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林墨飛
大連理工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副教授
校園規劃與管理辦公室副主任
碩士生導師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訪問學者
林墨飛:大家好,我是林墨飛,1977年出生,現任大連理工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副教授,校園規劃與管理辦公室副主任,碩士生導師,美國威斯康星大學訪問學者,主要從事景觀設計及其理論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林墨飛:景觀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但科研工作也同樣重要。我個人認為,研究與實踐對景觀專業的高校教師來說如鳥之雙翼,二者是相生相長的關系。
目前,我的主要精力放在科研、教學及管理方面,同時會利用業余時間做一些設計項目。實踐能夠拓寬科研工作的思路和領域,有時也會在實踐中獲得新的科研靈感。一些在項目中得以實施的好理念、好做法,也會及時反饋在設計教學中。
另外,由于我自求學到工作以來始終在大連理工大學,所以對校園的一草一木充滿了感情,也希望通過自己在這里學到的專業技能,反哺母校,為建設“美麗大工、魅力大工”盡一份力,這是我永遠不變的初心使命。十余年間,主持或參與設計了二十多項大工校園的新建及改造項目(圖1、圖2),同時也衍生出我在“綠色校園”方向的很多科研成果,包括論著、課題等。這些成果多源于對實踐項目的整理、歸納和總結,進而也又會通過高質量的理論研究推動設計實踐再上一個臺階。所以,從我個人的經歷來看,研究和實踐并不矛盾,重點是要厘清關系,并結合研究興趣,展開有針對性的工作,使二者互相催化、相互促進。
▼圖1 2009年 大連理工大學主樓廣場
▼圖2 2019年 大連理工大學新北門景觀帶
林墨飛:景觀教育相較于其他學科具有亦文亦理的特性,為受眾提供的是綜合性的跨學科學習。在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背景下,我認為當代景觀教育在三個方面有待提高:
第一、景觀教育的受眾群體應該更加廣泛。其實,景觀距離每個人都很近,我們只要一出門就能遇見它,既有人文景觀,也有自然景觀。景觀學就是利用土地、水體、動植物等自然要素為人們創造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必要條件,以及美好的生活環境的一門學科。
隨著時代的發展,景觀設計與其他設計門類一樣,早已滲透到了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已經悄然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價值取向等。因此,景觀教育的受眾群體需要發生轉變,不應再局限于本專業領域,要通過公眾參與、多元傳播、有效應用等方式,使教育的受眾群體呈現多層面、多樣化的趨勢。
這一點可以先從高校內部做起。因為校園作為師生共同生活、工作和學習的場所,同時還擔負著“環境育人”的重要功能,景觀教育可以將專業知識通過“校園景觀”這個載體傳遞給其他專業的廣大師生及家長,讓景觀離受眾再近一點,進而使景觀教育得到更廣泛推廣(圖3、圖4)。
在我的教學與設計實踐中,經常會讓學生以主人的身份發現校園景觀問題,并分析問題、提供解決途徑,讓他們自下而上地參與校園景觀改造,這樣做出來的景觀才會產生歸屬感、參與感及互動氛圍。
▼圖3 2019年 大連理工大學校園藝術休閑平臺
▼圖4 2019年 大連理工大學南校門景觀綠化
第二、通過專業教育樹立園林文化自信。有著悠久歷史的中國園林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其中也蘊含著大量的優秀傳統文化元素。但是對當今青年一代而言,由于受到西方景觀思潮的沖擊和影響,加之文化自信度不足,因此對優秀的傳統園林文化缺乏繼承和創新熱情,常常盲目追隨西方流行過的主義或風格,而做出形式上的抄襲或模仿。
然而他們作為中華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的中堅力量,肩負繼承和創新園林文化的重任,這種狀況無疑影響了景觀教育質量,對未來提高我國景觀事業的發展水平也極為不利。
因此,教育教學作為培養和樹立學生園林文化自信的主要渠道,要將園林文化自信融入整個過程,培養他們持有清醒的認識和理性的態度,進而深入挖掘優秀的傳統文化元素并將其應用于設計實踐,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而服務(圖5)。
