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杳無人跡的商場靜默地佇立在廢棄住宅樓一旁,肅穆的樓宇因為項目的擱淺而被遺忘在天空覆蓋之下。多處奧運會會館成為“遺跡”,賽事的盛大和歡呼隨著最后一位工作人員的離開成為建筑體遙不可及的遐想,因對巨型建筑結構的嚴格審查,這些龐然大物最終無法融入市民的生活之中。它們從被誕生到被遺忘,曾經被視為現代文明發展的象征,最終難逃人類的遺棄。捫心自問,人類執手的混凝土建筑真的是建筑進步的標志嗎?如果是,我們何以狠心將它們棄之不顧?一群設計師說:“我們批評用無意識的態度去設計一棟建筑,建筑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的過程,充斥著看不見的殘酷”。為了讓更多人知道他們的宣言,讓更多人理解可持續性發展,這群設計師建造了一個殼菌絲館形狀的“菌落庭院“(The Shell Mycelium Pavilion) 。
菌落庭院由兩家建筑事務所BEETLES3.3 和Yassin Areddia Designs聯合設計,通過展現臨時性的結構傳達出一種可替代的有意識的設計概念。它曾作為2016年的高知-穆澤里斯雙年展(KochiMuziris Biennale 2016)的參展項目在印度進行展出,目前從屬MAP項目并放置在荷蘭倉庫(Dutch Warehouse)中。
我們的城市逐漸演變為一片由鋼筋混凝土搭建的叢林,充斥著不見天日的擁擠和冷漠。與此同時,我們意識到應該賦予建筑物可降解和可持續的能力,就像大自然的循環一樣。比如蘑菇,它的菌絲幫助主體分解自然中的腐敗物并利用為營養物質。目前亟需將生物學和建筑學結合,碰撞出一種全新的觀念,并強調“臨時性建筑“的重要性。設計師可以通過模仿大自然中菌體的生長拓寬今后的設計方向,而對蘑菇生長的模仿設計已在印度被首次宣傳。
播種:
在任何領域,建筑都是一種實體上的永久性標志。像奧運會、世博會、世界杯等重大事件,我們會建造工程量浩大的場館,大多數情況下,因其復雜的重型結構,賽事之后對場館的拆遷和處置都很棘手。它們曾被視作一個國家或城市經濟繁榮的象征,在要事舉行期間和全世界歡歌載舞,但事件一旦結束,場館被遺棄,甚至場館所在的城市,都會隨著時間的遷移而沒落。曾經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和時間堆砌的建筑,帶來舉世同慶的歡呼的也留下不可磨滅的傷痕。有的城市因此被消耗,城市生命被破壞,成為一座鮮有人住的“鬼城“,要花費幾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恢復過來。我們批評這些由無意識的政治選擇而帶來的建筑體生命的消亡。
生根:
“建筑體的凋零應遵從生物學上的可降解過程。”
菌落庭院需要定點安裝,所以要同時考慮展覽區域和當地的勞動力及材料。與此同時,設計師開始對當地的蘑菇農場進行調研,選擇生長良好的蘑菇作為樣本,并對其生長模式進行研究。記憶之庭的木質外形結構則被安裝在可降解的荷蘭倉庫中,開放式的結構便于參觀者身臨其境地探索。帶有真菌的椰子殼纖維纏繞著結構主體,經過幾天培養之后,菌絲形成落雪狀覆蓋在表面上,頂層物質因為太陽的直射而死亡從而形成一道堅硬的保護外殼。隨著展出的結束,菌體慢慢死去,這樣的生物奇觀吸引力很多看展的游客。
“菌落庭院是一個由孢子構成的亭子,木質結構作為生長的土壤。菌絲體從土壤中獲取營養,與它融合,并不斷生長。亭子成為一座建筑,誕生后的它,會隨著游客一起成長,一旦達到目的,便會死去。唯一留下的是它帶給人們奇特的體驗。”
翻譯:王藝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