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宜昌運河公園總占地12公頃,位于丘陵山地中的洼地,原為12個廢棄的魚塘。經過巧妙的設計,使魚塘成為水體凈化器,并引入林叢、棧道、廊橋和亭臺, 通過最少的干預,使之成為新城的“生態海綿,”凈化被污染的運河的水體、緩解城市內澇,保留場地記憶,同時為周邊居民提供了別具特色休憩空間。
1 場地現狀與挑戰
宜昌因為三峽和葛洲壩水庫而聞名于世,被稱為水電能源之都,坐落長江邊上,地貌以丘陵山地為特色。運河公園位于宜昌市“城東生態新區”,地處丘陵地貌的低洼地,場地內現狀主要為廢棄的魚塘,內有一小型水電站,。北側為宜昌運河,南界城市道路(東運陸),西側鄰高架鐵路橋。和中國大多數城市一樣,迅速擴張的城市使原來近郊的農用土地迅速成為新城市的開發用地,而這處12公頃、不宜用來開發的土地,有幸成為新城的公園用地。
場地的以下幾個特點給公園的設計提出了挑戰,也是使公園形成特色的機會:
魚塘的現狀:場地為廢棄的魚塘,共有大小12個,非常單調的景觀,只有兩顆樹(設計中得到了保留)。
巨大的高差:場地中心區與周邊城市建設用地高差有10米左右,使公園的可達性成為一大挑戰。
污染的運河:公園北側被一條宜昌運河所環抱,這條開鑿于60年前的運河一直是城市用水的主供飲用水源,服務于近十萬城市人口,同時利用水位高差發電。但由于上游及兩岸的管理不善,河水已被嚴重污染,為劣五類水質,目前已不能為城市提供干凈的飲用水。這本身是城市的一個悲劇故事。
工業遺產:場地內有兩處工業遺產,與魚塘一起,構成了場地的記憶。韋家咀水電站是宜昌水電文化的一個縮影。50年前長江開關廠正式投產,目前已經停產關閉。如何保留和利用這些工業遺產,給設計提出了挑戰。
2 設計策略
充分尊重和利用場地的特征,用盡可能少的投入,以綜合生態系統服務為導向,修復生態系統,將現狀廢墟般的城鄉結合部景觀,轉化一處城市綠色海綿體,具有調蓄雨洪、凈化河水、為生物提供生境,同時能滿足日常市民休憩需要的優美景觀。為此目的,設計采用了一下幾大策略:
基于魚塘機理的水凈化系統:保留原有魚塘,適當改造部分堤岸成為過濾結構,根據魚塘水位的高差變化,通過串聯方式將運河的污染水體引入流經所有魚塘,使水體得到充分的凈化后,重新流歸運河。這是一個科普展示,是海綿城市理念的注解,更是一種土地倫理。
a. 在魚塘機理上引入植被:鄉土樹木通過5種栽植方式引入本來單調的魚塘肌理之上。一種是水杉樹叢---水杉是最早發現于湖北境內的活化石,設計師用密植樹叢的方式,將水杉小苗種植與魚塘土堤的交匯處及水陸交際處;第二種方式是烏桕作為運大堤的林蔭帶;第三種方式是廣場林蔭---主要用樸樹、銀杏、楓香等,形成濃蔭的林下活動空間;第四種栽植是林地被,主要是能直播繁衍和宿根類植物。第五類是水生植被,大量的荷花及香蒲等水生和濕生植物分布與魚塘之中,用以強化魚塘作為氧化塘的效用。
b. 步道及高架廊橋:利用魚塘的堤埂,生態化的地面鋪裝、木棧道和穿越魚塘的簡單的水泥棧道結合,形成一個分布全園的漫步道網絡。這種水泥棧道的設計靈感來源于當地的水泥水埠,一種新鄉土景觀。本公園的一大特色是一座高空廊橋,貫穿公園,充分利用了城市道路與公園的高差,同時給游人一獨特的體驗。將殘疾人坡道從高差大10多米的城市道路引入公園即是挑戰,也是機會。設計師將殘疾人坡道與毛石墻面相結合,形成密集的綠化甬道。
c. 平臺和亭塔:公園中設計了一些列坐落于關鍵地點的平臺和風雨亭,及兩處高塔。它們利用局部的地形,或探入魚塘,或依偎高坡,或與廊橋和棧道相結合,成為點睛之處,為使用者提供看和被看的機會,也是遮風避雨的場所。這些點的設計本身具有裝置的特點,在本來單調的魚塘肌理上,創造有趣的體驗空間。
d. 工業遺產的再利用:場地中的水電廠和開關廠都進行了充分的保留和利用,成為富有設計感和藝術氣息的休憩空間(非常遺憾,這部分設計沒有得到實現)。
3 結語
本設計探索了一種將城郊農業景觀轉化為城市“綠色海綿”的設計途徑,通過最少的工程改造,使昔日的工、農業“廢墟”成為具有多種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生態系統和游憩景觀。設計中對場地工農業遺址的利用和轉化,不但使公園有了文化的記憶,更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步行系統和駐亭空間的設計都體現了對地形的適應和利用;綠化方式,特別是叢林式的水杉版斑塊,有效地改變了原場地單調的景觀而形成豐富多彩的生態和體驗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