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L:充滿著想象力,卻不關注裝載想象力的容器。
很多青年設計師把自己當成了藝術家,認為自己是追求詩和遠方的最佳代表,卻不關心工程這個容器,從而使得景觀行業越來越流于形式與表現。
當然這并非是壞事,只是藝術并非是設計的全部。當我們面對城市問題時,當我們思考人居與自然時,如何系統解決問題才是我們需要去直面的。這也是我們很多當代青年設計師所缺失的部分。
我們不應只是一個大地藝術的繪制者,更應該以設計來解決需求,以設計來調和矛盾。
L:景觀行業,走向一個綜合性的統籌學科是必然的途徑。在它的發展樹上,會衍生出許多的行業交叉。
因此。因此我們需要注意的是不要過多的專注于唯美學論,我們要更多要接納其他學科進入到行業,當我們借助社會學、心理學時,我們是嘗試用人的角度來解決與自然的問題。
當我們借助生態學、水文學的時候,我們則是嘗試從自然的角度來解決與人的矛盾。只有做到這一點,景觀行業才能真正站在綜合應用型學科的巔峰。
L:使自己成長最多的是四川南部水城禹跡島公園項目。
這個項目從最初概念到方案設計,最終到完工落地,我們團隊花了三年時間。也正是這個項目,讓我的設計思維有了很大的轉變,讓我體會到景觀設計的真正奧義。
我不再只是關注景觀大師的作品,而是將視野回歸到大自然。我們常說順應自然進行的設計,才叫真正的好設計。
但單純的順應自然,并不能讓自然的魅力完全展現在市民眼前,因此設計師更多的應該是在呈現自然。
我們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如何去呈現自然之美,但是這種呈現必須是低干擾的,能夠讓自然煥發出與人共存的魅力。如果非要把這種設計思路歸納成一句話,我覺得可以稱其為“大道不器”。
▼四川南部水城禹跡島公園
Z:更成熟的行業環境足以支撐當代設計師以多個視角投身景觀。越來越開放包容的社會環境賦予設計師對景觀的認知、參與更多元化。
在景觀由“觀感“向“體驗感“轉變的過程中,吸引了更多專業視角的設計師關注景觀。景觀設計師一直被認為是多學科了解的綜合應用,現在的景觀設計師在此基礎上又呈現出多種技術集合的側重合作模式,使之不再只拘泥于綠地的觀感屬性、不再只滿足于場地的功能劃分、不僅僅停留在主觀的美學主義,而是從行為思考、文化思考、價值思考、生態思考等多元角度,拓寬認知維度,從而推動景觀行業的良性發展。
Z:雖然景觀行業一直強調多元化,但實際上除了其本身所具備的感官體驗特質,景觀在縱向城市人居與山水自然的聯合發展中,越來越趨向與城市科學研究體系下的規劃景觀一體化雙擁發展。
當然首先我們要拒絕景觀的意義與審美割裂——景觀不止為人類服務,也為自然界的生物所服務。
我更愿意化用史鐵生的那句“我常以為是眾生度化了佛祖”:而我常以為是自然救贖了人類。
如今在綠水青山的指導思想下,景觀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空間轉型和場景重構。而場景重構即包含了“城市空間重構”和“生態空間重構”。
最后也許會發現,我們所關注的一切景觀,其實就是我們所關注的生態環境,而反觀我們自己,原就屬于自然的一部分。
Z:近幾年我們多個濱水景觀新項目陸續建成,如四川南部水城禹跡島公園、湖北當陽玉泉寺花溪濕地、楚城遺址季家湖水治理景觀工程等,并獲得不少專業獎項,這對我們團隊是一種鼓勵。
其中正在建設的季家湖項目地處江漢平原,地勢平坦遼闊,承擔著方圓上千畝農田的灌溉水體集中凈化,再經由內陸湖泊排放匯入長江。
在當下長江流域大保護的外衣下,我們冀望聯合水生態治理,做到對湖灘地貌形態的保護與再造,重構鄉土水生植被生物的棲息地以及調整岸邊帶的生態性草地、沼澤等功能性群落類型。同時,串聯鄂地楚文化,將古城荊州與宜昌互動升級,激發文化交融性。
將景觀手法與傳統水治理源頭結合,從造“美”景到造“場”景,從水污染治理到水空間重構,讓一片水體擁有文化承載,讓一塊場地獲得價值升華。
▼湖北當陽玉泉寺花溪濕地
▼四川南部水城禹跡島公園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請勿以景觀中國編輯版本轉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
投稿郵箱:info@landscape.cn
項目咨詢:18510568018(微信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