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逢大雨必澇,現在已成為很多城市的流行通病,北京在去年6月遭遇嚴重內澇,“去北京看海”一度成為網友調侃的流行語。面朝這樣的“大海”,我們不禁思考,城市為何如此不堪一擊?排水系統有哪些不足與弊病?應建設怎樣的雨水-排水系統?在近日由中國水網主辦的“2012(第六屆)中國水業高級技術論壇”上,多位業內專家與學者對城市內澇和排水問題發表精彩看法,強調推動新型雨水系統建設勢在必行。
我國排水建設欠賬多
近年來我國在城市發展中一直“重地上、輕地下”,排水設施依然沿用幾十年一貫制的標準和做法,傳統的灰色雨水排水設施不足以應對城市水澇和雨水污染問題。北京建工學院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教授車伍在談及中國排水現狀時提到,中國排水管道系統欠債太多,滯后于城市建設,研究落后,整個排水系統和國際水平有很大的差距。車伍表示,我國舊城區和新城區設施改造與建設中都暴露出突出的矛盾和問題。大部分城市的老城區仍使用早年建設的雨污合流系統,合流制改成分流制面臨投資大、困難多的問題,且部分地區過于盲目,缺乏清晰遠見的戰略思路。新建城區基本上是分流制系統,但仍采用傳統的排水思路,雨水利用率低,造成地下水減少和污染問題。
另外,我國很多城市排水設施的建設標準偏低,當前城市排水設施規劃設計中,按照《城市排水規劃規范》要求采取“1--3年一遇”的標準,重要地段采取“3--5年一遇”標準。而大部分城市早期建設的排水系統執行的還是較低的標準,很多省會城市是“1年一遇”的標準,地級城市是“0.5-1年一遇”的標準。而其他國家城市排水標準普遍比國內高,紐約是“10—15年一遇”的標準,東京是“5—10年一遇”,巴黎是“5年一遇”標準。近年各城市建設的排水系統標準有所提高,北京現在的標準從“1年一遇”提高到“3年一遇”,但在局部地段,遇到超強降雨,仍會發生較嚴重的積水。
探索新型雨水系統
城市排水系統建設是綜合性的多目標措施,在解決內澇問題的同時應提高雨水利用率,減少水質污染與環境污染。多位專家強調,解決城市排澇措施應采用新的思路,新的理念,新的方法,堅持蓄排相結合,推動雨水資源化利用。北京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三所副總工程師李萍表示,制定城市排澇規劃,首先需要采用計算機模擬技術,科學的、系統的對該城市排水現狀進行診斷,包括排雨設施的現狀、積水的程度、影響的范圍及造成的原因等,然后通過模擬分析調蓄設施所設位置的合理性、可能性,選擇適宜的方案。車伍表示,現在應該轉變觀念,跳出傳統的排水思路,將綠色設施與傳統的灰色基礎設施相結合,建設“源頭LID(低影響開發)—管渠GSI(綠色雨水基礎設施)—終端GSI”的新型雨水系統。
在新型雨水系統研究上,發達國家經過了長期持續性、綜合性的研究,他們的先進理念與經驗技術值得借鑒。德國開發的MR(洼地-滲渠)新系統在歐洲頗為流行。該系統包括各個就地設置的洼地、滲渠等組成部分,這些部分與帶有孔洞的排水管道(帶有可調節的溢流閥)連接,形成一個分散的雨水處理系統,設在雨水徑流形成的“源頭”,如靠近屋面、停車場、道路等的地方。通過雨水在低洼草地中短期儲存和在滲渠中的長期儲存,保證盡可能多的雨水得以下滲。
美國提出低影響開發(LID)和綠色雨水基礎設施(GSI)技術體系,以提高天然入滲能力為目的,如地下回灌系統、屋頂蓄水系統和由入滲池、井、草地、透水地面組成的地表回灌系統等。英國開發了一個新的雨水系統—蓄水地面,該系統把局部地域內收集到的雨水徑流,用人工方式貯存起來,成為城市中水道的重要水源,提供人們生活所需的部分雜用水。丹麥在城市地區從屋頂收集雨水,收集后的雨水經過收集管底部的預過濾設備,進入貯水池進行儲存。使用時利用泵經進水口的浮筒式過濾器過濾后用于沖洗廁所和洗衣服。
除上述國家的雨水滲水系統和雨水蓄水系統外,新型的雨水排水系統還有很多,如人工濕地(用于處理污水、利用雨水)、屋面雨水中水道系統、污水與雨水復合中水系統等。我國在新型的雨水排水系統的研究才剛剛開始,應積極借鑒國外先進理念與經驗,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地域的水文生態系統及技術條件等進行必要的規劃與研究,建設一種可持續性的、生態型的新型城市排水系統。另外,工程性建設還需要法律和行政手段做指導與保證,在法律政策、資金投入、運行管理等方面形成完整、均衡的機制,才能確保規劃、建設的有效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