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后灘心情
蘆荻戀江唱晚歸,嘉禾依田伴林蔭;
內河濾泉清如許,江灘濕地迷鷺鶯。
三場九園多故事,步道穿梭變幻景;
藍帶串載文明跡,后灘獨領世博情。
2010年上海世博會園區后灘公園的規劃范圍是西起倪家浜、東至打浦橋隧道的浦明路沿黃浦江一側所有用地。會后后灘濕地公園用地總面積為18.2公頃。
此方案的設計特色為“一條藍帶串起的四種文明”。其中,“藍帶”為三帶一區、三場九園、步道網絡形成的總體結構;“四種文明”為“灘”的回歸、五谷禾田、工業遺存、后工業生態文化。
上海世博會園區后灘濕地公園的設計面臨六大問題和挑戰:
第一大問題,后灘地區保有上海市區、黃浦江邊僅有的一塊天然濕地,它歷經了兩千多年的歷史變遷,目睹著黃浦江畔農耕經濟的興衰起落,如何遵從生態設計原則、秉承場地文脈、滿足多重體驗需求?
第二大問題,如何保護、恢復與重建生態濕地?
第三大問題,世博會期間人流量特大且集中,設計日流量為40萬人次,高峰日流量60萬人次,極高峰日流量80萬人次。而場地內的合理容量在2.66萬人,極限容量在3.78萬人,且場地南部臨接世博園區西入口人流等候廣場,場地中部的水門碼頭是世博園南區唯一的水上門戶,場地東部則聯系世博園區中心綠地,如何解決世博期間人流等候與疏散問題?
第四大問題,依據世博園區總體規劃的防汛設計要求,防汛墻的設計標高為千年一遇的防洪標準6.7米。而黃浦江的平均潮位為2.24米,平均高潮位3.29米,平均低潮位1.19米,防洪標準與黃浦江水位之間的高差多達5米左右,如何解決場地千年一遇防洪標準與濕地之間的高差問題?
第五大問題,世博會期間和會后場地的功能定位發生了變化:會時的功能定位偏向于安全疏散、游憩等候等功能的世博綠地,會后則突出濕地保護、濕地生態的審美啟智和科普教育等功能的城市濕地公園。如何滿足會時與會后場地的雙重需求?
第六大問題,如何運用現代理念和先進技術營建后灘濕地公園?
為綜合解決以上六大問題,提出以下六大設計對策:
第一大設計對策:四種文明串寫場地脈絡。方案采用立體分層布局的方式,以后灘地區發展的時間脈絡、空間背景和場地稟賦作為線索,將濕地公園分為濕地生態景觀層、農耕文明景觀層、工業文明遺存層和后工業文明體驗層四個功能層次,由此疊加形成場地的總體功能布局。
第二大設計對策:三帶一區建構濕地基底。方案以“雙灘諧生”為結構特征建立濕地體系,共由濱江蘆荻帶、內河凈化濕地帶、梯地禾田帶和原生濕地保護區四個部分組成。
第三大設計對策:三場九園、步道網絡編織交通體系。方案以一環九縱多路徑的交通路網和三場九園的休憩場所共同形成場地的交通網絡。三場:分別為西端“空中花園”廣場(通過改造利用工業建筑形成),中部水門碼頭廣場,東端漂浮的花園(與會展區相聯系)。九園:在場地中建立多個藝術“容器,”形成多重體驗空間。以網絡的形式構建步道系統,串聯各個體驗空間,形成親切自如的人行交通系統。
第四大設計對策:梯地禾田梳理場地高差。方案利用場地農耕文明景觀層的梯地禾田來消解場地千年一遇防洪標準與內河凈化濕地之間的高差。
第五大設計對策:彈性設計滿足雙重需求。本著節約資源、會后盡量少的改動原則,在設計時充分考慮會后的利用,在功能建筑體和公共服務設施、鋪裝場地等相關方面進行會時與會后的彈性設計。
第六大設計對策:生態理念引領技術航向。生態與人文理念貫穿于后灘濕地公園的全部設計過程,主要體現在再造濕地公園的相關措施與技術方面、場地工業遺存保護再利用等的相關措施與技術,以及其他生態可持續發展等相關措施與技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