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與“凹陷帶”
admin
2004-08-10
來源:景觀中國網
城市話題 經濟學家斷言,21世紀國際經濟競爭的基本單位不是企業,也不是國家,而是城市群。從城市“點狀拉動”轉變到城市群“組團式發展”,這是未來幾十年內中國經濟發展必
城市話題
經濟學家斷言,21世紀國際經濟競爭的基本單位不是企業,也不是國家,而是城市群。從城市“點狀拉動”轉變到城市群“組團式發展”,這是未來幾十年內中國經濟發展必然面臨的歷史選擇。
在這種背景和理性思維下,我省作出了加快半島城市群發展的重大決策。這為山東半島早日成為我國經濟的第三極作了理論上的構劃,一系列的舉措也將隨之配套跟進。
事實上,靠建設城市群帶動區域經濟隆起已經是成熟經驗了,如英國的倫敦—伯明翰—利物浦—曼徹斯特城市群、美國的波士頓—華盛頓城市群、日本的“東海道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等,都是經濟十分發達的地區。
我國改革開放后崛起的“長三角”、“珠三角”,現在已成“發達地區”的代名詞,表面上看是一個經濟區域的表述,其實已經隱含著“城市群”的概念。因為這兩個區域內現代化水平之高、城市之密集都為國內之首。
我省的“半島城市群”一提出,就有著極為清晰和特定的內涵,既不是自然地理概念,也不是行政區劃概念,而是指“由濟南、青島、煙臺、威海、日照、東營、濰坊和淄博8座城市組成的城市帶”。這是我省最發達的地區。
但是,從另一角度看,這8個城市相距大多在100公里到200公里之間,中間地帶不少凹陷”,因此稱之為“城市群”還單薄了點。要使這些地帶迅速隆起,靠目前這8個城市通過擴張相互銜接還不現實,這樣重任就歷史地落在了“縣”級市身上。我省之所以高度重視縣域經濟以及提出的分類指導30強和30弱等措施,本身就包含著這種意思。
在“半島城市群”的范圍內有22個縣級市,如果有一半左右能達到所屬地級以上城市的水平,具體說也就是在每個相鄰的地級市之間能崛起一到兩個人口過50萬、GDP過千億、財政收入過50億的縣級市,那么半島城市群的概念將豐富很多。20個左右像模像樣的中等城市,以四五十公里的間距“蹲”在半島上,將使人真正置身于“城市群”的感覺。
所謂省級市、地級市、縣級市等稱謂,本身就是行政和計劃的產物,大市帶小市的作用在實踐中也令人置疑。大市之所以大,基本上是靠行政手段攏取資源。隨著行政資源作用的淡化和市場資源作用的顯現,有些縣級市已經呈現出超越地級市的勢頭,如廣東的順德、南
海,江蘇的張家港、昆山等,現在GDP都在千億左右,財政收入達四五十億元,去年張家港市境內稅收超過百億,令全國絕大多數的地級市望塵莫及。
我省半島的一些縣級市也有驕人表現,如威海的榮成、文登,煙臺的龍口、萊州,濰坊的壽光、諸城等,財政總收入都達10億以上,城市的規模、檔次、水平及其配套設施等都可圈可點。但總的來看,同上述南方的發達縣級市相比,這些縣級強市還有較大差距。更重要
的是,從產業看,南方這些城市大多有完整的產業鏈,有些已成為某些前衛產品制造業基地,在世界上都有一定分量,有極大的發展潛力。像江蘇的昆山,其三資企業竟然接近3000家,合同利用外資150多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超過67億美元,這是我省除青煙威外的14個地級市的總和。從某種意義上說,所謂“長三角”、“珠三角”,很大程度上是靠這些縣級市支撐著。
如何使縣級市迅速崛起膨脹,有多種路徑。在目前的體制下,最重要的是做好行政資源的配置。城市就是城市,只應有規模的大小和發達與否,本不應該有過多級別的限制。在現行體制下,因級別不同,享受到的行政資源也不同,級別高的多,低的則相應少,下一級城市要無償地為上一級城市作貢獻。因此,要想使縣級市快速發展,應該賦予更多更大的行政權限,使其同較大的城市相比不致在行政上處于絕對弱勢化。
縱觀世界城市發展史,除特殊的人文和自然景觀造就了城市外,大多數城市都是工商等產業的聚集之地,即便海邊碼頭城市也是由運輸業支撐起來的。因此,要牢牢樹立產業立市的意識。這些古今中外都有很好的例證。遠的不說,近的如勝利油田之于東營市,濰坊海化
集團之于濰坊海化開發區,都是先有企業后有城市的典型。我省成長較好的縣級市,同時也都是工業等產業發展較好的市,尤其是大項目的帶動作用不可低估。壽光市的晨鳴集團一個月的利稅就是一個億,諸城市年稅收過億元的企業達到5家。正是有了這些大項目,才造成
了人員的集聚和支撐了地方財政的大廈,同時也促進了第三產業的發展,最終推動了城市的繁榮。
我省有很好的承接日韓、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國際資本和產業轉移的地緣優勢,縣級市也大多有著地價、勞動力便宜的硬件環境,軟環境近年也有較大改善。只要進一步完善法制環境,降低外資進入的行政成本,境外產業就會由低到高逐漸跟進。這樣,不但半島城市群真
正成“群”,而且有可能成為世界制造業中心之一,形成一條城市群峰的“隆起帶”。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