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五河縣貧困戶背不動豪華廣場
admin
2003-09-11
來源:景觀中國網
[center][img]/upload/news/2003911151645229.jpg[/img]貧困戶背不動豪華廣場 [/center] 中央三令五申嚴禁建設沽名釣譽、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
[center][img]http://www.36byz.com/upload/news/2003911151645229.jpg[/img]
貧困戶背不動豪華廣場 [/center]
中央三令五申嚴禁建設沽名釣譽、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安徽省五河縣卻要建設一個大型文化休閑廣場。拆遷戶大多是下崗職工、無業人員和吃低保的城市貧民。最近他們紛紛向記者哭訴,擔心被縣里強拆后無家可歸。
[B]縣城要建大廣場[/B]
五河縣城呈“井”字型四條主干道的中心,除民居、商店和辦公樓外,有一個體育場。這是這個“全國體育先進縣”縣城里唯一的運動場所。足球場、籃球場、溜冰場等一應俱全,盡管設施老化、建筑簡易,但并不妨礙它成為居民們晨練、晚休的聚集地。
6月26日,體育場門口的一則公告使居民施左昌如墜冰谷。這則五河縣政府《關于注銷青年圩綜合開發范圍內土地使用權證書的通告》寫道:縣政府研究決定,注銷青年圩綜合開發范圍內方兆義等戶土地使用權證書。施左昌家的房子也在注銷之列。他說:“按照《安徽省城市房屋拆遷管理辦法》,拆遷人補償安置被拆遷人后,被拆遷人把被拆遷的房地產權證交給拆遷人,由拆遷人移送負責房產權登記的管理部門予以注銷,縣里還沒和我們談過補償、安置,土地使用權證還在我們手里,怎么能一紙公告就注銷了呢?”從這一天開始,他就和鄰居們多方反映、四處奔走。
這一切,源于五河縣的一項重大“形象工程”建設計劃。五河縣委決定今年實施青年圩文化休閑廣場項目,拆遷體育場及周邊191戶居民、25家單位,占地約5.6公頃,計劃投資7000多萬元。項目簡介上寫著,這是“為民辦實事工程,是縣城的標志性形象工程”,“為體現規劃高起點,邀請全國一流設計單位上海同濟大學規劃設計院編制規劃”,“廣場構圖主要由蓮花噴泉和下沉式廣場兩處主要景觀構成”,“建成后將成為皖北地區乃至安徽省內縣級城市中最大規模的商務中心和品位最高的中心廣場”。
今年3月份,縣里和外省一家房地產開發公司簽訂協議,由這家房地產商開發5.6公頃土地,付給縣里土地轉讓費2900萬元,如果開發商在這里建一家三星級或三星級以上酒店,縣里將返還200萬元出讓金。據縣建設局局長劉昕介紹,縣里計劃拿700萬元左右建噴泉、沉降式廣場等設施,500萬元征用城關村的100畝土地建新體育場的一期工程。這個新體育場總投資2000萬元左右,除這500萬外,其余資金縣里還拿不出來。
拆遷戶們對這項工程的質疑,除了認為程序違規等具體問題外,更多的是在責問“國家不允許再建大型城市廣場這樣的形象工程,五河縣怎么還在頂風上?”縣里一位領導是這樣回答的:國家是不允許用財政的錢建廣場,而我們這個項目財政沒拿錢,用的是“經營土地”的收益,我看過文件,是說禁止建“沽名釣譽、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并不是說所有的形象工程都不允許建。
拆遷戶們則對這種說法提出質疑:賣地收入難道不是政府的錢嗎?動輒“最大”、“最高品位”,不是沽名釣譽是什么?至于有沒有“勞民傷財”,到拆遷戶家里看一看、和他們聊一聊就清楚了。
[B]貧困戶雪上加霜[/B]
