車輛均遠遠超過城市的承載能力,宜居就會成為一句空話。
張禮栓稱,資料顯示北京的瞬間人口已經達到1740萬。同時,北京的車輛已經有近270萬,比上海多70萬輛。從去年年初起,北京平均每天有1000輛新車上路。照此下去,北京可能會成為全世界人口最多、交通最擁堵的超大型城市。張禮栓認為,目前社會公共安全、交通擁堵和城市環境臟亂是存在的突出問題,為此,他建議相關部門對宜居城市這一定位要有更加具體明確的界定,實施要求要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