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杭州,位于祖國大陸東南沿海、長江中下游平原,北連波光浩瀚的太湖,南濱“天下第一奇觀錢江潮”錢塘江,西接千峰凝翠的天目群山,東距南太平洋東海二百余公里。這里阡陌交錯,江河縱橫,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的美譽。全市包括富陽、桐廬、建德、淳安、臨安五個縣(市)和上城、下城、西湖、江干、拱墅、濱江、蕭山、余杭八個城區.。杭州全市面積16596平方米公里,市區面積3068平方米,年平均氣溫16.20C,年平均降雨量:1435毫市米。杭州是長江流域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杭州是歷史上七大古都之一。杭州是中國重要的產絲基地之一,絲綢作為這里的傳統產品,質量精美,品種繁多,享有勝名。杭州特產龍井茶葉,茶色翠綠,香氣濃郁,為中國名茶。杭州市的市樹是香樟,市花是桂花,旅游標志是瓶形小石塔。
西湖,舊稱錢塘湖、西子湖,位于杭州市之西,故自宋代開始通稱西湖。杭州西湖風景區以西湖為中心,分別為湖濱區、湖心區、北山區、南山區和錢塘區。三面環山,湖體呈橢圓形,水面面積5.06平方公里,岸周長15公里。湖面由白、蘇兩堤分成外湖、里湖、岳湖、西里湖、小南湖五個部分。湖中有孤山、小瀛洲、湖山亭、阮公墩四島。西湖的美不僅在湖,也在于山。環繞西湖,西南有龍井山、理安山、南高峰、煙霞嶺,大慈山、臨石山、南屏山、鳳凰山、吳山等,總稱南山。北面有靈隱山、北高峰、仙姑山、棲霞嶺、寶石山等,總稱北山。山的高度都不超過400米,但峰奇石秀,林泉幽美。南北高峰遙相對峙,高插云霄。在這群山中深藏著虎跑、龍井,玉泉等名泉和煙霞洞,水樂洞、石屋洞等洞壑。在這個區域內即有形成于南宋,聞名于清代康熙年間的西湖十景,它們是:蘇堤春曉、曲苑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柳浪聞鶯、花港觀魚、雷峰夕照、雙峰插云、南屏晚鐘、三潭印月;還有于一九八五年經杭州市民與專家評選委員會反復研究確定的新西湖十景,它們是:云棲竹徑、滿隴桂雨、虎跑夢泉、龍井問茶、九溪煙樹,吳山天風、阮墩環碧、黃龍吐翠、玉皇飛云、寶石流霞。同時也有分布在這新舊十景間的形成于清代的西湖十八景,它門是:湖山春社、功德崇坊、玉帶晴虹、海霞西爽、梅林歸鶴、魚沼秋蓉、蓮池松舍、寶石鳳亭、亭灣騎射、蕉石鳴琴、玉泉魚躍、鳳嶺松濤、湖心平眺、吳山大觀、天竺香市、云棲梵徑、韜光觀海、西溪探梅。此外,孤山上的西泠印社,及西湖南面的杭州植物園,杭州動物園等也很有名氣。
1 眾多景點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幾個景點介紹如下
1.1 蘇堤春曉
蘇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棲霞嶺下,全長近三公里。北宋大詩人蘇東坡任杭州知州時,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構筑而成。后人為了紀念蘇東坡治理西湖的功績將它命名為蘇堤。
