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 /> ">
坐游船,聽溫言細語,游弋古今。
日落月來天如水,游人渾入鏡光中。
岐江晚望,令人神往。
岐江——中山人的母親河。舊時每當夜幕降臨,江面漁火星點,渡口行人匆匆,岸邊華燈初上,商鋪燈紅酒綠……如此旖旎的江岸風光,被明清文人墨客稱為 “岐江晚望”——成為“香山八景”之一。
近百年來,隨著渡口遷走,陸路交通興暢,人居范圍不斷擴大,當年盛極一時的岐江漁火日漸熄微。百年后的今天,正值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際,這個昔日的勝景又重新熱鬧起來。今晚8:00,岐江夜游舉行啟用儀式,明天正式營運。岐江夜游,全長約6公里,途經兩條休閑帶、五個廣場、十個主題公園、四十九個節點。每天下午3點到晚上8點,10多條各式游船將載著來自各地的游客在岐江上蕩漾,品味百年的歷史沉淀,觀賞現代都市景觀。
中山人母親河的華麗轉身,得益于去年7月,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薛曉峰(時任市委副書記、代市長)的一次城區景點考察。他在領略岐江兩岸美麗的夜景后,首次提出中山也可以搞夜游的想法。通過岐江夜游,既為中山增加一個新的景點,吸引更多的游客,同時也能有效治理一河兩岸,還市民一個碧水藍天。
一年來,通過拓展舊景的范圍、新舊碼頭公園的建設、一河兩岸景觀塑造、整治岐江河水環境,在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關后,新的“岐江晚望”畫卷在我們身邊緩緩展開。
嘆岐江晚望欠美景 啟夜游逼濁水復碧
2010年7月20日,剛到中山工作僅幾十天的薛曉峰深入考察中山的情況,當他面對岐江公園,看到這里的舊船舶、舊鐵塔、舊鐵路被藝術包裝后華麗轉身,不禁稱贊:“大智慧,把影響景觀的東西變成景觀了。”當他得知“岐江晚望”曾是著名的香山八景之一,便脫口而出:“廣州有珠江夜游,中山可不可以搞岐江夜游?”
隨后幾個月,經過相關部門的研究論證表明:實現岐江游,重現“岐江晚望”可行。
游岐江關鍵看水質
中山人依水而生,岐江河自古就是中山的母親河。明代伍瑞隆曾有詩:“城邊河水碧如蔥,城外扁舟晚渡風。日落月來天如水,行人渾入鏡光中。”碧水、歸舟、落日、行人,渾然一體,如同一幅潑墨的寫意畫,被后人歸為香山八景之一。
2010年12月21日,當日江風習習,岐江河兩岸景觀緩緩后移,薛曉峰乘坐海巡船,從岐江河藍波灣出發,先后向西、向東航行,但眼中所見風景,卻與詩中所云相差甚遠。“水質太差了,顏色黑得像醬油,這樣的水我們怎敢讓老百姓來游覽?”乘船考察岐江后,薛曉峰召開了政府部門會議,要求岐江游項目籌備要與岐江河水質、一河兩岸治理相結合,并制定出提升岐江河水質的方案。“岐江什么時候游?是關鍵。只有水質達到‘游’的標準,才能正式開放。”
控制河水變濁勢頭
曾“碧水如蔥”的岐江為什么會變成“醬油”?有人說,那是中山和整個中國地區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黑色回憶。上世紀80年代,中山和上游的沿江城市進入粗放式發展的現代化工業初期,大量工廠、倉庫在河流兩岸聚集與生產,給岐江河造成了嚴重的污染。
多年來,岐江兩岸區域已經形成了流動人口聚居帶,而基礎設施尤其是生活垃圾收集、污水排放等公共服務相對落后,生活污染緊隨工業污染之后成為岐江河另一大型污染源。岐江河變成了臭水河,魚蝦基本絕跡,生活垃圾四處漂浮……人們在岐江河里游水嬉戲的畫面也只存于記憶之中。
