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與立場——有關“紅飄帶”的解析與思考
admin
2008-09-19
來源:景觀中國網
一條紅色的曲線,以蜿蜒而自由的形式穿越自然狀態的樹林,在原生環境中形成了一個線性的公共空間,以足夠的吸引力和具有延展性的承載面,成為當地居民的親密接觸者,同時又以鮮艷的色彩和獨特的造型,與原有環境構成強烈的對
一條紅色的曲線,以蜿蜒而自由的形式穿越自然狀態的樹林,在原生環境中形成了一個線性的公共空間,以足夠的吸引力和具有延展性的承載面,成為當地居民的親密接觸者,同時又以鮮艷的色彩和獨特的造型,與原有環境構成強烈的對比,給進入到此環境中的人們以足夠的吸引力,這是位于秦皇島湯河公園里的“紅飄帶”帶給人們的直觀印象。
作為“紅飄帶”本身,最直接的評論者莫過于使用“紅飄帶”的當地居民,他們會品評它的功能、美感,也會批評其缺陷。從設計學的角度來說,我們又如何去解讀它?“紅飄帶”在怎樣的一個背景下產生?它又承載著怎樣的觀念?
一、場地背景:城市化進程中的敏感界面
“紅飄帶”所處的場地,秦皇島湯河,是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一個典型的敏感界面,這一敏感界面處在城市與鄉村的相互博弈之中。敏感主要表現為人文與生態兩個方面的變化。首先是人文方面,城市化進程改變了鄉村原有的空間格局,帶來了對原住民的影響,一方面改善了當地居民的生活環境,另一方面消解了傳統的鄉村生活。生態的敏感在于原有的鄉土環境會受到城市化的不同程度的破壞,往往會對原有的生態系統造成毀滅性的打擊,當然也會有積極的一面,目前城市與鄉村的交界往往是污染地,城市化的進程對于當地環境已有的污染問題會有一定的舉措。
秦皇島湯河作為城市新區的可利用的景觀資源得以留存,并作為政府改造的重點工程。傳統的城市決策者的策略便是使之城市化,為其周邊未來的城市區域提供景觀服務。而使河流和其周邊綠地城市化的傳統舉措通常是將河道渠化,裁彎取直,清淤并運用硬質池底與駁岸的方式,河道周邊的綠地往往以草坪綠地結合觀賞性植物的綠化方式,取代原生態狀態的鄉土植物生境。這已經成為一種城市化進程中,自然景觀城市化的標準做法,這種現象在中國大小城市中繼續上演。
一個方面是城市管理者建設新城市的需求,另一方面,原住民對城市化的夢想同樣也是一個現實的需求。當然,在很大程度上,原住民的需求是被動的,也即在新的空間產生之前,當地的居民往往沒有參與權。但城市化元素在鄉村空間中的介入,對當地居民具有有現實意義。
二、設計語境:當代景觀設計探索
“紅飄帶”這一作品便是在以上的背景中產生的,它的建成,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同樣也反映了中國景觀設計的探索,“紅飄帶”作為中國景觀設計實踐在二十一世紀初的一個切片,攜帶著特有的信息,它的設計過程以及產生,具有現實的當代意義。“紅飄帶”直面當代生態、人文和當代藝術等諸多方面,并將各種因素綜合在一起。同時也切實地反映了當代景觀設計學所關注的問題。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后,中國的設計學,一方面逐漸走出帶有民族主義或國家主義色彩的宏大敘事的語境,關注設計本體;另一個方面,中國設計也由于從業設計師背景的逐漸豐富,加之海外市場的逐步開放,呈現多元化的特征。中國的景觀設計,作為一個新的行業,在城市化的進程中迅速崛起。景觀設計學也以其與土地的廣泛聯系,作為應對中國生態環境以及城市公共空間的全新學科,而“紅飄帶”在某種程度上是當代景觀設計學科理論的物化。