長堤橫跨了整個湖面,連接了南山和北山,給西湖增添了一道嫵媚的風景線。六橋起伏,為游人提供了可以悠閑漫步而又觀瞻多變的游賞線。南宋時,蘇堤春曉被列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稱之為“六橋煙柳”而列入錢塘十景,足見她自古就深受人們喜愛。寒冬一過,蘇堤猶如一位翩翩而來的報春使者,楊柳夾岸,艷桃灼灼,更有湖波如鏡,映照倩影,無限柔情。最動人心的,莫過于晨曦初露,月沉西山之時,輕風徐徐吹來,柳絲舒卷飄忽,置身堤上,勾魂銷魄。[1]
蘇堤上的六座拱橋,自南向北依次名為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和跨虹。站在橋頭觀望,景致個有特色:映波橋與花港公園相鄰,橋下的垂柳與蕩漾的水波構成一幅美麗動人的畫卷;鎖瀾橋上近處可看小瀛洲,遠處可望保叔塔,近實遠虛;望山橋上西望,丁家山嵐翠可挹,雙峰插云巍然入目;壓堤橋大致位于蘇堤南北的黃金分割位,舊時又是湖船東來西去的水道通行口,“蘇堤春曉”景碑亭就在橋南;東浦橋是湖上觀日出最佳點之一;跨虹橋上看雨后長空彩虹飛架, 湖山沐暉,如入仙境。
蘇堤上植物配置以垂柳和春季花卉為主,體現了“六橋煙柳”的特色。
今之的蘇堤,從整個西湖來說,除了符號式的橋形之外,更是因它將湖面分出層次,主湖在東,次湖在西,一大一小,主次分明,很有層次,這是風景園林中的重要的“理水”手法。但蘇堤一景之不足,在于橋形重復太多,而且堤路太直、太長,這是風景園林的景觀之忌。
1.2 曲院風荷
以夏日觀荷為主題,而居西湖十景第二位。“曲院”原是南宋朝廷開設的釀酒作坊,位于今靈隱路洪春橋附近,瀕臨當時的西湖湖岸,近岸湖面養殖荷花,每逢夏日,和風徐來,荷香與酒香四處飄逸,令人不飲亦醉。南宋詩人王洧有詩贊道:“避暑人歸自冷泉,埠頭云錦晚涼天。愛渠香陣隨人遠,行過高橋方買船。”[2] 后曲院逐漸衰蕪,湮廢。清康熙帝品題西湖十景后,在蘇堤跨虹橋畔建曲院風荷景碑亭。遺留下來的,只不過是一處小小庭院,院前湖面小小荷花一片而已。
如今的曲院風荷是一九八三年以來逐步建成的大型公園,全園分為岳湖、竹素園、風荷、曲院和濱湖密林五大景區。公園周圍有岳飛墓廟、郭莊、杭州植物園等,組合成西湖北線常年游人密集的游覽熱線。曲院風荷最引人注目的仍是夏日賞荷。公園內大小荷花池中栽培了上百個品種的荷花,其中特別迷人的要數風荷景區。這里以水面為主,分布著紅蓮、白蓮、重臺蓮、灑金蓮、并蒂蓮等名種荷花,呈現出“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景色[3],同時又配以紫薇、嫣尾、來突出夏景。水面上架設了造型各異的小橋,人從橋上走過,如在荷花中穿行一樣,人倚花姿,花映人面,花人兩相戀。
迎薰閣是為游人登高賞景而建造的好去處,登閣遠眺,可見“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好風景。岳湖景區保存了清代康熙皇帝題書的“曲院風荷”景碑小院,那塊景碑是僅存的兩塊康熙西湖十景原碑之一。竹素園景區近年才開放,它原為清初西湖名園之一,竹石亭榭,曲水縈環,清幽雅致。
今之的曲院風荷,最精彩處是西北角的園林景區。這里有許多新建的亭榭、廊軒、堤橋等,再總體上說是以水為主,建筑物緣水面而建,這是我國傳統園林布局手法。建筑以一南一北兩個大的建筑物為對景:南為紅綃翠蓋廊,北為迎熏閣。中間湖面東西兩邊均有半島伸出,增加了水面的層次。另外,曲院風荷園林景區還有一個特點是用橋來進行分隔連通,形成既分又合的景觀形態。還有,曲院風荷的水池中所植的荷花,是植于大缸之內,然后連缸帶荷一起沉入池中,這樣就可以人為地組織荷與水的形態,使景觀更理想。
1.3 柳浪聞鶯
