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運用簡單的填-挖方技術,營造微地形形成海綿體,收集酸性雨水,中和堿性土壤,修復城市棕地,形成一個能自我繁衍的生態系統,同時形成一個美麗的城市公園。讓自然做工,將生態修復的過程變為提供生態系統服務的過程。
1.場地與挑戰
橋園位于天津市中心城區河東區。場地南臨盤山道,東以天山路為界,西北朝向衛國道立交橋呈扇形展開,占地22公頃。東南兩側為城市干道,是公園與城市的活躍交界面,周邊社區人口近30萬。建園前這里是廢棄的靶場,場地低洼,有魚塘若干;場地現狀垃圾遍地,污水橫流,鹽堿化非常嚴重。2005年,天津市政府考慮周圍30萬居民缺乏大型游憩綠地,決定在此地建設公園,因為緊鄰衛國道大型城市快速立交橋,故名橋園。項目被作為天津市城市環境改造的重點工程之一,希望改造原場地臟、亂、差的面貌。
天津市東臨渤海北靠燕山,平原、灘涂、濕地、低海拔和鹽堿地是這里最廣泛分布和常見的自然景觀,地下水位很高,水系發達。微小的海拔變化都會帶來地面土壤特性包括水分和鹽堿強度等物理化學特性的變化,這種變化最終都將反映在植物群落上,這種地域環境特征為公園設計帶來靈感和啟示,場地的低洼地給公園設計的限制也是機會。橋園的設計目標是以“生態系統服務仿生修復技術”為核心來解決土壤鹽堿化和生境破壞問題,為城市提供多樣化的生態系統服務,包括雨水收集、生物多樣性保護,地域景觀特色的恢復,為周圍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游憩空間。設計的核心理念是開啟自然過程,讓自然做功,修復生態系統,使公園能為城市提供多樣化的生態系統服務而不是成為城市經濟和環境的負擔,形成高效能、低維護成本的生態型公園。
2.設計策略
設計策略主要包括兩條:一是針對天津獨特的鹽堿地條件,通過地形設計形成一套人工濕地系統,對雨水進行收集過濾;二是利用收集的雨水,形成與不同水位和不同酸堿度水質相適應的鄉土植物和人工濕地景觀,從而實現鹽堿地上的生態恢復。第一條策略是屬于本章中6.3所述的城市雨洪管理綠色海綿技術,但它也是實現生態系統服務仿生修復技術的一個重要基礎。
a.生境設計(微地形構建與水系網絡設計)
橋園的生境設計核心在于微地形的設計和水系網絡設計。通過地形設計,形成21個半徑10-30m、海拔1-5m的坑塘洼地,這些坑塘洼地用來收集場地內的全部雨水。每個洼地都有不同的標高,海拔高差變化以10cm為單位,有深有淺,有的深水泡水深達1.5m,直接與地下水相連;有淺水泡;有季節性的水泡,只有在雨季有積水;有的在山丘之上,形成旱生洼地。不同的洼地具有不同的水分和鹽堿條件,形成適宜于不同植物群落生長的生境。在營造地形的過程中,場地的生活垃圾就地利用,用于地形改造。
b.群落設計
由于每個小型濕地都有不同的標高,因而會有不同的水分和土壤的物理和化學特性。根據水質和土壤的特性,選擇不同的植物配置,形成與場地小環境適應的多種植物群落。群落的形成從種子開始,起初在每個低洼地和水泡四周播撒混合的植物種子,種子的選擇是設計師根據地域景觀的調查、取樣配置,應用適者生存的原理,形成適應性植物群落。只要條件合適,其他的本土物種也會自發的侵入。雨季由于地下水位升高,有的會變成池塘,有的會變成濕地,有的會變成季節性的水泡,有的仍然是旱生洼地。由于季節性降雨的灌溉效果,旱生洼地的鹽堿性土壤得到了改善,養分沉積到存儲雨水的較深的池塘中。這些群落是動態的,這種動態源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源于初始生境不能滿足某些植物的生長,所以被播種的植物在生長過程中逐漸被淘汰;另一方面,一些沒有人工播種的鄉土植物,通過各種傳媒不斷進入多樣化的生境,而成為群落的有機組成部分。隨著季節更替,多種鄉土水生、耐堿的植物群落在各個洼地適應性地生長起來。盡管在鹽堿地樹木難以生長,但由于水位和PH值細微的變化,公園的地被植物和濕地植被非常豐富。
c.游憩網絡與解說系統設計