五河縣領導認為,他們制定的拆遷補償標準是比較高的,住戶平均每平方米達到510元。而眾多拆遷戶卻認為縣里的補償標準很低,因為這一區域是五河縣城的黃金地段,由于房屋差距較大,拆遷戶們拿到的補償高的在10萬元以上,低的只有幾千元。而拿低補償的,恰恰絕大多數都是承受能力極低的貧困戶。據了解,拆遷戶中大多數人是下崗或沒有固定工作的,其中部分人每月只能拿30元的低保金。
原小圩區區委書記張道隆對記者說:“我想不通的是,老百姓生活都沒頭緒,你改造舊城給誰看?按這補償標準,多數老百姓是買不起房子的。”原縣物價局局長李景春說,別說這個區域里的大多是困難戶,就我們這樣的退休干部都沒錢去買房。據了解,五河縣商品房均價在每平方米800元左右,開發商們在知道縣里要大規模拆遷之后,又紛紛提價,租房的也提高了租金。
居民韓秀英含淚告訴記者:“我每月退休金80塊錢;老伴80歲,參加過淮海戰役、抗美援朝,退休金一個月300多元。前幾天單位領導一天幾遍逼我們簽協議,暗示如果不簽退休金就沒法保證。簽字第二天就有人來拆房,我快叫他們逼瘋了。我簽字以后吃不下、睡不著,愁這一家老小怎么辦?兒子、媳婦4口人都下崗吃低保,日子緊但還有藏身的地方,拿這補的4萬多塊錢以后怎么過日子啊!”
患有二級肢殘的鄭獻水說:“我失業快3年了,沒吃上低保,一家三口靠老婆打工每月掙的200塊錢過日子,小孩還要上學。縣里找我簽協議,我把協議書撕了,這9000多塊錢補償費讓我上哪買房子?我請拆遷辦的人幫我租房子,他們找的是一間破得不成樣子、眼看也要拆遷的房子,里面住的人還不愿意讓。”
64歲的陳淮英、65歲的卜永和、86歲的凌已娟,還有李業琴、張雅琴、榮再霞……這些居民有的已經簽了協議,有的還在“頂著”,但對即將面臨的拆遷他們都懷著深深的惶恐。他們幾乎每家都有好幾個人下崗、吃低保,最多的一家6個兒子全部下崗。在他們的心里,根本不奢望“住得好”,“住得下”就滿足了。
[B]干部們的委屈與困惑[/B]
五河縣財政非常困難,大量工廠倒閉、停產,農業多次受災,今年淮河水災造成全縣直接經濟損失達15億元。縣委宣傳部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全縣鄉鎮普遍欠發工資,有一段時間縣委宣傳部靠一位部領導從家里拿了一萬多塊錢墊辦公經費才維持運轉。在這種情況下,縣里為什么還要耗資建廣場?
據主管這項工程的縣領導介紹,青年圩廣場是五河縣的中心地帶、黃金地段,但環境非常差,老百姓娛樂休閑也沒什么好地方,非改造不可,而且附近有一個商貿城,需要周邊環境配套才能提升品位、聚集人氣。 他認為,這樣“經營城市”“經營土地”,還可以帶動二、三產業發展,成為五河新的經濟增長點,外商要建商貿城、商業步行街和商品房,如果商業發展起來了,有些商品就可以在本地加工。
這些良好的設想在實施中遇到的困難顯然出乎他的意料,盡管縣里也有為困難戶建經濟適用房、提供廉租房的計劃。他告訴記者,為這個項目他前后大哭了三次,“有時連自殺的念頭都有”。他不無委屈、困惑地問記者:“我們確實想為群眾做點事、為五河縣發展使把勁,可群眾怎么就不理解?”
記者同縣里一些離退休老干部進行座談。退休干部居文禮說,別說中央早就下文不許再建豪華城市廣場這樣的“形象工程”,從五河的縣情來看也脫離了實際,群眾承受不起。退休老人張家鑾老淚縱橫:“如果縣里再不牢記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維護好群眾的合法權益,就會有惡性群體性事件的發生。”原縣民政局局長曹殿釗認為,對這些拆遷戶一定要妥善安排好,讓群眾作難了,干部受“委屈”就免不了。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