柳浪聞鶯公園地處西湖東南隅湖岸,占地約二十一公頃。前身是南宋御花園聚景園,其范圍南起杭州舊城清波門外,北至涌金門下,東倚城垣,西臨西湖水面,還包括接近湖岸的若干洲渚如柳洲,水心寺基(小瀛洲前身)等。
今日柳浪聞鶯,經過近四十多年不斷的開發和建設,仍以青翠柳色和婉囀鶯鳴作為公園景觀基調,在沿湖長達千米的堤岸上和園路主干道路沿途載種垂柳及獅柳、醉柳、浣沙柳等特色柳樹。在園中部主景區辟聞鶯館,又在距聞鶯館不遠處置巨型網籠“百鳥天堂”,營造煙花三月,柳絲飄舞,鶯聲清麗的氛圍。聞鶯館東面,以草坪和密林帶為主形成友誼園景區,引種了一批日本櫻花,草坪北側鋪石砌臺,矗立著”日中不再戰紀念碑。聞鶯館西側,是柳浪聞鶯重建時填平水蕩沼澤而營造的大草坪,草色遙連西湖碧波青山,大草坪北側,是遷建來此的康熙御題柳浪聞鶯景亭碑;南側種植了一片高大的喬木樹林,與草坪、柳岸及湖光山色構成富于層面,角度變化的生動圖景。
公園北部早先的錢王祠,改建成江南私家園林風格,布局的庭院景區,沿用“聚景園”舊稱命名。園內亭臺樓榭,假山泉池,小橋流水,矮墻漏窗,奇花異草,各據其位,合為勝景,全園曲徑通幽,別有天地。公園東南辟為市民游園文娛活動場所,建起了露天舞臺,成為杭州市民和八方游客晨間鍛煉,及假日休閑和節日慶典的好去處。每到夏秋季節,這里又是消暑納涼的“夜花園”,歌舞、戲曲、電影的內容多樣,形式豐富,不定期舉辦的各種各樣的花展、燈會、民俗風情表演等,吸引著人們。
今之的柳浪聞鶯,有兩個特征:1,借西湖為景,層次分明;2,自然景物以柳為主,海棠、月季為配景。
1.4 花港觀魚
花港觀魚公園位于蘇堤南段以西,在西里湖與小南湖之間的一塊半島上。南宋時,內侍官允升曾在離這里不遠的花家山下結廬建私家花園,園中花木扶疏,引水入池,蓄養五色魚以供觀賞怡情,漸成游人雜沓頻頻光顧之地,時稱盧園,又以地近花家山而名以花港。宮廷畫師創作西湖十景組畫時,將它列入其中。清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皇帝玄燁駕臨西湖,照例題書花港觀魚景目,用石建碑于魚池畔。后來乾隆下江南游西湖時,又有詩作題刻于碑陰,詩中有句云:“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魚身魚嘬花。”[4]
今日花港觀魚是一座占地二十余公頃的大型公園,全園分為紅魚池、牡丹園、花港、大草坪、密林地五個景區。位于公園中部偏南處的紅魚池,是全園游賞的中心區域。紅魚池西面,是頗具匠心的牡丹園,種植有各種牡丹、芍藥數百棵,按不同品種分為十多個花境小區塊。牡丹園的北面,大草坪視野開闊,西里湖波光山影引人遐想綿綿。草坪上,種植以高大喬木為主的樹叢、樹林,既增加了空間林緣線的層次變化,又為游人提供了庇蔭,休憩場所。
今之的花港觀魚,基本上運用中國傳統園林的造園手法,也吸收一點西洋組景方式(大草坪,植物修剪成形)。園林布局由牡丹園、魚樂園、花港和大草坪等四部分組成。園中模山范水,巧于因借,并配置亭臺樓閣,花廊水榭,自然空間組織開合收放,虛實相間,互為襯托,聚散有變。全園以魚、花、港為中心,以港為主體,把假山、池沼、亭臺、水榭、小橋、游魚、花草、人流放置在一個大的環境之中,人工與天然相結合,清幽與雅美相交融,動與靜互成,虛與實并濟,別有一番幽雅含蓄,曠朗清新的韻味,造就一個“多方圣景,咫尺山林”的藝術境界。[5]
1.5 雷峰夕照
雷峰位于凈慈寺前,為南屏山向北伸展的余脈,瀕湖勃然隆起,林木蔥郁,這座三面臨水呈半島狀的名山的名氣在湖上數一數二。因為山巔曾有吳越時建造的雷峰塔,是西湖眾多古塔中最為風光也最為風流的一塔。可惜1924年塔倒掉了,塔倒山虛,連山名也換成了夕照山。
