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DOI: 10.15302/J-LAF-1-030022
萬斯·G·馬丁
梅拉尼·希爾荒野基金會(美國)溝通與推廣主管;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傳媒與公眾參與學文學碩士
“荒野”概念具有多樣化的特征與多重價值,蘊含著生物、社會-經濟及象征意義。為了厘清這一概念,1992年,該術語被列入了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自然保護地分類”中。然而,近年來“城市荒野”一詞開始流行,使那些重視自然荒野區對地球未來健康與福祉的作用并致力于保護這些區域的人士感到擔憂。這種用法還很可能令(現在占全球人口大多數的)城市居民對“真正的”荒野是什么感到困惑。狹義上,城市不可能擁有嚴格意義上的“荒野”;但荒野的某些元素可以且應該出現在城市內及城市周邊地區,從而提高人類健康和生活品質。基于此,“城市野境”或為更恰當的措辭。因此,本文主張以“城市野境”替代“城市荒野”一詞,闡述替代原因的同時列舉了城市野境的特征和效益;剖析了“城市野境”的成功案例;闡明野生動物(尤其是捕食者)在城市中的角色和面臨的挑戰;最后,結合案例說明了將城市居民與野性價值和效益聯系起來的公眾參與和公眾教育方法論。
城市野境;城市荒野;人類與野生動物共存;生物多樣性;荒野;城市自然挑戰;環境教育;城市中的自然;捕食者–獵物
Vance G. MARTIN Melanie HILLFounder and Co-chairman, Wilderness Specialist Group (IUCN / WCPA); President, Wilderness Foundation Global; President, WILD Foundation
Director, Communication and Outreach, WILD Foundation; M.A. in Media and Public Engagement at the 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
Urban Wildness; Urban Wilderness; Human Wildlife Coexistence; Biodiversity; Wilderness; City Nature Challeng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Nature in the City; Predator–PreyKeywords
點擊下載全文:https://journal.hep.com.cn/laf/EN/10.15302/J-LAF-1-030022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請勿以景觀中國編輯版本轉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
投稿郵箱:info@landscape.cn
項目咨詢:18510568018(微信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