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硬件躋身“世遺” 保留滿族已消逝文化特征
admin
2004-07-02
來源:景觀中國網
[B]代表清政權入主中原前皇宮建筑的最高藝術成就[/B] 清沈陽故宮作為舉世僅存的中國少數民族地方政權宮殿,是剛剛從漁獵、采集經濟轉入農耕經濟的滿族人,按照本民族的
[B]代表清政權入主中原前皇宮建筑的最高藝術成就[/B]
清沈陽故宮作為舉世僅存的中國少數民族地方政權宮殿,是剛剛從漁獵、采集經濟轉入農耕經濟的滿族人,按照本民族的社會制度、生活習俗和審美觀念,吸收和借鑒漢族及蒙古族、藏族等少數民族的建筑技術和藝術,設計建造出的宮殿建筑杰作。大政殿、崇政殿、清寧宮等主要宮殿,建筑藝術、外觀造型和使用規則,都是中國古代宮殿制度中富于獨創性的作品;其殿頂、墀頭等部位精美的彩色琉璃構件和殿內外的木雕、彩繪等建筑裝飾,更是精致美觀,成為中外宮殿建筑中自成特色的杰作。
[B]對后世的建筑藝術和規劃設計影響深遠[/B]
清沈陽故宮中皇帝、后妃居住的清寧宮等宮殿,在吸收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先進建筑技術和裝飾手段的基礎上,融滿族傳統生活習俗和信仰習俗為一體,是后世滿族宮廷和民間住宅建筑遵循的樣板。清代北京宮殿坤寧宮、寧壽宮等建筑,都是仿照清寧宮偏東側設屋門、西側室內通連和搭設三面相連的轉彎炕、西炕上方安設祭祀神位的格局和裝修特色修建或改建,以適應滿族皇帝宮中生活和祭祀的需要;直至近、現代,清寧宮等宮殿的建筑形式仍然對擁有近千萬人口的滿族文化區域內的建筑和景觀設計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并被區域內其他民族廣泛借鑒和采用。
[B]保留了滿族已經消逝的傳統文化特征[/B]
清沈陽故宮的政治性建筑———大政殿和左翼王亭、右翼王亭、正黃旗亭、鑲黃旗亭、正白旗亭、鑲白旗亭、正紅旗亭、鑲紅旗亭、正藍旗亭、鑲藍旗亭,以獨特的建筑名稱和布局,反映著17世紀初至20世紀初300年間滿族特有的軍事、生產、行政合一的社會組織———八旗制度的文化特色。清寧宮內的皇帝家族祭祀場所,則十分真切地記錄了在滿族人中曾流行幾百年的薩滿教信仰風俗。這些都為了解和研究這些現已消逝的滿族傳統文化特征提供了獨特的實物見證。代表著當時東北亞地區建筑文化的最高成就
清沈陽故宮作為清政權入主中原前的皇宮和清王朝的盛京行宮,吸收、融合了當時東北亞地區滿———通古斯語系各族、蒙古族和漢族建筑文化的精華,成為本地區各民族建筑遺存中最接觸的范例。大政殿、十王亭采用的帳殿式建筑,將本地區游牧、狩獵民族的帳幄與漢族的建筑技術和建筑材料結合,成為一種新穎的建筑樣式。大政殿、崇政殿、鳳凰樓、清寧宮等主要建筑,借鑒藏傳佛教建筑和漢族宮殿、寺廟的裝飾藝術手法并加以創新,形成了有鮮明特色的宮殿建筑群。中國東北地區傳統居住的典型范例
中國東北地區以冬季寒冷漫長著稱,傳統的居民住宅十分強調御寒保暖功能。清沈陽故宮清寧宮等主要宮殿,十分突出地保留了這一適應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的特色。室內三面相連的轉彎火炕和地面下通有煙道的“火地”,使所有能供人寢居的平面都具有通過燒柴散熱取暖的功能;厚重的室內外墻壁、寬闊的南向窗戶,也都具有明顯的防寒保暖功效,成為自古延續至近代這一人類居住區居民建筑的典范。
[B]與中國傳統思想和文學藝術有密切關聯[/B]
清沈陽故宮的帝王宮殿,不僅以精美的建筑和高貴華麗的裝飾著稱,而且創建和居住在這座宮殿中的清太祖和清太宗兩代開國皇帝,所具有的致力于本民族統一事業,在保留本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基礎上吸收其他民族先進文化的統治思想,對清朝從地方性政權發展為統治中國268年的全國性政權,起到了根本性的指導作用。
同時,清沈陽故宮也是清代宮廷文學藝術的重要載體,清代皇帝在這里留下的大量詩文和書法匾聯,至今仍是宮殿建筑裝飾的組成部分,成為當時文學藝術中富有特色的重要作品。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