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
郭家耀:奧雅納ARUP董事、總經理;該公司參與了2010上海世博會丹麥館、新加坡館、韓國館項目工程。
LAC:對于上海的世博會,您最關注的是哪個方面?
郭家耀:因為我本身是工程師,所以我對整個世博會的規劃、整體運作、大量人流交通怎么解決,包括里面設施以及非常亮眼的一些建筑,還有這些建筑所采用的技藝,我都會很感興趣。
LAC:奧雅納是怎樣的機緣參與到上海世博的項目中?
郭家耀:我們2004年就參與到上海世博的相關項目中了。因為當上海獲得世博會的主辦權之后,舉辦過一次國際性的世博園區總體規劃競賽。我們與跟英國很有名的建筑設計事務所Richard?Rodgers一起合作,組成了一個團隊來參賽。我們的團隊在那次競賽中取得了第一名。現在上海規劃館還能看到當時方案的模型。在那個時候我們就提出世博應該是未來的生態以及可持續能源方面示范區,希望通過世博為未來的城市、生態、環境獲得一些可衡量的指標,指引將來城市的發展。
L?A?C:您能給我們具體地介紹在上海世博的建設中,奧雅納所采用的一些新概念和新技術嗎?
郭家耀:我們對生態能源方面的建議有部分落實在世博總體規劃中,包括地源熱能、黃埔江水冷技術。我們提出對整個場地用計算流體動力學做風向分析,從而確定世博園中的建筑坐向,以保證建筑的采光、通風以及對地源熱能等盡最大可能地利用,這在世博后續的規劃中也被采用了。
L?A?C:您覺得上海世博中運用的這些嘗試,能夠再利用于城市其他的開發建設活動之中嗎?
郭家耀:我認為是可以的。因為我們最終希望是通過世博的示范提供一種答案,這個答案是可操作、可復制和可實施的。例如我剛才提到的對風、光的利用,這些是免費的,它們都不需要高科技的儀器來滿足。只是對規劃前期的分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前期能有所考慮,在后期落實具體項目的時候才能將資源的效益最大化。
LAC:您認為像世博會這樣的大型建設活動,誰是最大的受益方呢?
郭家耀:我覺得最大的受益方應該是市民。上海通過世博對城市經濟、基礎設施是一個很大的推動。市民也能對未來的城市、未來的生活有一個清晰的了解,同時,也給外國的朋友一個理解上海的機會。它對上海未來很多年的城市發展,以及經濟、文化應該都是非常有利的。
L?A?C:除了上海世博,奧雅納還參與了北京奧運會建設的很多項目,您是如何看待這樣的大型活動對城市建設的影響呢?
郭家耀:當然這些活動比一般的商業活動要重要。它對于主辦城市會形成強大的沖擊。比如北京奧運,我們看到了很多新的建筑,歷史文化也得到了推廣。因為奧運項目采用了一些比較超前的、先進的技術,對設計人員、施工單位、材料都是一個非常高速的推進。這對整個城市未來的發展非常重要。北京是一個政治、文化中心,因為奧運帶來了非常有創意的東西。上海通過世博這樣的主題,對城市生活的可持續發展、生態環保的意識將有很大的推動,我也希望上海成為中國未來可持續發展城市的一個典范。
L?A?C:您是香港人,現在又常住上海,您覺得香港和上海這兩個城市適合怎樣的活動呢?
郭家耀:香港和上海從城市生活的節奏、生活方式這方面還是蠻接近的。我覺得兩個城市有很多可以互相參考的地方。香港可能從經濟活動來說比較活躍,但上海的歷史文化保護要比香港做得好。我覺得香港特別是需要在文化方面有一些比較大的推動,因為你們可能聽過香港是文化沙漠。香港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地方,但對自己中國文化的了解有一些欠缺。我覺得香港城市發展必須多一點對文化方面的補充。
韓國館
韓國館架空于地面以上7m,地面為首爾的三維地圖,相當于實際面積的1/300,反映了首爾城市與自然交融的情景。底層的絕大部分為開放空間,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懸空的結構能起到遮陽的效果,展館采用自然通風,一條長79m的人工河橫穿展館—如同漢江把首爾一分為二。韓國館以鋼結構為主,地基采用鋼管靜壓樁,為展館提供支撐,也便于世博會結束后的拆除工作,巧妙的結構設計使展館凌空而起,方便參觀者在底層自由穿梭,盡情體驗韓國風情。
?
?
新加坡館
奧雅納的結構工程師幫助建筑師實現了只用4根形狀各異的立柱支撐起整個展館的構想。不同形狀和大小的展廳通過貫穿上下的緩坡和樓梯連接起來,巧妙地達到平衡。新加坡館是可持續設計的典范。夏天,上海的氣溫高達40°C,奧雅納采用自然通風,調節一樓展覽區和緩坡區的溫度,營造舒適的室內環境。建筑結構有效利用了自然風向,將氣流導向幕墻的通風口,并在頂部重新形成微風。展館頂部和一樓的花園可以吸收熱量,令人聯想起聞名遐邇的新加坡熱帶花園景觀。一樓還有冷水池環繞,內部空間高曠,并裝有大型風扇,確保環境舒適。整座建筑大量使用了可回收利用的鋁和鋼等,有效減少了能源消耗,降低了幕墻的建造成本,同時也減少了機電設備的使用。
?
丹麥館
丹麥館由奧雅納的結構、機電和建筑物理工程師合力打造。為了提升結構強度又不增加鋼材消耗,丹麥館采用了鋼板外墻面作為結構部件,提升動力性能。外墻面上的孔洞能實現更佳的光照效果和自然通風。由于桁架結構性能的關系,墻面上的不同部位的孔洞大小和疏密根據外墻結構應力的不同而變化,使墻面呈現出美妙的圖案。展館為了實現了自然通風,還采用了計算流體動力學技術來研究上海夏季的室內環境。自然通風的設計同時也倡導了節能與可持續的生活方式。鑒于丹麥館屬于臨時性建筑,奧雅納在設計時選用了大量可回收和可重復使用的材料。在結構方面,只有底部使用了混凝土;其他上層建筑都是用可回收的鋼材建成的;而地基則采用鋼管建造。在世博會結束之后,這些材料能夠很容易地回收利用。
原文摘自《景觀設計學》2010,(10)1:47-48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