“還岐江河一江碧水!”1996年,在社會各界的呼吁下,市政府派出水利科研工程人員對岐江河的整治作了初步的科研、設計和規劃;1998年,市政府成立“岐江河綜合治理工程指揮部”,下決心徹底整治岐江河。經過10多年的整治,河水變濁的勢頭得到控制,但恢復一江碧水還需時日。
水質不行游船不開
2011年4月,在老安山臨時碼頭,薛曉峰再次視察岐江游項目建設情況。新建的沿岸綠化帶一片綠意嫣然,清淤工程船在河面忙碌往返。“水質看起來不錯,有進步,比上次來要好一些。”與初次乘船時相比,此次河面已經基本沒有漂浮雜物、油污,但河水仍顯渾濁,能見度不高,正在清理淤泥的區域,不時卷起滾滾泥漿。
薛曉峰立馬給市住建局、市環保局、市水務局的負責人布置了“新作業”:岐江治水的終極目標是“能下河游泳”,要達到Ⅲ類水質。“岐江游只是手段,倒逼治水才是根本目的。短期的水質治理任務是使岐江游5公里核心段務必達到Ⅳ類水質,否則寧可不開。”
水是夜游項目之魂
從去年7月的脫口而出,到如今岐江游項目的正式開航,薛曉峰如同該項目的總設計師,不僅僅是水質改善、增加景點,包括一河兩岸整治,游客夜晚看啥,他都有自己的設想:“水是魂,燈是眼,特色是賣點。水上陸上齊頭并進,江上橋上相得益彰。”
根據規劃,岐江河水質治理分為近期、中期和遠期方案。近期方案主要是配合岐江游項目開通,在短期內使岐江河水質有明顯好轉,擬利用現有水利工程進行聯合調度,引外江水入岐江河并配合岐江河清淤。遠期方案是到2015年底,通過大型外排泵站建設,輔之以非工程措施,提暢水安全、水環境、水生態、水文化全面發展。
岐江游項目正式啟動后,由興中集團負責建設營運;市住建局負責項目所需的碼頭、售票廳、一河兩岸景觀等配套的建設;市環保局、市水務局負責岐江河水質整治……歷經1年多的籌備,岐江游項目由一顆種子,逐漸開始萌芽,長出枝葉,變得枝繁葉茂。雖然期間遭遇了橋梁限高、碼頭選址、一河兩岸景觀等一系列難關,但是在眾多部門的齊心協力下,岐江游項目一期終于順利地于今年10月10日正式營運。
新碼頭隱身公園里 千燈水岸穿梭古今
10月1日下午6點,岐江畔秋風起,吹出陣陣涼意,中山岐江旅游有限公司總經理崔茹平行色匆匆到達岐江公園碼頭。當晚,岐江游將迎來首次夜航,百余名游客將前來感受、體驗。崔茹平緊張地一邊與記者聊天,一邊不停地看著碼頭,還時不時看一下表。試航首夜對他的團隊來說,就是一次市民的“驗收”。
游船過岐江橋遭遇瓶頸
游船行駛在視線開闊的岐江河面,已聞不到前些年河水里散發的那些味道。火樹銀花、長橋飛瀑,兩邊建筑物上的燈飾正在安裝,雖未見全貌,但已讓人驚艷。聽說屆時兩岸舞臺還會有表演,更讓人心癢。參加試航的乘客黃先生表示,今后外地朋友來中山,再也不用愁晚上帶去哪玩了。“就在這船上泡著,看表演、吃小食,比逛街好玩多了。”
作為水上游,游船的選擇非常關鍵。“船型的選擇我們考慮了不同的客戶群體,各有側重。”崔茹平說,如果是一對情侶,可以乘坐敞開空間的雙體豪華游艇;一家大小出游,適合乘坐豪華仿古畫舫;水上巴士、高級觀光艇主要滿足旅行團;高級商務艇主要用于商務接待;還有冒險鴨水陸兩用游船,它的外形肯定能讓小朋友喜歡。
水鄉的橋,是連接兩岸的最佳方式。在岐江一河兩岸的景觀中,光明橋、岐江橋、中懇天橋、中山一橋、中山二橋、南外環橋等6座橋梁是岐江河上一道獨特風景線。它們建于不同的年代,也讓游客們在游覽過程中不經意間就能感受到了中山的橋梁文化和歷史。但是水上游,橋高就成了選購游船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游船要如何穿越限高的橋梁?
