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壹:建竹工坊
2016年10月12日——10月14日,第九屆中國竹文化節將在竹編藝術之鄉——四川省青神縣舉辦。8月初某天,設計師們討論為此次活動設計室外標識竹裝置,其共識是:當代原竹設計對話傳統原竹工藝。由建筑師、結構工程師和竹木工程師組成的聯合體“建竹工坊”誕生,在成都和深圳2個城市通過互聯網,開始為期2月的討論、設計、研發和建造……設計師具有不同的專業背景,卻對原竹傳統工藝以及當代創新應用的共同興趣。
建筑師楊保新:“現代原竹建筑未能大量運用并推廣,其瓶頸在于沒有很好地解決材料處理和節點標準化的問題,應該建立這類非標材料的完整設計和建造體系?!?br/>
建筑師李甫:“原竹通常被認為是鄉土材料,適用于傳統語境。如何突破常規,在當代城鄉語境中進行批判性表達?”
結構工程師林超偉:“充分利用原竹材性,揚長避短,宜通過巧妙的輕型結構體系展示力學的視覺張力?!?br/>
竹材專家黃坤:“盡管重組竹工藝進年發展迅猛,但環保無害是原竹建筑和產品的極大優勢?!?br/>
貳:創意
設計師們討論后決定建造一座張拉體竹塔作為竹文化節的標志展品。偉大的發明家富勒在六十年代提出了張拉結構體系,充分發揮桿件受壓和索件受拉的特性,以極少材料實現高跨空間。這一突破性的結構形式嫁接到中國最接地氣的建筑材料-原竹上,放置在四川本土的城鄉環境中,會呈現怎樣的狀態?
這是一個多專業合作的設計過程。材料學提供文獻研究和實驗統計的基礎數據,建筑學控制空間幾何體的變量參數,結構工程學進行參數化計算和優化,在各項變量中分析出最合理的結構受力模型,最終生成出“材料-結構-建筑”一體化的空間幾何形式。此后在成都現場,設計師進行1:1比例的部分建造實驗,檢驗理論計算的結果?,F場實驗的重點是節點研究、單元研究和單元組合研究。
叁:制作
立足于'工匠精神'和實驗精神'基礎上的實踐是建竹工坊的核心觀念,設計師們親自動手并全過程制作。中國傳統竹工藝博大精深,設計師走訪竹編之鄉,學習和研究傳統技藝,最終選用原竹特有的幾種無害著色工藝:藍綠:慈竹本色;黃綠:麻竹本色;淺綠:刮青;淺黃:干燥本色;中褐:中度炭化。
在地建造要求就地取材,因材施用。最終在當地選用慈竹、楠竹和麻竹滿足了不同部位的結構要求。
肆:失重
第九屆中國竹文化節開幕現場, 10米高竹塔,15根彩色原竹,漂浮并消隱在城市背景和熱鬧的展會人群中。會后,竹塔由四位工人抬著經過縣城街道,整體安置在鄉村稻田中,成為稻田中的公共藝術。2017年,春暖花開,油菜花海,經過半年的耐力試驗后,竹塔將被拆解,竹竿和鋼索被分類回收等待新的利用。 再見漂浮的五彩原竹。
這次快速而輕巧的實驗,模糊了建筑、結構、材料、雕塑和裝置的邊界。 它游走在傳統和現代,建筑和藝術,城市和鄉村的邊緣。 失重,既指向竹子本身的漂浮狀態,也指向整個裝置的機動狀態。 它將激發出更多未知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