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欲露而芷,欲顯而隱。褪去浮華,還原本真”
對自然親近一些(現場勘查)
也許是作為一個景觀人,對自然更有一種崇敬感,想與自然更親近一些。初次勘查現場的時候,就被周圍的自然深深的吸引,平靜的湖水,連綿的山巒,霧氣延綿,一切都是那么的融合,猶如一幅留白于形的山水畫,給心一種平靜。景觀是一個放置情感的場所,地域性是設計的根本,如何將場地與環境的氣息充分展現出來成為了一個難點,將自然用現代的語言演繹出來。此時想到了,蘇州的園林、想到了貝聿銘的蘇州博物館,這是最好的詮釋,將小小的場地通過造園的手法,通過漏、借、隱的設計手法將外景借與內,將空間隱藏,漏出自然的風貌。在考慮尺度、顏色、材料如何與環境協調,設計師“深耕”了許久。
昆曲中《鏡花水月紅樓夢》給了我設計的靈感,如何將場地內與周圍的環境完全的融合在一起,猶如一面鏡子,或者是一個秀場,將這一切美好的東西展現出來。水可以倒影著太湖湛藍的天空,玻璃可以映射著太湖的山山水水,粉墻可以映印著光與影。
用景觀述說故事(設計過程)
有人說,好景觀是從地上生長出來的,融合在自然之中。對空間的營造如同釀酒,在大湖公園的設計中,許多故事連同景觀一起慢慢釀制出來。在建造的廣場中,空間慢慢被打造出來,有如一場“鏡中月,水中花”的夢。這個場地有一種特別的氛圍,很多人去后都有共同的感覺,一到那里,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整個人都安靜下來。公園大湖的安靜與喧囂的紅塵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也是太湖帶給人的感受,遠離喧囂的城市,進入一個寧靜的自然之中,這也是一種場所精神。這個場所有一種特別的東西,不只是混凝土、磚、石頭這些,在哪里明顯感覺到連空氣、云都不一樣。水景、回廊、石景……以恰切的表達。大湖公園無風的時候,太湖的天空與山水映入水中,風吹水動光影搖動時,水中的漣漪配合的一絲不茍,矗立與旁的樸樹也隨之搖動,風帶著樹枝搖曳的聲音搖曳著水紋與光影。
演繹生活的秀場(最終呈現)
公園大湖以一種內斂而安靜的姿態落成。設計師運用粉墻、月門傳統園林的脈絡,運用景觀與回廊的融合表達當下的意識形態。連續的白色回廊構成了最初的空間形態,有著傳統蘇州園林的秩序美感。立面的墻體通過藝術創作產生觸感上的肌理感,又通過有序的分割將光與影帶入到空間中,賦予空間豐富的層次和變化,形成一種素雅與靈動的樂章。
挑高4.2米的回廊空間,豎向的尺度將空間的線性感完美的體現。半透的U玻界定著空間,透漏著光與空間,同時作為載體描繪著線性構成的光的語言。2.4米寬的步道,運用水墨暈染般的地面石材有著山形水勢的紋理,與立面的素色墻面相互融合。在邊界運用輕盈的立面格柵,產生空間的延續,格柵的陰影衍生到遠端,產生空間的延續感。
第一進空間的光是柔和的,它是不加雕琢的。自然的光傾瀉到整個場地里,墻面,綠植通過時間的變化,勾勒出一個朦朧的光的秀場。
第二進空間白色的回廊與黑色礫石構成的地面形成較大的反差,就像戲劇中的花旦與丑角來的那么強烈,而綠色的種植調和著中間的反差,光又成為一種樂符,串聯著整個空間,并通過時間的變化,演繹出不同的旋律。
二進空間與三進空間以一種戲劇化的方式,相互聯系。進入第三空間,回廊界定出整個場地的界限,清晰而簡潔,光影透過U玻,將周邊的綠化融入其中。
鏡面的水景縱向延續到盡端與漢白玉的高山流水鏈接在一起,猶如池中之水天上來。墨韻于內,留白于外。極干凈的墻面對應著月門休息區,櫻花林下的休息區組合著輕盈的外擺,在空間中達到一種平衡,在林下窺視著光與影的協奏曲。
從入口進入,整體的立面以留白的界面完整的延續,在層層的白、黑與朦朧的暮色中模糊了回廊與自然地界限。空間隱約捕捉東方的影子,又仿若山水畫,將留白帶入到現代性的重塑中。光影的序列與留白的空間融合與自然之中,似乎重新演繹著傳統園林。
白色的入口門廊,跨越在明與暗之間,蒼勁的迎客松巍然與入口一側,一絲綠意微微探出,可以窺視到其中一角,這種猶如演出前的序幕,帶給人一種恍惚而美好的感受。
混凝土、石材、涂料、U玻、金屬……這些表達空間的載體,多層次的附著其上,流動的空氣與光的波長渲染出空間,可觀可游,定制的藝術家居讓空間生動而有趣,幾何的點與線,平衡的組合關系,形態富于張力又與自然平靜契合。空間中有著明顯可循的秩序與對稱,視線經過引導與暗示,通過藏與透、隱與顯,在這富于演繹感的空間里環環相扣,感受在變奏空間中流動著的蘇式氣韻。
設計階段圖紙
我們希望延續現代化的地域文化肌理,體現滲透公園式的、與自然親密接觸的生活方式。創造一個以生態、人文、品質的項目形象。我們認為景觀最接近自然的產物,它是個溫和的載體,協調均衡著人類活動和自然的空間法則,而景觀的設計的布局、顏色和語言,都該是從地塊的本身出發,統籌一切環境因素,共同生長,才能詮釋合理的居住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