在修復的自然生態本底上,引入步道系統和休息場所。團狀林木種群在水泡之間配置,由當地最為強勢的柳樹作為基調樹種;多個洼地和水泡內都有一個平臺,伸入群落內部,使人有貼近群落體驗的機會。洼地和水泡間的游步道聯接成網,雨水自流入水泡之中。在每個類型的群落樣地邊設計解說牌,對每個類型的自然系統包括水、植被和物種進行科普解說,在體驗鄉土景觀之美的同時,獲得關于地域自然系統的知識。
3.建成后效益及評價
公園建成后實現了最初的設計目標:雨水滯留在洼地中;水敏感的適應性群落得以演替繁育。植物出現了四季變化,并伴隨著“雜蕪”的鄉土植物之美。昔日的一塊臟亂差的城市廢棄地,在很短時間內經過簡單的生態修復工程,而成為具有雨洪蓄留、鄉土生物多樣性保護、環境教育與審美啟智和提供游憩服務、多功能的生態型公園。公園的造價低廉,管理成本很低(俞孔堅等,2009d)。
總體上,項目通過地形改造,利用深淺不一的坑塘洼地收集、凈化雨水,同時促進植物的自然演替營造多樣的生境,引導自發的生態修復,經濟、高效地解決了場地的污染、生境退化、不可親近等問題。
a.生態效益
設計人員后續對天津橋園進行了使用后環境修復績效的貫徹和測量。采用天津站降雨量數據(數據引自中國氣象科學數據共享網,中國地面氣候標準值年值數據集(1971-2000年)),根據不同材質徑流系數,結合施工前后地形和分區圖,根據徑流公式的計算,可得出橋園公園的雨水收集量。年收集來自周邊道路及屋頂雨水總計約1.16×108L,回補地下水總量約1.0×107L;所蓄積的雨洪水蓄滯量達到7.8×107L;削減雨洪徑流近乎100%,近3.2×107L。再利用SWMM模擬,對公園施工前后進行流域概化處理,建立模型,結果顯示建成后,蒸發量減少一半以上;地表徑流削減了一半以上;雨水下滲量增加,更有利于回補地下水(黃超等,2013)。
通過生態系統服務仿生修復技術模塊,新增喬木48種,草本91種,以及動物6種。增加了如迷迭香(Rosmarinus officinalis)、黃帝菊(Melampodium Lemon Delight)、金雀花(Caragana sinica)、藿香薊(Ageratum conyzoides)、一年蓬(Erigeron annuus)、決明(Catsia tora Linn)、橐吾(Ligularia sibirica (L.) Cass.)、杠板歸(Herba Polygoni Perfoliati)等。2950棵遮蔭樹和8997m2蘆葦每年吸收了約539噸碳在,價值約4.55萬元。
根據設計種植圖和設計人員訪談獲取公園2008年5月的種植資料,2012年8月再次統計泡泡區植物種類,發現各泡泡的植物種類也發生了變化。干泡泡內的平均植物種類多于濕泡泡內的。
橋園公園原場地鹽堿化嚴重,分別在2011年11月、2012年8月、2012年12月從場地取過3次水樣和土樣,進行pH值測試。結果顯示,水體pH值從原本7.7降低至2012年6.8。土壤pH值從7.7降至7,總體改善了水土質量(林里,2011;黃超等,2013);。
b.經濟效益
因植被隨自然環境演替變化,相比傳統公園灌溉綠地,每年可節約近95.9萬元。根據原本場地遺跡,場地鋪裝84.5m3地轉采用原舊枕木,在鋪裝費用上節省約16.0萬元。基于生態系統服務仿生修復技術模塊建設的公園生態濕地泡泡,維護管理方面無需除草、修剪、灌溉和施肥,可在維護成本上每年節約11.8萬元。利用鄉土植被播種、種植,不僅有利于對雨洪、水質等水問題的修復,還可節約成本每年達到3.1萬元。公園南側商業建筑出租每年可獲得70萬元(許濤。
c.社會效益
現今,橋園公園成為天津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年入園人數達到35萬人。有審美啟智和教育意義的園區,在學校和社區組織下,約600個孩童和500個學生可參與公園的環境教育體驗任務。根據問卷調查,周邊20000名住戶,普遍提高了其對生態環境改善的認知,約83.2%的游客贊同公園的生態設計方式。提高了周邊住戶的游憩體驗,受訪居民每天會花費至少15分鐘時間來這片城市綠地休閑散步,至此26條公交線路通過橋園公園。公園降低噪音能力可從70dB降低到50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