▼圖5 2020年 大連理工大學銀杏文化周
第三、通過景觀教育培養社會責任感。在北京大學有一門課程叫《景觀社會學》,開課目的就是培養學生對人、土地和社會進行觀察、理解與探索。我認為上這門課很有必要,它能夠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其跳出自己學科領域,審視景觀專業的社會意義,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繼而成為既有專業能力又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景觀人才。
特別是去年發生疫情以來,我對這一點的認識更加深刻。要解決疫情引發的人居健康問題和城市健康問題,亟須從多維度為改善公共健康提出多元化治理措施,而景觀專業的社會屬性則得以體現。從宏觀尺度的國土生態安全格局,到中觀尺度的城市生態系統,再到微觀尺度的口袋公園,在建設居民健康服務體系和打造城市治理共同體的很多方面,都能發揮重要作用。
通過專業技能為社會健康穩定的發展作出貢獻,才是景觀從業者的使命擔當,而不是能勾勒出多么優美的圖形或者多營造出幾個空間層次。因此,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應該貫穿于景觀教育的全過程。
林墨飛:學科融合是未來景觀行業的大勢所趨,景觀的專業特點決定了“融合”的必要性,通過對多學科的交叉融合可以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的景觀體系。
正如當前很多優秀的景觀設計融合了多學科的成果,往往涉及藝術學、心理學、物理學、地理學、信息技術等多學科領域。學科交叉點往往是新景觀理念的生長點,也有助于創造區別傳統的創新點。尤其在信息化時代下,數字技術會使景觀設計更加多元化,技術手段的發展使景觀表達方式趨向虛擬呈現,景觀與科學的關系會變得更加密切(圖6)。
▼圖6 2004年 藝術家約姆·普朗薩設計的芝加哥皇冠噴泉
我認為對景觀領域而言,目前應該做好“參與者”與“推動者”的角色,需要打破學科壁壘,更廣泛地借鑒和吸收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從而給自身發展帶來新的活力,并通過實踐效果的積累和檢驗,對這種“跨學科融合”予以有效的回應和互動。
林墨飛: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我國建設領域的重要一員,景觀全行業、全流程都應該始終堅持綠色發展觀,強化低碳先導意識,盡快制定出實現“雙碳”目標的時間表、路線圖、施工圖,為傳統建設行業再現活力提供新的發展路徑和策略,以更好地踐行這項國家戰略。
我個人的一點建議是,可以將景觀建設項目當做產品一樣實行“碳標識”制度,首先在策劃、設計階段對預期排放的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的總量以圖簽的形式予以表述;施工階段依據排放標準嚴格執行;在項目建成后,通過碳足跡測量標準評估該項目的實際排放量是否達標,并對項目導致氣候變化的環境性能進行聲明。
景觀領域實現“碳中和”和“碳達峰”,對于全行業轉型發展是挑戰也是機遇。其中,高校作為傳播“低碳理念”、實踐“低碳行動”的主陣地,更是要首當其沖地參與到這場到行動中,通過營造低碳景觀、開展科普活動、公共參與等多種方式,引導廣大師生踐行低碳的學習和生活新方式,營造綠色低碳的校園時尚,推動綠色校園建設。
以我校為例,近年來結合北方地區的區域特征,提出“綠化滲透,節水節能,功能植入”等多項綠色校園建設策略,逐步開展了采用透水鋪裝、打造雨水花園、以宿根花卉代替草坪綠化等一系列措施。去年還在校園里規劃了兩條慢行系統,分別是1.5小時和3小時,倡導在綠色慢行中體會校園文化,受到師生歡迎。還有一些課程,老師會把課堂搬到戶外,讓同學在感受自然氣息的同時學習知識,體驗校園之美。總之,我們正努力將大工校園建設成低碳、健康、舒適的教育教學環境。
如果您有什么話想要對林墨飛老師說,歡迎在下方的留言區告訴我們。
統籌:周明波
采訪:周明波、明 卉
編輯:明 卉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請勿以景觀中國編輯版本轉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
投稿郵箱:info@landscape.cn
項目咨詢:18510568018(微信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