去年10月,“岐江游”策劃人員對橋梁及岐江河水位進行實測。測量結果顯示,岐江橋可通過的最高凈空為2.7米,最低為1.7米;光明橋可通過的最高凈空為3.7米,最低2.7米。這意味只有高度較低的快艇才能通過這兩座橋梁。“岐江橋的凈高最低,光明橋次之,這對船型限制很大,我們被逼想出向南拓展的法子。”崔茹平表示,游船線路的選擇為了避開岐江橋、光明橋,只能向岐江橋南端拓展。最后的線路選擇是從岐江公園碼頭出發,沿岐江橋、中懇天橋、中山一橋、二橋、南外環橋,然后再沿原路返回。
新碼頭“隱身”岐江公園
岐江公園碼頭目前是營運初期的始發碼頭和售票廳。細心觀察可以發現,碼頭的建筑物風格與岐江公園周邊設計如出一轍:與旁邊鋼架結構一樣的紅色的主色調,宛如小一號的“琥珀水塔”。碼頭的出現不僅沒有破壞岐江公園原有設計感,還與周邊的環境融為一體、相得益彰。
崔茹平回憶,岐江公園碼頭位置的評審、規劃設計、施工過程是整個岐江游項目籌備過程中最糾結的。最大的爭議在于岐江公園是國際上屢獲大獎的設計作品,建設游船碼頭會不會破壞整體設計。但是從營運的角度來看,岐江公園距離孫文西步行街、附近商業區走路不超過五分鐘,交通非常便利,是最佳的碼頭地點。在這個問題上糾結了兩個月之后,市規劃設計院幾易其稿,終于拿出一個很好的設計方案;市領導最終拍板,碼頭選定在岐江公園。
“你看現在建成的碼頭,并沒有憑空多出來的突兀感。幾年之后,當嶄新的外表稍微暗淡一些,游客可能會以為碼頭是岐江公園原有的建筑。在我看來,碼頭就像‘隱身’在公園里一樣。”崔茹平說。
千燈水岸穿梭古今
“岐江游有什么可游的?兩岸的景觀一眼就看完啦。”記得岐江游項目剛提出來,引來市民、網友一片質疑聲音。歸納大家的看法,很多人覺得,目前岐江兩岸景觀不足以支撐“岐江游”項目,如果沒有新的元素加入,岐江游難有吸引力。
其實坐著游船游覽過一次后,你才能發現中山更多的魅力,和站在岸上的感覺完全不同。為了讓游客看到更多的新亮點,岐江游項目濱水項目景觀的規劃設計工作早從去年11月就啟動了。景觀設計的范圍為岐江河中心城區區段,即北到員峰橋,南至中山一橋。設計方案以重構和提升城市形象、打造岐江游景觀目標,構建步行景觀、游船景觀和燈飾展示等三大系統。
從規劃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市住建局在一河兩岸規劃設計了14個景點,其中岐江橋頭的天字碼頭,將建設牌坊、觀景平臺、歷史長廊等景觀:天字碼頭對岸將有故園憶舊景點,欄桿將出現中山歷史文化故事浮雕;沿岸的燈飾將呈現“千燈水岸”效果(約千盞欄桿燈,一燈一款,體現現代簡約、中式傳統、歐式古典、時尚現代、未來科技等主題);藍波灣廣場配備LED電子顯示屏、表演舞臺,未來還設計有音樂噴泉、水幕電影……
記者采訪時,岐江一河兩岸的景觀建設仍在進行最后的沖刺。崔茹平表示,“岐江兩岸的景觀一天天變樣,市民對岐江游項目的認同感也在加強。我們了解到,原來一些不太理解的輿論慢慢開始轉向,轉為支持岐江游,這讓我感到非常欣慰,那么久的努力得到了回報。”
45分鐘品百年歷史 老中山不識新岐江
“親愛的游客朋友們,大家晚上好!非常榮幸能夠在這秋高氣爽的傍晚為您介紹這獨具特色的岐江游,我是您今天的講解員,可以直接叫我陳曦。”自從今年5月被選為岐江游的導游以來,這樣的船上開場白,陳曦半年內已經練習了無數遍。
細語人文游弋百年
