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城市建筑師(City Architects Meeting)圓桌討論會
主會場“Black Box”
與國際媒體建筑協會創始人Gernot Tscherteu博士合影
與國際媒體建筑協會現任主席M. Hank Haeusler博士合影
大會主席Martin Brynskov向聽眾介紹常志剛教授
互動提問環節
互動提問環節
互動提問環節
本屆媒體建筑雙年展的主題是“世界城市”(world cities)。在全球城市中,媒體建筑正在成為城市公共空間的日益重要的數字化表皮,成為諸如購物中心、娛樂場所、數字標牌以及商業廣告等建筑或城市空間的組成部分,并進而成為公眾心聲的代言者和政府核心職能的窺視器。
雙年展匯聚了來自于世界各個城市的、擁有多元化思想的先鋒人物和探索者,包括建筑師、設計師、學者、藝術家、產業專家和政府官員等,他們就媒體建筑在未來城市發展中的作用以及媒體建筑之于“世界城市”這一主題的積極的應對策略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在此基礎上,探討了媒體建筑在社會、文化和商業領域的巨大發展潛力。
本屆雙年展歷時三天(2014.11.20至2014.11.22),由學術會議、系列研討會、展覽和頒獎典禮組成。主會場選在Godsbanen和奧胡斯圖書館(Library of Aarhus),由國際媒體建筑協會創始人GernotTscherteu和奧胡斯大學教授Morten Lervig共同策展,是國際上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媒體建筑展覽——共展出了80件來自于世界各地的媒體建筑案例,以及35位藝術家和藝術團體的相關作品(包括Kollision、麻省理工學院Senseable City實驗室、奧胡斯大學高等視覺化與交互中心、Aram Bartholl、Tobias Ebsen、奧胡斯電子未來實驗室、國際媒體建筑協會、Christian Zöllner、Julian Adenauer、 Daniel Iregui, ortlos等等)。
多種主題的討論會與學術會議和展覽穿插進行,包括交互城市建筑(Interactive Urban Architecture)、產業圓桌會議(Industry Round Table)、媒體表皮地圖(Mapping Media Layer)等10余個分會場,分別由來自于奧胡斯大學(University of Aarhus)、慕尼黑大學(University of Munich)、包豪斯大學(Bauhaus University)、倫敦巴特萊特建筑學院(UCL Bartlett)等諸多高校的知名教授主持。
學術會議與美國計算機協會(ACM)合作舉辦,包括十余場學術報告(talk)與座談會(panel)。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副院長常志剛教授作為唯一一個亞洲的特邀嘉賓、與Simon Ewings(Snøhetta事務所建筑師)、Uwe R. Brückner(ATELIER BRÜCKNER事務所主持)、DaanRoosegaarde(Studio Roosegaarde事務所主持)、Adam Greenfield(Urbanscale創始人)、Jan Edler(realities:united事務所合伙人)和Thorsten Bauer(URBANSCREEN創意總監)等其他12位嘉賓,發表了主題演講。
學術會議由大會主席Martin Brynskov與聯合主席GernotTscherteu共同主持。奧胡斯市市長Jacob Bundsgaard在開幕式致辭中說:“媒體建筑與智慧城市是面向21世紀的城市建設方向之一,奧胡斯市會將其作為重要戰略納入未來城市發展藍圖,并力求將其作為新的城市發展模式在世界范圍內加以推廣。”
常志剛教授在主會場“Black Box”發表了題為“媒體建筑的發展線索”的演講,從建筑學的視角對媒體建筑的歷史脈絡和發展趨勢進行了系統梳理和分析:首先,媒體建筑不僅僅是數字科技和建筑技術的產物,更是自然、文化、技術和藝術等各種要素交互融合的突變,是一種來自于建筑本體的質變,一個全新的東西,是對建筑的范式重構。圖像媒介覆蓋于建筑“界面”之上,通過與受眾交流互動的方式,左右著人們的視覺審美體驗,主導著都市的面貌,預示著海德格爾所謂“世界圖像的時代”的到來。建筑本體也因此從傳統意義上的實體性“建構”轉化為媒體化的“界面”。其二,媒體建筑是智慧城市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將不會停留在數字化設計手段所打造的建筑與城市的視覺盛宴層面,而是作為物理空間與虛擬空間的入口,為互動性社交活動提供裝置和平臺,使空間(真實和虛擬)交流實現質的飛躍,從而實現對城市空間的全面鏈接和有效組織,達到城市空間全面交流的目的,成為“智慧生活”的載體。其三,建筑、媒體和公共藝術三者將融為一體,建筑師、藝術家與網絡媒體專家將成為城市空間的媒體藝術和公共藝術的創作者,他們將以真實的城市為舞臺,使作品的互動性、參與性、公共性、社會性、復雜性和影響力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其四,媒體建筑既是對建筑師的職業的挑戰更是對建筑教育的挑戰。建筑學教育在傳統建筑課程之外,還應關注視覺傳達、廣告策劃、媒體交互、裝置藝術、公共藝術等領域,綜合的協調能力、跨界整合能力和對社會的敏銳性將遠比常規專業的精通要重要。
在互動提問環節中,現場聽眾對于中國的媒體建筑發展表現出極大的興趣:
問題1: 您怎樣看待習主席提出的“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媒體建筑是否屬于此類范疇?
答:我理解習主席所謂的“奇奇怪怪的建筑”是指背離了人民生活和社會發展需求的建筑,而不是指建筑的創新。媒體建筑和以此為基礎的智慧城市恰恰是順應時代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的創新的建筑與城市類型,當然不屬于此類范疇。
問題2: 中國現在霧霾嚴重、能源緊缺,您認為中國是否應該發展媒體建筑?
答:能源的浪費不僅僅是單體建筑上的能源消耗,更大的浪費是全社會的系統和組織上的消耗。媒體建筑可以連接整個城市,從而提高城市的組織效率,提高建筑的運行效率,提高人們生活交往的效率。這本身就是對能源集約化、高效的利用。這是一種系統化的節能,而不是單體的,局部的節能。
會后,來自不同國家的多位建筑師、設計師、學者、政府官員以及企業代表紛紛與常教授當面交流并表示合作的意向。國際媒體建筑協會主席M. Hank Haeusler博士希望與中央美術學院聯合舉辦2015年的媒體建筑峰會,并加深國際媒體建筑協會與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的合作。
頒獎典禮是雙年展的最后一個活動,獎勵在建筑、媒體和交互設計等諸交叉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卓越項目,獎項分為五大類:Animated Architecture、Spatial Media Art、Participatory Architecture and Urban Interaction、Money Architecture、Future Trends and Prototypes等,其中,中國的武漢漢街萬達廣場項目獲得了Money Architecture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