三、觀念解讀:平衡之美
“紅飄帶”以其應對原有鄉土環境的智慧性,與場地結合形成的詩意性,以及其自由的造型帶來的美感,帶給人們視覺與身心的愉悅。而一條漂游于場所中的曲線,又受怎樣的觀念控制?或者說,是怎樣的觀念,產生了這樣一條曲線?在本文的論述中,尋找主導作品的觀念超越了品評作品的自身。這也將會是那些落在大地之上的人工景觀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在生態失衡的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被評價時所要觸及的核心。對景觀設計而言,面對場地的態度和立場,以及策略性的解決方式,成為實踐的先決條件。設計創造也分解為兩個部分,一個是可見的形式、語言和空間,而另一個便是觀念。下文將從“生態極簡主義”及“當代藝術與詩意表達”來解讀“紅飄帶”背后的觀念,這兩個觀念同時又表達了設計師的基本立場。
(一) “生態極簡主義”
“生態極簡主義”來源于俞孔堅本人的表述,這里將“主義”理解為通常性的表達,并解析生態主義、極簡主義、生態極簡主義與“紅飄帶”之間的關系。
“生態主義”和“極簡主義”是兩個耳熟能詳的詞匯,“生態主義”與生態學和生態哲學息息相關,生態學是一門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的科學,又是景觀設計學的一個基本學科。
在景觀設計學的語境中,生態觀念經歷了從哲學走向荒野到生態與藝術的結合的過程。生態學一詞出現在1866年,然而這一思想則形成它有名字之前,而現代生態學的研究則源于西方70年代的環境保護運動。西方世界出現的環境危機,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哲學的取向,哲學首次偏離人類自身的方向,站在人類的彼岸看待問題。生態學介入到哲學中,并一度使哲學走向荒野。在當時的年代中,產生了一系列影響至今的著作,諸如,蕾切爾·卡遜的《寂靜的春天》和巴里·康芒納的《封閉的循環》?,F代生態學理論影響了景觀設計學,生態學理論與設計的結合,最為著名的便是麥克哈格的《設計結合自然》,建筑理論家查爾斯·詹克斯在《宣言與敘事》一書中這樣評論麥克哈格:我們現在正處于理論對變化的世界、全球經濟、生態危機以及文化混淆做出響應的時代。因此第二種類型的火山出現了,他們打破了正規的建筑學,激起了伊恩·麥克哈格等人的回應。麥克哈格的理論影響了現代景觀設計學,當然,其理論也被批評過于依賴與對生態系統的解析,《生命的景觀》的著者斯坦納這樣評述“麥克哈格的理論和方法在其后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被超越,但同時也被批評過于單向,過于注重自然而忽略了人文感受,直到當代青年景觀設計師,提倡藝術的回歸,并將之與生態相結合。”“紅飄帶”的生態學觀念便基于此,在生態學的基礎之上,又將藝術結合在一起。2007年ASLA獎的評語反映了這樣的特點:“創造性地將藝術融于自然景觀之中,非常令人激動,同時不乏很強的功能性,有效地改變并提升了環境。”
極簡主義在某種程度上是純粹現代主義建筑的代名詞,譬如說密斯·凡·德羅“少即是多”的名言,與極簡主義建筑同期,存在著極簡主義繪畫。極簡主義景觀同樣是上個世紀具有代表性的景觀設計理論,最具典型性的便是極簡主義景觀設計大師彼得·沃克的早期理論,關于極簡主義,彼得·沃克將其哲學性地表述為“物即其本身”。