在雷峰塔倒塌78年后,重建的雷峰塔又屹立在西子湖畔的夕照山上。重建的雷峰塔沿襲了原塔平面八角形、平座挑檐的樓閣式塔的立面形象。塔身高45.809米,共分5層。各層蓋銅瓦,轉角處設銅斗拱,飛檐翹角下掛銅風鈴,古色古韻。同時二至五層還有外挑平座可供觀景。
山上種埴了大量香樟、楓香、榆樹等觀賞樹木。
今之的雷峰塔,是西湖的標志性景點。它與北山的保叔塔在西湖風景布局中,同位于一條中軸線上,呈現出“南北相對峙,一湖映雙塔”的美景[6]。它并沒有拘泥于它當初創建時的形式,而是與它舊時的風格相近罷了。因此,它現在僅是名勝,而不在是文物古跡了。
1.6 三潭印月
小瀛洲又名三潭印月島,與湖心亭、阮公墩合稱為西湖三島。
小瀛洲全島連水面在內面積約七公頃,南北有曲橋相通,東西以土堤相連橋堤呈“十”字形交叉,將島上水面一分為四,水面外圍是環形堤埂。從空中俯瞰,島上陸地形如一個特大的“田”字,呈現出湖中有島,島中有湖,水景稱勝的特色,在西湖十景中獨具一格,為我國江南水上園林的經典之作。
三潭印月島的前身是水凡保寧寺,北宋詞家秦觀《送僧歸保寧寺》詩中有句云:“西湖環岸皆招堤,樓閣晦明如臥披。保寧復在最佳處,水光四合無端倪。車塵不來馬足斷,時有海月相因依。”[7]可知島上賞月由來已久。
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錢塘縣令聶心湯取湖中葑泥在島周圍筑堤壩,初成湖中湖,作為放生之所。后人在島南湖中建造三座瓶形小石塔,稱為“三潭”。
今之的三潭印月,景觀富有層次,空間多富變化,建筑布局獨具匠心。全島花木疏密相間,以翠柳、荷花、紅楓、木芙蓉為主,四季花不斷盛開,色彩艷麗多姿,春秋兩季景色最佳。三潭印月的美景還從島上向湖上延伸。島南湖面,三座瓶形小石塔鼎足而立,造型別致優美。游三潭印月,須乘小舟前往,最好是杭州人稱之為:上設布涼棚的“伐子”。
1.7 阮墩環碧
西湖有三座人工島嶼:小瀛洲(三潭印月)、湖心亭(北塔基)、阮公墩。阮公墩是清嘉慶五年(1800年)浙江巡撫阮元主持疏浚西湖后,以浚湖葑泥堆壅成島的,故后人稱之為阮公墩。
1981年,島上建環碧山莊。這是一座仿江南私家別墅格局建造的莊園式園林。環碧山莊建筑內部陳設古樸淡雅。島上廣植香樟、楓楊、丹桂、紫薇、秀竹、芭蕉、常春藤等植物,既突出了島上的幽寧,又講究了整體的質樸。
今之的阮公墩,與西湖另外兩島有所不同,然而與西湖的風景格調是一致的,確定以“小洲林中有人家”的意境[8],構成一個恬靜幽逸的園林景點。設計手法上充分利用古典造園借景手法,以豐富景點內容,將這個圓形的小島組成三個景觀各異的環境空間:小島四周,遠山近水,開闊明朗;向島中心逐漸加厚原樹木層次,圍成一片林間空地,清逸幽靜;在偏西北地段,用廳堂、曲廊、竹籬、柴門組成一個院落——環碧小筑,并在東北岸設眺望亭,與孤山、湖心亭呼應。
1.8 吳山天風
吳山是西湖南山延伸進入杭州城區的尾部,春秋時期,這里是吳國的南界由紫陽、云居、金地、清平、寶蓮、七寶、石佛、寶月、駱駝、峨眉等十幾個山頭形成西南—東北走向的弧形丘岡,總稱吳山。吳山不高,但由于插入市區其東、北、西北多俯臨街市巷陌,南面可遠眺錢塘江及兩岸平疇,登吳山仍有凌空超越之感,且可盡攬杭州江、山、湖、城之勝。
吳山海拔不高,主體位置顯著,森林茂密,泉水豐富,山上小道四通八達。城隍廟是吳山上舊時最大的神廟。廟內空庭中古木參天,氣象森嚴。吳山,種植以香樟為主的常綠闊葉樹。
