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一座擁有悠久歷史的古都,一定有屬于自己的地標。這樣的地標,既有地理的意義,也有歷史的意義,更有文化的意義。而提起世界上的地標性建筑,你能想到有什么?天安門、鳥巢、自由女神像、埃菲爾鐵塔、大本鐘……由于尚沒有足夠明確且權威的關于地標性建筑的定義,孰為地標,便格外容易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了。那么,對地標性建筑的相對共識是什么?當代人對于建筑的地標性評價真的“算數”嗎?近日,著名設計史論家、美國洛杉磯藝術中心設計學院理論系教授王受之,走進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講起有關地標性建筑的“前世今生”。
著名設計史論家、美國洛杉磯藝術中心設計學院理論系教授王受之
像“幽靈”般蔓延全球
? “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后,進入一個建設熱潮,這個熱潮使我們在短短30多年間,變成全球建筑量最大的國家。除了解決民生、住宅、商業配套之外,還有一個‘幽靈’負載在我們身上,它就是地標性建筑。當 然,這種現象不光在亞洲多見,在全球也都存在。”在王受之看來,建造一個又一個地標性建筑的動機,并非都是為了滿足社會的基本功能。“如果你從美國的帝國大廈俯瞰曼哈頓,你會發現它的周圍都是高樓大廈,地理面積的局限性使它不得不向高空發展。但是站在世界最高的迪拜塔頂,我們的眼前則是一片沙漠,那么我們不禁提出這樣的疑問:有沒有必要在沙漠里建造一座高828米的迪拜塔呢?”
王受之表示,設計建筑的原則就是功能第一,形式第二,而這些所謂的地標性建筑卻將其“本末倒置”,“全世界許多地標性建筑不但可以犧牲其功能性,甚至不再以‘美觀’為要求,‘張揚’、‘炫目’成了設計師們的唯一要求。有的建筑物還被設計成傾斜狀,樓梯也要半傾斜上升,想要目測找到水平面都很難。”
多“生長”于城市中心
? “建筑的主流一直在朝著低碳節能方向發展,但這些建筑不但占用土地、高耗能,且為了使用高新技術,甚至不計成本地投入大量資金。”王受之舉例說,Frank?Gehry設計的迪斯尼音樂中心,成了洛杉磯的又一地標性建筑,但是因為建筑外觀完全由不銹鋼制成,導致附近居民區的溫度比周邊地區高5攝氏度,“試想,如果每天都被一個大鏡子照射,那種感覺的確很難過。周圍居民怨聲載道,甚至紛紛遷出該區域。而這些莫名其妙的建筑物,又往往被建在城市中心區。”
只是偶像型的建筑物?
王受之表示,建筑理論界出現最早的有關地標性建筑的說法,來自于美國后現代主義理論家Charles?Jencks,他曾于2005年出版了一本名為《Iconic?Building》的書。令許多建筑業內人士震驚的是,Charles并不認可地標性建筑的慣常說法“landmark”,而是將其稱為“Iconic?Building”,也就是象征性的結構物。“值得一提的是,他并未用‘architechure’,而是‘building’。如果將‘icon’譯為偶像,那么Charles就將地標性建筑理解為偶像型的建筑物。”
在這本書中,Charles總結了地標性建筑的特征,這些鮮明的特征也回答了其將地標性建筑稱之為“Iconic?Building”的原因。“首先,它和整個城市的文脈和周邊建筑無關。”對于Charles的觀點,王受之很贊同,“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環境和文化,比如古老的北京就是由城墻、皇宮、護城河等組成的,整體上是一個四方形的格局。地標性的第二個特點就是‘虛張聲勢’,比如許多被看作地標性建筑的建筑物,本身的可利用空間并不大,但是它高大的占地空間卻往往讓人覺得氣勢逼人,且不符合實際的功能需要。”王受之認為,這些所謂的地標性建筑只能破壞城市形象,帶壞人們的品位。原來,在西方,architechure是非常嚴肅、嚴謹的形容建筑物的用詞,而那些違背建筑初衷的龐然大物,自然不能被這樣稱呼。
嘉賓王受之
