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發現   /  時事  /  正文

楊凌晨:為百姓而設計,為自然而設計

景觀學與美麗中國建設專委會 2022-12-16 來源:景觀中國網
原創
華建集團建筑裝飾環境設計研究院景觀專項院院長楊凌晨先生

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景觀學與美麗中國建設專業委員會“優秀青年設計師專訪”活動正式啟動,本次活動將邀請獲評“2022年優秀青年設計師”的25位青年設計師參加,共同討論如何發揮自身力量,從而作出對行業發展、全人類社會福祉的有益貢獻。

本次邀請到的嘉賓是來自華建集團建筑裝飾環境設計研究院景觀專項院院長楊凌晨先生,他致力于濱水生態空間的營造,探討在“人民城市”理念下景觀設計于人的公共性、公平性甚至是公益性,于自然的生態功能和環境功能。


圖片

楊凌晨


華建集團建筑裝飾環境設計研究院景觀專項院院長
濱水生態景觀專項化技術帶頭人
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設計實踐導師
上海市十大優秀青年風景園林師



CLA:請您簡單地介紹一下自己。

楊凌晨:大家好,我是楊凌晨,畢業于同濟大學和德國包豪斯。現就職于華建集團環境院,是一個資深畫圖匠,半個教書匠。


圖片
2019年洱海生態廊道現場踏勘


除了設計工作之外,我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了高校教學上,在上海交大參與學生設計課教學和研究生指導工作,在東南大學帶畢業設計,在同濟參加設計課評圖。一直努力地想把自己項目實踐當中的一些心得體會告訴同學們。


圖片
2021年上海交通大學設計課



CLA:請闡述您的從業理念,以及您在所從事的領域內有哪些創新?為行業發展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楊凌晨:我上學的時候老師讓我們讀麥克哈格的《設計結合自然》,這本書對我影響比較大,所以我從業以后一直在探尋一條生態技術和空間藝術結合的路,也一直致力于創造一些為人所用、為人所樂用的公共空間。


圖片
黃浦江貫通南棧段設計


在浦江貫通南棧段設計中,我們就在嘗試結合覆土建筑的生態性和公共性;在鄭州梅河項目中我們開始嘗試中水的回收利用和河濱帶結合梯級海綿的做法;到了洱海項目我們更是把流域治理、水環境提升、生物棲息地營造和低干擾服務進行了綜合的空間統籌。

一路走來,更加堅定了我以空間設計整合多專業、從而讓設計更加理性科學的思路。


圖片
圖片
大理洱海生態修復廊道


CLA:您認為青年設計師應該承擔哪些社會責任?您職業生涯中對您影響最深的事情是什么?

楊凌晨:作為青年設計師,我個人一直是這么要求自己的。第一,設計一定為公,為人們創造好的空間,強調空間的公共性和公平性;第二,設計一定要結合自然甚至反哺自然,尊重自然過程、尊重科學。設計是削弱人地矛盾的途徑,而不是造成緊張的武器;第三,堅守職業的底線,不要突破生態紅線、政策紅線和法規。


圖片
圖片
大理洱海生態修復廊道


其實在我職業過程中,很多人、很多時刻都會觸動我。對我影響最大的是19年做洱海生態廊道的時候,初步概念方案出來后去給省里領導匯報,結束后省領導對我們說:“歷史是對得起我們的,給了我們一個這樣的機會,接下來就看我們能不能對得起歷史,給洱海的保護治理和當地人民交出一份滿意的、經得起歷史檢驗的答卷?!甭犕晡覝喩黼u皮疙瘩都起來了,一半是激動、一半是震撼。在之后的兩三年時間里我們都懷著這樣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撲在這個項目上,那種感覺很棒。


圖片
圖片
圖片
大理洱海生態修復廊道


CLA:您覺得一個設計師應具備多少履職盡責能力?如何判定設計師的綜合素質?

楊凌晨:好的設計師除了過硬的專業知識之外,我比較看重兩點,一個是對于原創的熱情,另一個是對于完成度的執著。

原創是設計師一輩子都要投入極大熱情的事情,需要極大的內驅力和原動力,而完成度能夠檢驗你對場地的理解是否正確,對工藝技術和材料的選擇是否正確,對施工過程的把控是否到位。這是讓設計師得到反饋且不停成長的唯一途徑。


圖片
圖片
空港經濟綜合試驗區(鄭州新鄭綜合保稅區)梅河水系景觀工程設計


CLA:請談談您對設計行業的未來展望。

雖然今年整個設計行業“哀鴻遍野”,也有很多設計師表示迷茫,但是我依然堅定地看好設計行業的未來。如今,整個行業冷靜下來、慢下來可以讓我們對人地關系思考地更深入、更充分,可以讓我們設計師更加從容地去應對氣候問題、環境問題和生態問題。

未來人們對自然的向往和對美好的追求只會更強烈。我們設計師,特別是景觀設計師的用武之地只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廣,所承擔的責任只會越來越重。未來的景觀設計行業將聚焦城鄉兩個大版塊,城市里做存量的更新,讓城市更具有活力和煙火氣。比如我們在南京江北新區做的道路環境更新,在濟南歷下區做的河道環境更新,在上海逸仙路高架做的城市消極空間的照明更新等。


圖片

南京江北新區道路環境更新


圖片

濟南歷下區河道環境更新


圖片

上海逸仙路高架城市消極空間照明更新


鄉野區域主要聚焦在山水林田湖草沙的保護和修復,充分發揮景觀學在區域尺度構建生態基底和緩解人地關系的重要作用。比如我們在洱海保護和滇池保護所做的事情,需要和各個專業、各個學科進行充分有效的溝通和融合。


CLA:您對年輕設計師和在校大學生有哪些成長建議?是否可以推薦一些文章和書籍給他們?

其實現在的大學生比我們那個時候條件好太多了,可以通過互聯網甚至是旅行了解和感受很多很多的大師作品。

從我個人經歷來看,我覺得第一要多讀。我以前在同濟讀書的時候,曾經去做過學院圖書館協管員,為的就是逼自己在那里多看書。我本科那個時候很多建筑規劃景觀的書籍根本買不起,都是靠學院圖書館獲取知識打開眼界和啟發靈感的。現在各種資料獲取很方便,希望同學們多讀。

其次是要多看。書上看到的照片和文字描述,和你現場看到感受到的空間和尺度還是有區別的。比如我到了凡爾賽宮才真正明白什么是大軸線、什么是大噴泉、什么是整形樹木;我到了網師園才懂了為什么“月到風來”、什么是"小山叢桂"。你在書中看到萬神廟的那束光和你在現場感受到的那束光,肯定是不一樣的,一定要多去現場感受。


圖片

2018年洱海生物多樣性調研


最后是要多做。我們以前是靠多做模型來推敲空間和設計?,F在同學們可以通過各種建模渲染軟件來實現各種異形、空間曲面或者參數化的設計。一定要多動手,在模型中把想法立體化,把平面設計變成空間設計。

我推薦幾本對我學生時代影響比較大的書吧,可能有點老派:彭一剛先生的《建筑空間組合論》、陳從周先生的《說園》、童寯先生的《江南園林志》,以及維勒格的《德國景觀設計1、2》,這本書對當時的我沖擊很大,也埋下了我研究生去德國留學的種子。

希望同學們像上海的城市精神一樣在設計學習上“海納百川,兼收并蓄”。


統籌:周明波

采訪:周明波、明 卉

編輯:周舟、明 卉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請勿以景觀中國編輯版本轉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

投稿郵箱:info@landscape.cn

項目咨詢:18510568018(微信同號)

發表評論

您好,登錄后才可以評論哦!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