今之的城隍閣,是在1998年開建,并于2000年2月竣工。它為七層仿古建筑,面積3789平方米,高41.6米。它通過各層的多個翹角,體現凌空飛升的氣勢,頂部又設計成飛閣,象征鳳凰展翅和仙山瓊閣,從而讓人聯想起“龍飛鳳舞到錢塘”的神話傳說,堪稱江南第四大名樓。[9]城隍閣建筑整體造型具有南宋和元代的建筑風格,它的洞門,用蘑菇石砌造而成,底部呈塊石狀壘筑的堅實基座,象征著古老的杭州城墻所蘊涵的悠久歷史。它的斗拱、欄桿和排門的雕刻,采用香樟、椴木和美國洋松制作。城隍閣的建造,起到了為西湖山水風光補景的宏觀效果,它平衡了整個湖光山色大面貌的造景布局,在功能上不僅可以登臨觀光,而且又與山、湖、城相互呼應、相互配合,使得人們不論是從西湖遠眺,還是從城區各個方向觀望,都有美好的視角。尤其是它作為吳山廣場的背景和延安路的對景,城隍閣優美的造型、飛動的氣勢,將成為杭州的標志性建筑。
1.9 寶石流霞
西湖三面云中,葛嶺、寶石山自成一體,景色奇特。它們的山體均由侏羅系凝灰巖構成,其中最多見的是熔結凝灰巖。這里的山巖呈赭紅色,巖體中有許多閃閃發亮的紅色小石子,每當陽光映照,滿山流韋紛披,尤其是朝陽或落日紅光灑沐之時,分外耀目,仿佛數不清的寶石在斷斷生輝。寶石山正因此而得名。
寶石山東巔,保淑塔巍然挺秀。寶叔塔原為九級磚木結構,直到明代重建時,依然保持了與六和塔、雷峰塔并無太大差異的結構。
今之的寶叔塔,是一九三三年仿自清代原樣而建起的磚砌實心式樣,雖然不能登臨了,但是它卻以其漂亮的‘容顏’和所處的顯要位置而成為引人矚目的西湖勝景標志物。
1.10 西泠印社
西泠印社,位于孤山中山公園西面,是我國研究金石篆刻的著名學術團體,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篆刻家丁仁、王褆、葉銘、吳隱創建于1904年,篆刻大師吳昌碩為首任社長。今存東漢《三老諱字忌日碑》和一批名家石刻、摩崖題記。印社內有柏堂、竹閣、仰賢亭、四照閣、觀樂樓、華嚴經塔等古跡景致,融山林氣象與金石氛圍于一體,是西湖園林的精華所在。
今之的西泠印社,以松、竹、梅為主題,比擬文人雅士的清高,孤潔的性格。它圍繞著泉池巧妙地安排閣、石室、洞、橋和塔等,采取自由靈活的布局,作開敞的空間組合形式,布局緊湊,豐富多姿;建筑依勢隨形,高低錯落,玲瓏空透;空間組合上,采用自然素材,高低搭配作屏障與隔界;運用摩崖石刻,雕像來充實文化內涵,豐富園景。
1.11 杭州花圃
杭州花圃始建于1956年,占地28公頃,是久負盛名的花卉盆景觀賞勝地。她前臨西湖,環境優美,布置精巧,被譽為西子湖畔的一顆明珠。
新近落成的時花廣場,面積5.5萬平方米,是以“花”和“水”為主題,采用中國傳統的比興手法,全面體現花文化而營造的豐滿靈動并具人文內涵的園林藝術空間。主要有花溪、錦鯉池、下沉廣場、水花臺、蓮池、映花泉、散花臺、靜水池及涉水池等景區。
繼時花廣場后,杭州花圃還將按規劃改造;屆時,花圃將是一處以“花景”為主題,以“水景”為特色,集游覽、休閑和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公園。
今之的時花廣場,水景景觀具有靈活、巧于因借等特點,能起到組織空間、協調水景變化的作用,更能明確游覽路線、給人明確的方向感。
2 西湖環湖景區的簡介如下
2.1 南線景區