陳曦從來沒想過,自己會與岐江結下一段情緣,并有幸成為第一批岐江游的導游。幾年前她從重慶來到中山,如今已說得一口流利粵語。可在去年之前,她從來沒有認認真真地去了解過身邊的這條岐江河,也沒有仔細了解居住的這個城市的歷史。直至今年5月,岐江河和中山的歷史如漲起的潮水,突然涌入她的工作和生活。
“從5月起,幾乎每天都到岐江,看著它一日一日的變化。”在公司的安排下,研究中山近現代歷史文化、學習咸水歌、接受游泳救生訓練,這個重慶妹子對中山的了解也越來越深。
短短一截岐江游,僅僅45分鐘的船程,游客眼中能看到的只不過是兩岸風景和一波江水。晚清夕陽照香山、天字碼頭送別情、伶仃洋里嘆伶仃,百年的歷史人文即使是中山“土著”也難以在半程船中盡述。而這些動人的故事,才是岐江游最不可缺少的“軟件靈魂”。陳曦與同為導游的同事們,能細數當年“香山八景”、會唱上一段咸水歌、每一處風景還能告訴你來龍去脈。她們大多數人不是中山“土著”,但卻比中山人更能描述岐江的美。她們的溫言細語,已成為岐江游重要的部分。
這半年,僅僅背過的導游詞,陳曦已難以記清有多少遍。“隨著岐江游的不斷完善而不斷地改,這份導游詞就如中山的名片。即使45分鐘內說不了那么多,我們仍然要掌握中山的整體背景資料,預防客人會提問。”
記者找到了其中一份岐江游的導游詞,一共6000多字。里面不僅有岐江游的來源變化、歷代詩詞,中山產業、特產介紹,甚至還有粵語兒歌:“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擔柴上街賣,阿嫂出門著花鞋。花鞋花襪花腰帶,珍珠蝴蝶兩邊排”。涵蓋方方面面的導游詞,按整個岐江游的一期線路規劃,劃分成休閑、歷史、活力、生態等主題。就這樣,我們平日里見慣了的平靜岐江水,卻因歷史而深沉,因文化而生動,因特色而美麗。
老中山不識新岐江
為能讓岐江游變得更有特色,岐江旅游公司與相關部門多次去尋他山之玉。去青島看冒險鴨游船,了解青島的宣傳方式、游客針對群體、特色講解等;去黃浦江游船,考察東方明珠游船碼頭的設施建設、游船航班安排、游覽線路規劃以及兩岸景觀建設;去蘇州秦淮河,了解學習蘇州秦淮河畫舫的導游服務、船上提供食物種類、客流分散、船身廣告體現等;還得去游船制造企業,學習了解多種船型的性能和參加,幫助制定在船上娛樂項目時根據船性能和類型進行評估。
首次夜航試航,陳曦與記者坐在岐江公園碼頭的大樹下,望著江水回顧半年的培訓。看著岐江河兩岸圍起欄桿、豎起路燈,岐江公園里建起碼頭、亮起燈飾,“那是一種懷胎十月的感受。其中有心酸、有高興、有期盼的感動,現在終于等到孩子出世了。”
此時的岐江公園內已添了許多燈光,夜晚亦多了不少游人。看到靠近碼頭的游船,許多人都興奮地跑到岸邊,詢問如何坐船。工作人員只能不斷地解釋,目前只是試航,還未對市民開放。晚上8點,記者告別陳曦,與領到試航行票的市民一起下河“試水”。抱著孩子、帶著相機、踩著浮橋邁上船,一船市民駛離岐江公園碼頭。船上的導游小姐開始解說,雖然不是記者剛才采訪的陳曦,解說詞卻與她一樣溫潤婉轉。
“哇,那江畔酒店燈光下比白天好看多了”,“原來人民橋底下也有彩燈啊”,“咦,這對面的樓盤是哪啊,我怎么看不出來呢。”這一船的試航游客幾乎全是中山人,他們沒認真聽導游小姐的介紹,反而是睜大了眼盡往外瞧。眼前的岐江,卻不是平日里熟悉的那條江了,一段又一段的風景讓人覺得似曾相識又一時叫不上來。開通了游船后的岐江,真的已不再是原來僅留在老中山人印象的岐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