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上海嘉定江橋海藍路,走過嘉怡路的城市轉角,茂密的樹冠背后躲著一座白色表皮的圓形房子,穿過一片不起眼的竹林,就可以來到另一個世界——八分園。
八分園占地不足一畝,約略八分,巧合寓意凡事留有余地,十分過滿,八分即可,不極致,不需要面面俱到,反映契合了園主的人生態度,設計師留下了生活的空白,供園主把玩。
八分園原是小區售樓處,建筑被改造成現代的設計,園主和建筑師都想要做一個傳統園林,將現代建筑與傳統園林并置在一個中式的語境里,并改造成一個集園林、美術館、餐廳、茶室、圖書館、辦公、會議和民宿的微型文化綜合體。
設計師首先考慮的是如何經營布局,場地是由三角形的兩層建筑與一棟嵌在其中的四層圓型大廳圍合而成的一個不規則空間,建筑南側是居委會,東側的是沿街商鋪。中國造園如同繪畫一般——大膽落墨,小心收拾。我們設定了一個中間大面水體,游園及精致圍繞水體的布局。這布局的策略來自于網師園,把正對著圓形大廳的一片場地設定成了水體,把人的活動和景致往水的周邊安排。原因是在于從中央大廳到對面墻體的距離本來便不大,若是人行于其中必定是真切的體驗到這一缺陷,以水相隔,從行為上便造成了一個距離感,水擠壓到一側的室外空間就形成了一幅山水畫卷,而背景是一片簡單的黑色格柵幕墻,它遮蔽了原有破敗的建筑立面,這種簡潔的背景正如網師園正對著月到風來亭的白色大山墻。在水池的另一側則是圓形大廳,空間來回自由,此岸可看山看水,彼岸也可游山玩水。
主景假山刻意安排在靠近園子末尾的地方,使得游園者能遠看巒頭山勢,近看山谷跌瀑,遠觀近賞兩種不同的體驗,其意象則取自于宋代郭熙的《早春圖》,細水長流的水量,既符合空間的體量,同時也成為園中最核心的意境。
從入園開始,人就成了畫中的景致,一直到園子最深處的主景假山,人皆在畫中游,一切都是在造園之初就被似導演了,甚至坐在假山前折橋上看跌瀑的身體姿態都是被刻意設計的。由于空間尺度受限,只能設一側橋欄,我們把橋欄選擇在靠近山的一側,預想一位貌美的女子坐在橋欄,扭身抬眼觀望疊瀑的時候,最能充分展現從脖頸到胸部再到蠻腰的動人線條,與這園子呢喃私語。在這里,物我兩忘,可以觀賞它,同時自己也成為了園子景致的一部分。
園里的樸樹是原有的,和三棵棕櫚一起被保留了下來。棕櫚其實是不適合留在這個園子的,但園主說這三棵棕櫚是她在此地工作十多年的見證,反而是最有感情的植物。我們就盡量保留下來,利用竹林和棕櫚的高度差,在園內的人行視角看竹林,在二樓看棕櫚,用片段感保留體驗的相對完整。
園林,我們稱之為是傳統文人精神世界的物質呈現。我們試圖通過這次造園實踐去尋找傳統園林在當今這個時代存在的意義。也希望扭轉他們對園林的固有認識——它固然是以雅入世的,但也并不是單純的陽春白雪不食煙火、遙不可及的,它是有血有肉有情趣的;也不應該是博物館式的展陳,而是典雅生活的日常。
園子最重要的是亭臺樓閣,掇石理水么?它們只是生活的載體,幫助人們建立一個表象畫面。比這些表象畫面更重要的則是內里的場景,這種場景又是基于生活的,生活成就園林。之所以沒有用“藏與露”,“看與被看”,“步移景異”之類慣用于描述園林空間特征的詞匯來闡述造園是因為我認為在園林里“場景”遠比“空間”更重要。而那條看不見的行為脈絡才是串起園林里一個一個生活場景的重要線索。
我們會設想在這個園子里會出現什么樣的場景:可以在水畔撫琴,那就是《聽琴圖》。我們可以在池邊宴客,就是《文會圖》。我們可以在山前望瀑,也可以在竹林后事茗。當青煙焚起,園子深處傳來一段“山桃紅”時,仿佛又看到了柳夢梅在湖山石邊轉身。這才是園林應該提供給人們的生活狀態。而非僅限于一池,一樹,一山的視覺觀賞。更重要的是傳達了園主人在把玩這個如畫空間的過程中所隱藏的人生態度。
作為園主人,擁有了一座園林只是開始,剩下的便是在這詩意空間里繼續著優雅細膩的日常。
版權聲明:本文由作者于景觀中國網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景觀中國網立場。如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稿,需注明“文章來源:景觀中國網”。如有侵權,請與發布者或我們聯系。
投稿郵箱:contact@landscape.cn
項目咨詢:18510568018(微信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