設計史論家,美國洛杉磯藝術中心設計學院理論系教授,負責設計與藝術史論方面的教育與研究。2003年到2011年兼任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副院長,2012年擔任院長。著述甚多,比較重要的有《世界現代建筑史》、《世界現代設計史》、《世界平面設計史》等。1990年代開始,王受之教授介入國內地產領域,為中國地產及建筑的發展帶來新活的國際理念,他所著力推行的中國新居住理念,正在得到廣泛實踐和推廣。
應隨文化背景應運而生
Charles?Jencks在2005年10月的一次演講中提到另一個理論所有的地標性建筑都具有古怪、張揚、喧鬧的符號性。西方結構主義大師Peter?Eisenman對此深表贊同,這段視頻曾在網絡上廣為流傳,引起建筑界強烈反響。“值得反思的是,在這樣一個過程中,應運而生不少明星建筑師,他們的存在就是為了做地標性建筑,而大家也不會用正常的建筑理論去衡量它。”
那么,是否意味著所有地標性建筑都毫無意義呢?“從古至今,地標性建筑并不少,比如埃及金字塔、古羅馬斗獸場、北京故宮、巴黎盧浮宮、英國大本鐘等,這些建筑不但被稱為地標性建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國家的形象。但是當時這種地標性建筑數量非常少,而且都具有一定功能性。比如建造斗獸場的目的就是為了把動物圍在里面,在周邊設看臺。而且,這些地標性建筑出現的時間都很長,基本上是幾十年出一批。比如圣彼得大教堂建于文藝復興期間,而1870年工業革命之后才建了埃菲爾鐵塔,這些都是時代的痕跡。但是到了20世紀后期,地標性建筑呈現出一種井噴式增長。”
王受之解釋說,現在被我們無異議地稱為地標性建筑的,都是經過時代的沉淀,在一段時間后集中建造的一批與民族文化有關的建筑。“比如埃菲爾鐵塔是法國建筑師做的,天安門也是我們中國的設計師設計的。它是由國家出動力量,通過民族內部一批精英設計專家設計出來的建筑,這種建筑才能稱之為地標。但是現在,我們周圍的許多建筑卻都是外國明星建筑師設計的,他們本身和民族傳統文化的沉淀毫無關聯,而這些建筑的成長期也過于倉促。”那么,這些建筑未來是否有可能會成為被后代認可的地標性建筑呢?王受之表示,“現在這個問題還無法評判,但是如果在短時間內,完全由毫無文化根源的外國設計師設計出一大批建筑,我想其中能沉淀下來的,也不會太多。”
地標建設速度有望放慢
王受之表示,地標性建筑已變成20世紀的全球現象,而在經過嚴重的經濟危機之后,美國的社會經濟財富和權勢集團已不可能任意動用手頭資金和權力去建造這種建筑,所以西方建造地標性建筑的可能性和數量會越來越少,而高速發展的東方國家,卻有建造更多地標性建筑的可能性。王受之認為,這種建筑只是現代建筑中的一種現象,而非運動,“我想,等現在的年輕人變老之后,應該能看到這種地標性建筑的消亡過程,就像我現在看到的美國地標性建筑建設正在放慢速度一樣。”
各方說法
什么是地標性建筑?
天津規劃設計院院長秦川認為,地標性建筑不同于標志性建筑。地標性建筑應該有很多,體量上并不見得很大,它是城市設計的元素,是市民慣性認識城市的思維,是市民對某個區域的感覺達到的共識。它不僅僅是外觀上的印象和標志,更重要的是建筑的內涵和底蘊以及建筑本身所象征的一種精神和文化。建筑的風格特色要與功能相協調,其內在因素更能決定該建筑是不是具有地標性。
百度百科對地標性建筑解釋為“城市名片”,這類建筑的基本特征就是人們可以用最簡單的形態和最少的筆畫來喚起對它的記憶,就像埃及金字塔、悉尼歌劇院、巴黎埃菲爾鐵塔、天壇祈年殿等世界上著名標志性建筑一樣。地標性建筑與普通建筑的不同之處在于,地標性建筑是整個城市中所有建筑的主角,除了外形具有創新性,在功能上應該具有超前性和包容性,它要引導一種新的活力,要有一定社會影響力,要能在完善城市功能方面起到一定推動作用。
有網友認為,地標性的建筑,絕非是建筑師能把握的,也非豪言壯語所能表達且實現的。歷史的機遇、公眾的口碑才是決定性因素。所以,將地標性建筑理解為規模宏大、造型奇特,是片面的,大而奇既非必要條件,更不是充分條件,盡管這樣的建筑更加容易被識別,更加容易成為地標性建筑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