北起一公園、南達長橋公園的西湖南線景區,是西湖風景區中環境容量最大,歷史積淀最深厚,景點類型最完整的地區。這里既有著杭州歷史上最輝煌的南宋、吳越兩朝遺址,又有著襟江帶湖的風景優勢和魚米之鄉的富庶民俗民風遺存。景區內的南山路,除了有閃亮的西湖文化景點以外,還有許多造型奇特,別具風情的酒吧、咖啡館,它們和西湖的山水風光相毗,顯示出和諧。另外,中國美院的存在,也增加了它的濃厚的藝術氛圍。
2.2 北線景區
從斷橋開始,入市區,有六公園、五公園、四公園、三公園、二公園及一公園,它們經過改造,用綠色溝通,建成為開放式的湖濱公園。
2.3 楊公堤景區
楊公堤北起靈隱路,南至虎跑路,全長3400米,堤上路寬18-24米,中央綠化帶兩側車行道各寬7米,堤上建環碧、流金、臥龍、隱秀、景行、浚源6座拱橋,橋下可通行小型游船。
楊公堤景區內共有曲院風荷、金沙港、杭州花圃、茅家埠、烏龜潭、浴鵠灣、花港觀魚7個景點。
3 西湖環湖景區的園林規劃,對蘭州黃河風情線景區規劃的影響
3.1 西湖環湖景區的園林規劃
今之的西湖環湖景區,以欣賞湖景為主,圍繞著湖岸線巧妙地安排亭、臺、樓、閣、橋、花廊、水榭等,以假山、雕塑、人文景觀為中心,以樹木花草為主體,采取自由靈活的布局,作開敞的空間組合形式。
植物配置上,從整個西湖景觀的整體效果著眼,采取宜疏不宜密、宜透不宜屏的手法,有利于因借,著重于群體美和樹冠線的節奏變化。
環湖地區以柳樹為主,保持了“裊娜纖柳隨風舞”的西湖地方特色。[10]
3.2 蘭州黃河風情線景區規劃
今之的黃河風情線,東西長近50公里,面積約27.44平方公里。它象一條綠色飄帶與黃河交相輝映,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水映城廓、樹伴流水”的美麗風貌,被中外游客和蘭州市民譽為蘭州市的“外灘”。
它在規劃上,以西游記、綠色希望、黃河母親、中華《龍源》雕塑園等雕塑、假山、人文景觀為中心,以樹木花草為主體,采取開朗空間的布置形式,既突出了濱河園林通透疏朗、迎山納水的特點,又體現了自然美、建筑美、植物美、景觀美、創造美、地人和諧的環境美。
濱河地區以柳樹為主,其它常綠樹種、四季花卉為配景。
3.3 前者對后者的影響
由于黃河風情線地處狹長地帶,這就決定著它的規劃發展,不能沿襲、照搬杭州西湖的規劃發展模式。但是,它可以借鑒西湖的規劃方法。例如,在植物的配置上,選用一些樹形高大,樹冠線優美的本土樹種及外來鄉土樹種,并且在種植上應采取宜疏不宜密、宜透不宜屏的手法。在建筑物的配置上,多選用一些具有民族風情、地方文化和現代化風格于一體的雕塑及建筑小品,將它們與植物景觀很好的搭配起來,以此來更好的突出蘭州的地方特色。
4 小結
杭州西湖風景區園林規劃,在繼承中國古代傳統造園手法的同時,又力求發展、創新。在園林布局上,經歷了借鑒、探索、創造的過程,從僅注意公園內部功能分區的合理性,逐步轉向注重發揮中國園林傳統特色,強調公園藝術形式的主題是山水創作、植物造景和園林建筑三者的有機統一,創作手法上注意現代游憩生活內容與民族文化的園林藝術相統一。在園林建筑上,主要是以繼承傳統和輕質過渡的形式出現,對不同的園林建筑風格區別對待:凡是在文化藝術上有一定價值的古跡、古建筑,嚴格妥善地保護;對某些名勝古跡有傳統精華,但不符合時代要求的建筑和構筑物,則揚長避短,保留精華,舍其糟粕;凡名不副實的風景點,修建時采取富于傳統的形式和格調為主,達到相互協調。在植物配置上,以因地,因時,因材制宜為主,即因景制宜,創造園林空間的景變,形變,色變和意境上詩情畫意,符合功能上的綜合性,生態上的科學性,配置上的藝術性和風格上的地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