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本案例秉承與洪水為友的理念,砸掉了以單一防洪為目的的水泥防洪堤,取而代之是緩坡入水的生態防洪堤,恢復河道的深潭淺灘,與洪水相適應,引入大量鄉土植物,使河流生態系統得以修復,并成為城市居民的優美休憩地。
1.場地與挑戰
永寧公園位于永寧江之右岸,黃巖城市之西側邊緣,為城市主要出入口(溫臺高速出口)。總用地面積約為21.3hm2。面對場地的洪水威脅、水質污染、河道渠化的問題,永寧公園設計及施工中示范了與洪水為友的水彈性技術模塊,將濱河緩沖帶等自然生態系統作為生態防洪設施,提升城市的洪水適應能力,同時實現蓄滯洪水、文化游憩等多種生態系統服務。
永寧江(澄江)是臺州市兩大水系之一椒江水系的最大支流,發源于黃巖西部括蒼山,流經西部丘陵、河谷平原、新老海積平原及城市化地區,向東流入椒江,全長77km,流域面積889.80km2。永寧江孕育了黃巖的自然與人文特色,堪稱山水靈秀,自古以來為道教勝地,有魚米之豐饒,又有蜜桔和為武術大行天下;現代則有“小狗經濟”之源,模具之鄉等美譽。然而,幾十年來,人們并沒有善待這條母親河。自長潭水庫和永寧江閘建成,以及長久以來的圍墾造田(尤其是早田)和“填河,填湖”等,永寧江水文過程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逐步演變成為人工管理下的工程化河流,逐漸喪失了自然泛洪、泄洪、生物等功能。同時,河道硬化和渠化等工程措施,也導致河流動力過程的改變和惡化,水質嚴重惡化,河流形態的改變,兩岸植被和生物棲息地的破壞,休閑價值損毀。永寧公園作為永寧江生態廊道的重要節點,同時也是黃巖市濱水綠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于永寧江防洪及黃巖市的自然、社會及文化有太多意味。如何把以防洪為單一目的的硬化河道,以最經濟的途徑,恢復為與洪水為友的多功能水彈性景觀,便成為該設計的主要目標。
為此目標,永寧公園以“與洪水為友”的理念為指導,采用了水彈性的設計策略,將防洪與景觀功能很好的結合在一起。其具體策略包括:
2.與洪水為友的設計策略
a.洪水過程模擬,確定不同重現期的洪水淹沒區
從流域整體出發,借助GIS分析和模擬手段,模擬洪水的自然徑流過程以及在低洼地帶的匯流過程,明確不同重現期的洪水淹沒區,識別對洪水過程的關鍵濕地和河道格局。
b.停止河道渠化工程,恢復和保護河流自然形態
項目用三種方式改造已經硬化的防洪堤,進行河岸帶的生態恢復:a 保留原有水泥防洪堤基礎,在保證河道過水量不變的前提下,退后防洪堤頂路面,將原來的垂直堤岸護坡改造成種植池,并在堤腳面將一側鋪設親水木板平臺;b 保留原有水泥防洪堤基礎,在保證河道過水量不變的前提下,放緩堤岸護坡,退后防洪堤頂路面,將原來的垂直堤岸護坡堆土,改造成種植區,并將堤腳鋪設卵石,形成親水界面;c 保留原有水泥防洪堤基礎,在保證河道過水量不變的前提下,放緩堤岸護坡,退后防洪堤頂路面,全部恢復土堤,并進行種植。
對于尚未渠化的河堤,如西部江堤段,改造方式為:根據新的防洪過水量要求,保留江岸的沙洲和葦叢以作為防風浪的障物,并保留和恢復濱水帶的濕地;完全用土來作堤,并放緩堤岸護坡至1:3以下;部分地段擴大淺水灘地形成滯流區或人工濕地、淺潭,為魚類和多種水生生物提供棲息地、繁育環境和洪水期間的庇護所;進行河床處理,造成深槽和淺灘,形成魚礁坡上種植鄉土物種,形成人可以接近江水的界面。
江堤的設計改變了通常的單一標高和橫斷面的做法,而是結合起伏多變的地形,形成亦堤亦丘的多標高和多種斷面的設計,形成豐富的景觀感受。
c. 營造旱澇調節的內河濕地系統
永寧江公園設計中在防洪堤的外側營建了一條帶狀的內河濕地,作旱澇調節系統,對整個流域的防洪滯洪起到積極作用。這條內河濕地平行于江面,而水位標高在江面之上,旱季則利用公園東端的西江閘,補充來自西江的清水,雨季可關閉西江閘,使內河濕地成為滯洪區。盡管公園的內河濕地僅約 2hm2左右,相對與永寧流域的防洪滯洪來說,無異于杯水車薪,但如果沿江都能形成連續的濕地系統,如宏觀生態基礎設施研究所討論的,必將形成一個區域性的、生態化的旱澇調節系統。這樣一個內河濕地系統同時為鄉土物種提供了一個棲息地,同時創造豐富的生物景觀,為休閑活動提供場所,提升河流的生態文化價值。
d.不同洪水適應能力的多樣化鄉土植物配置
面對場地水位的變化,以適應性強、生命力強的鄉土植被作為基底,以豎向分級作為設計手段,根據不同的洪水水位進行植物配置,營造適合洪水過程的多樣化景觀。
3.建成后效益與評價
永寧公園于2003年五月正式建成開園,由于大量應用鄉土植物,在短短的一年多時間內,公園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設計之初的設想和目標已基本實現,2004年夏天還經歷了25年來最嚴重的臺風破壞,但也很快得到了恢復。作為生態基礎設施的一個重要節點和示范地,永寧公園的生態服務功能在以下幾個方面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a.生態效益
自然過程的保護和恢復:長達2公里的永寧江水岸恢復了自然形態,沿岸濕地系統得到了恢復并完善;形成了一條內河濕地系統,對流域的防洪滯洪起到積極作用;
生物過程的保護和促進:保留濱水帶的蘆葦、菖莆等種群,大量應用鄉土物種進行河堤的防護,在濱江地帶形成了多樣化的生境系統。整個公園的綠地面積達到75%,初步形成了物種豐富多樣的生物群落。
b.社會效益
為廣大市民提供了一個富有特色的休閑環境。無論是江濱的芒草叢中,還是在橫垮在內河濕地的棧橋之上,也或是野草掩映的景觀盒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青年男女,老人和小孩在快樂地享受著公園的美景和自然的服務:遠山被招引入公園中的美術館,黃巖的歷史和故事不經意間在公園的使用者中傳詠著、解釋著,對家鄉的歸屬感和認同感由此而生;不曾被注意的鄉土野草突然間顯示出無比的魅力,一種關于自然和環境的新的倫理猶如潤物無聲的春風細雨,在參觀者的心中孕育:愛護腳下的每一種野草,它們是美的;籍借著共同的自然和鄉土的事與物,人和人之間的交流也因此在這里發生:青年男女之間,家庭成員之間,同事和同游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