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劉樹坤、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劉樹坤老師[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講授的主題為:河流治理理論、文化及生態修復,這是對城市河流問題在技術、文化、生態三方面的綜合性探討。劉樹坤老師以自己成長歷程為背景,描述了在過去60余年中的河流變遷;并介紹了現代城市面臨的水問題以及城市防洪排澇面臨的挑戰;最后劉老師詳細分析了城市河流治理的具體措施。
過去的60年,原本優美的河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河流被綁架:河流渠化、硬化,失去原有自由的形態。河流被奴役:河流水資源過度利用,造成斷流。水電過度開發,河流節點化、湖沼化。河流被強暴:河流成了污水、垃圾的排放場,藏污納垢。河流被扼殺:河湖被覆蓋,打入地宮,永不見天日;或被填埋,永遠消失。由此得出,現代城市的水問題可濃縮為水多、 水少、 水臟、水、 水丑、 水呆、水死幾個方面。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
劉樹坤老師逐一介紹了現代城市面臨的水問題。首先是流域規劃問題,目前通常的“流域綜合規劃”、“流域防洪規劃”、“流域水資源規劃”等等都還不是真正的流域規劃,只是水系規劃。這些規劃都還沒有涉及到流域的國土、經濟社會、生態環境,很難實現流域的可持續發展。流域生態環境惡化的原因在于人類開發活動對河流的直接破壞;水利工程建設改變了流域的水循環;水循環狀態的改變使不能適應的物種消失;傳統的水利建設理論不能適應當代的大規模水利建設等幾個方面。因此應建立以流域為單元的三層次可持續發展理論:流域可持續發展理論、區域可持續發展理論、地域可持續發展理論。
緊接著劉樹坤老師闡釋了大水利理論和“流域防洪”理論這兩個全新的理論體系。所謂大水利理論是指,通過流域的綜合整治與管理,使水系的資源功能、環境功能、生態功能都得到完全的發揮,使全流域的安全性、舒適性(包括對生物而言的舒適性)都不斷改善,并支持流域實現可持續發展。最終實現人、水和諧,構建安全舒適的濱水空間。
“流域防洪” 理論通過山區涵養林、丘陵梯田、平原水田、濕地、洼地等,盡量將洪水留在流域內,使其盡可能慢地流入河道。而傳統的流域防洪理論是:通過水庫、堤防、蓄滯洪區,采用上攔、下排、兩岸分滯等措施,盡可能快地把洪水排泄入海。排水速度的一快一慢,是新舊防洪理論的表面差別,其背后深層次差異在于,“流域防洪”理論是采用設施和技術將雨水更多貯存在地表,而不盲目地排走。被強行排走的雨水,成為河流下游區域的安全隱患,同樣這種一刀切的城市雨水管理方式,也不利于本地水資源的利用管理。
下半時課程,劉樹坤老師授課的重點是對城市化與防洪排澇問題的探討。劉老師呼吁大家加強認識,現代頻發的洪澇災害已經為人們敲響警鐘!伴隨城市化的快速發展,我國已經進入災害的高風險期!今后一段時間內城市內澇災害,鄉鎮的泥石流災害發生的頻率和損失將會增加!
利用公共場所蓄水
城市熱島效應,城市降雨強度增加;全球溫升,暴雨頻率增加;城市化發展迅速,不透水面積增加,透水面積減少,城市徑流加大;地下水超采,城市地下水位下降,建筑物荷重增加,引起地面沉降,防洪澇能力降低;河湖填埋,城市對于雨洪的調蓄能力降低,這些致災因素的增強,會導致今后發生洪水災害的可能性高于以往任何時候。與此同時,城市人口、資產密度增加;高風險區內開發強度增加;地下設施增加;城市對于水、電、氣、交通、信息、網絡系統的依賴增加。這些現象的出現,使得現代化的城市對于洪澇災害的防范措施變得十分脆弱,幾乎無法發揮作用。與此同時,城市水災致災模式同樣也發生了改變,表現在地下設施損失增加,由于網絡系統發達,生命線系統引起的災害放大效應增加,伴隨交通阻塞,汽車損失增加,城市越大,洪澇災害嚴重,城市水災常規化等。
面對如此嚴峻的城市雨洪問題,我們必須提出城市防洪的新理論,進而建設不怕水的城市。瀕水城市搞好堤防建設,有條件的建設超級堤;平原地區采用堤路結合的低城墻式圍堤或城堡式方案;增加城市的雨洪調蓄能力等措施,是實現建立不怕水的城市的具體方法。
相應的,未來城市的雨洪調蓄也要做出調整。由于老城區排水管道改造難度很大,并且傳統的排水系統由管網、溝渠和排水泵站組成,排水成本很高,即使提高排水標準也不能解決雨水匯流過程中造成的災害。因此應當增加城市水面比例,增大對雨洪的調蓄能力改善城市環境景觀,由傳統的點-線結構的排水系統擴展為點-線-平面-空間結構的排蓄結合的系統。
課程的尾聲,劉樹坤老師提出城市河流綜合治理的方案。首先在中小河流治理中,要堅決避免束窄河道、減少行洪斷面,以及河流渠道化的傾向,盡量保持河道自然形態;提倡采用與環境保護相結合的生態型河道治理措施,護坡、護岸盡量采用植物措施和天然材料、生態復合材料,注意與城市景觀、生態環境的協調。城市河流治理的目標可以概括為:還河流以健康,還城市以靈氣,還居民以空間以上三方面。
課程的最后部分,劉樹坤老師簡要地描述了“睡堤喚醒計劃”。旨在恢復被渠化、硬化的堤防的自然特征,將毫無生氣、沒有生命力沉睡的堤防改造成充滿生命力、生氣勃勃的堤防。
劉樹坤簡介: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日本京都大學工學博士。
中國水利學會水力學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城市水利專業委員會顧問。
1963年大連理工大學水利系畢業,先后從事冷卻水、水工設計、高速水流消能防沖、防洪減災、湖泊環境等方面研究。
2000年退休后,受聘于水利水電規劃總院水戰略研究部,參加全國防洪規劃、蓄滯洪區規劃工作。近年專心從事城市河流綜合治理的理論研究與實踐,參與了哈爾濱、佳木斯、廣州、濟南、延安、萊州、龍口、孝義等城市的水系綜合整治。
同時擔任國際清潔能源論壇(澳門)專家委員會副主席、中國水文化研究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國際部專家組副組長和國內外多家公司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