又怎樣看待俞孔堅表述的“紅飄帶”的“生態極簡主義”呢?這里的“極簡”實際上是生態學意義之下的,對場所而言的人工景觀的最少介入,并非僅僅是形式上的極簡。俞孔堅表述的“生態極簡主義”是對生態敏感性的回應和對策,生態敏感性要求對原有生態環境秉持謹慎的對策,“紅飄帶”以一條自由的曲線,策略性的介入場地中生長雜亂的楊樹林中,這種是對原生樹的有意識的避讓,不僅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生樹,同樣線性的、簡單的空間構成了對場地的最小破壞,同時又將這條紅色構筑賦予了當代藝術的氣息,并產生了詩意。
(二)當代藝術與詩意表達
紅飄帶攜帶著強烈的當代藝術氣息,可以將“紅飄帶”理解為一個當代藝術作品,在這條作為城市家具的曲線上,集合了路徑、座椅、燈光體等多種功能。紅色的玻璃材料使這條飄帶極具個性,張揚而且自由,奪目的紅色與自由的形式,與原有的綠色環境形成強烈的對比,設計師將之理解為源自人的本能的表達,為的是用紅色來表達城市化,激起進入環境中的人的興奮,設計師提到,“特別是孩子,進入到這個環境中會非常激動”。
當代藝術在景觀設計中的介入是現代景觀設計的重要特征,這在中國僅僅是一個短暫的過程。中國當代景觀設計正在經歷對古典主義的背離,現代主義的形式語言開始普遍運用。而“紅飄帶”利用了具有個性化的、自由的當代藝術的表達方式,這在當代中國景觀設計的語境中,是一種居于前沿的創造。在景觀設計語境中,當代藝術的介入意味著藝術的空間化,自由的曲線、當代的材料、鮮艷的色彩以及形式上的純粹性和簡潔性,包括其直白的表達,還有設計師提到的“沒有文化的塵埃”,這諸多因素將“紅飄帶”賦予了強烈的當代藝術特征。
而“詩意”又是另一個與景觀息息相關的特定詞匯,海德格爾的“人,詩意的棲居”,也是人們賦予景觀的最美好意義之一。中國山水畫強調意境,但可居者為上,棲居對于景觀而言具有現實的意義。而“紅飄帶”將當代藝術語言與詩意結合在一起,帶有浪漫主義色彩,詩意及來源于“紅飄帶”自身的自由曲線帶來的美感,同樣來源于曲線穿越樹林帶來的與環境共生的美感。
?。ㄈα⑴c平衡
仔細探究以上的兩個觀念,“生態極簡主義”及“當代藝術與詩意表達”之間,同樣存在著某種程度上的對立和摩擦,一方面是人工景觀的最少介入,一方面又是人的創造性的表達,這兩者之間是矛盾的,猶如對“生態極簡主義”分析中所隱含的生態與藝術的博弈。而設計師的創造則演變為控制性的設計,在人工景觀極少介入原生環境的同時,又將有限介入的元素的視覺形式和功能發揮最大化,以強烈的視覺刺激、人的充分標榜和展現以及功能的集約為設計要意。而設計師站在何處?既不是單向的自然和生態,也不是單向的人和藝術,景觀設計師在創作的過程中,首先是人與自然的一個協調者,這也算作觀念主導下的立場罷。
結語:超越觀念和立場
“紅飄帶”作為特定時期和特定場所的一個作品,特定時期是指中國快速化城市進程中生態危機與環境危機并存的時期,特定場所是城市和鄉村相互交融的界面,這一界面具有豐富的場地肌理和較為完整的生態系統,那么說“紅飄帶”積極巧妙地做出了應對,同時又藝術化、詩意化地解決了問題。
如果說,面對“紅飄帶”我們對當代景觀設計有何希冀的話,那么在未來普遍的景觀實踐中,這種觀念和立場成為一種不需要探討的話題,在一種生態自覺和人文自覺的基礎之上,我們盡情體味創造、空間、細節和藝術。同時,對于細節和場地空間的深刻解讀,材料的可持續性的辨析,以及場地中介入的人工景觀與整個生態系統的深入分析,逐漸成為設計評論的核心,當然我們也希望“紅飄帶”也能經受住這些檢驗。
給Ta打個賞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