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qū)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wǎng)安備 110108000058號
在過去的30年中,人們用水顯著增加,這其中有許多因素,例如:洗衣機和洗碗機的增加,園林灌溉的增加,沖水廁所的增加。在西方國家的家庭用水量中,沖水馬桶用水所占的比例排在第三位,比1900年增長了1000%。美國城市人口平均用水量是發(fā)展中國家的五倍。這樣的增長關系到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然而丹麥人的習慣是收集雨水用作洗衣服和澆灌植物。在過去的10年中,他們平均用水量下降了40%,以至于被稱作生態(tài)村。
該方案名為“雨水收集”生態(tài)摩天樓,由來自波蘭的建筑學學生Ryszard Rychlicki 和 Agnieszka Nowak設計。“雨水收集”摩天樓的頂部和外殼設有系統(tǒng)的排水設施,目的在于盡可能多的“捕獲“降雨以滿足大樓每日的自身用水需求。大樓平均每日每人用水大約150升,其中85升將可能由雨水代替。
在這種觀點之下,他們決定設計一個盡可能多的收集并處理雨水的大樓,并把收集到的水供給大樓的使用者。幾千年來植物一直是雨水采集和處理系統(tǒng)的高手,這個系統(tǒng)幫助它們解決自身水的不足和剩余問題。同樣,Rychlicki 和 Nowak 試圖參考植物關于雨水收集與處理的結構原理。設計的最初,大樓一直關注在外形和頂部的造型,以便首先收集足夠多的雨水。大樓的中央是一個巨大的漏斗形儲水庫以及蘆葦處理區(qū),這里把收集到的水處理成可用的水,然后通過傳輸水網(wǎng)運送到各個區(qū)域。
大樓通過外表面的排水系統(tǒng)收集流經(jīng)大樓側面的雨水這些雨水被運送到樓板下的管道,并儲存起來。這些經(jīng)過大樓處理過的雨水可以用在衛(wèi)生間,洗衣機,植物澆灌,清洗地板等家庭設備。通過對一些發(fā)展中國家的大城市的降水分析,我們得出了一個公式,這可以體現(xiàn)出,在建筑應用了水循環(huán)再利用技術后,多少的日常用水消耗可以被雨水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