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李迪華 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副院長、副教授、中國生態學會城市生態學委員會秘書長
李迪華老師「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副院長、副教授,中國生態學會城市生態學委員會秘書長」 與大家分享了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16年的探索、堅持與思考,并探討了如何用知識指導設計的問題以及中國景觀設計學和景觀設計師面臨的問題和機遇,他強調了在景觀設計的過程中理性與研究所發揮的力量。
在課程的開始,李迪華老師首先以浙江省臺州市城市生態基礎設施規劃為例介紹了“反規劃”與生態基礎設施。包括一種思想方法——“反規劃”與生態基礎設施;三種尺度上的生態基礎設施——宏觀、中觀、微觀。并分別介紹了生態基礎設施指引下的鄉村景觀保護與開發利用和生態基礎設施指引下的城市公園建設。
杭州水系景觀規劃研究
然后,李老師通過北京大環設計的結果、杭州水系景觀規劃研究、合肥市濱湖新區生態基礎設施與生態化發展途徑三個案例就為什么要反規劃展開論述。并以2001年啟動—2005年完成的武陵源總體規劃為例強調理性和研究在規劃設計中的重要性,讓規劃方案更加科學、有說服力。
景觀只有在遇有生命或者生態學意義時,含義才是完整的
接著,李老師圍繞主題“探索更以真理為友的中國景觀設計學教育與行業”進行了詳細的課程講解。
李老師強調設計師應該有一顆懷疑一切、思考一切的心,用感性能力,用知識指導設計。他向學員們展示了城市各地設計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如非人尺度的景觀大道、僵化的城市建設模式、政府的面子工程、招商引資給城市帶來的麻煩等等,引發大家思考設計究竟是要解決什么問題,如何來營造安全的人居環境,以及在設計、匯報過程中如何正確引導甲方、政府、開發商進行合理的城市開發建設。
李老師圍繞城市建設中的一些基本問題,中國景觀設計學和景觀設計師的機遇,當代社會和人對環境的態度等和學員一起展開探討。他提出建城市還是建鄉村(我們的城市為什么看起來像鄉村)、為車還是為人建城市、世界上土地資源最緊張的國家如何建城市、低碳城市出路在哪里、屬于自己的城市在哪里等問題引發學員思考。他說地球生物多樣性已經受到破壞,很多生物頻臨滅絕,生態系統在被破壞,所以我們要走可持續的發展之路,用生態學理解人與地球的關系。并對今天中國城市和人不關心生物多樣性,而還在對觀賞植物執迷不悟提出質問,進而提出今天人們呵護地球的美德如何實現是基于從文化向知識的轉變。
生態系統服務課程內容
德國斯圖加特城市設計
隨后李老師向學員們講解了生態學的相關知識。內容涉及到生態學、生態系統、群落與棲息地、生態位、演替、生物多樣、生態系統服務、生態工程、景觀、人等等。在這一部分,李老師列舉了北京蟹島度假村的規劃設計、上海世博園后灘濕地水生態處理系統、德國斯圖加特城市中巧妙的“物質循環”鏈等國內外優秀案例,同時也列舉了國內各地公園、社區、城市建設中設計存在的一些問題:忽略了人的尺度、需求和人的安全性。并再次強調,景觀只有在具有生命或者生態學意義的時候,其含義才是完整的。環境破壞越嚴重,人類就將越加依賴環境;出路是應用生態學知識解決問題,做長遠決策,而不是著眼于眼前利益。
在接下來的課程中,李老師談到了大學教育現狀、園林和風景園林的發展,園林行業的困境以及如何走出困境,他指出中國園林專業的復蘇和繁榮背后是巨大的隱患,園林行業要把自己的職責定位于從為城市居民建綠地變成呵護每一寸國土的生態,園林設計師應該要有全局觀念。
內蒙古自治區二連浩特建設節水綠地的途徑種植分析
最后,李迪華老師結合新疆某地的城市建設、內蒙古自治區二連浩特建設節水綠地的途徑等案例再次闡釋了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反規劃”的設計理念,強調觀念與堅持以及實事求是的重要性。并就如何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這一問題與現場學員一起思考、共勉。
課程結束,李迪華老師親切地與現場學員進行溝通交流,并認真地回答了學員們提出的問題。
李迪華簡介
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副院長、副教授
中國生態學會城市生態學專業委員會秘書長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市生態建設專業委員會委員
長期從事城市生態學研究、教學,竭力促進生態學在城市研究和規劃設計中的實際應用,曾經在全國11個城市的建設和規劃部門的領導干部培訓班或者學位班上講述生態學;參加和主持參加了20多項基礎研究和規劃設計項目,其中重要的相關項目包括北京“十五”規劃城市綠色生態環境研究,是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可持續發展示范區研究的主要專家之一,主持了其中的兩個示范項目的研究;參加完成的重要項目中中國生物多樣性國情研究,獲得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科技進步獎勵二等獎,廣東省城市景觀和信息系統研究獲廣東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