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一、關于濕地
濕地是指一些水域和陸地交接的環境,包括一些低洼地區、洪泛平原、淡水或咸水覆蓋的地方,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態系統。濕地擁有巨大的生態功能和效益,特別是與人類最為密切相關的城市濕地,不但具有豐富的資源,還具有巨大的環境調節功能、景觀美化和生態效益。
自1971年《拉姆薩爾濕地公約》誕生以來,到2006年5月,已有152個國家加入了這個公約,有1 608處濕地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總面積1億4 012萬3 652公頃。我們國家1992年7月31日加入《濕地公約》,目前已有30處濕地被列入名錄,面積達343萬公頃。
近幾年,我國開發和建設濕地公園的項目逐漸增多,“濕地”似乎成了時髦的名詞,其中雖不乏成功的案例。但由于我國對濕地及濕地公園的認識和研究尚處于初級階段,一些設計理念和認識并不成熟。本文通過剖析香港濕地公園的生態設計理念,希望可以為我國城市區域中濕地的設計和保護提供一定程度的借鑒。
二、香港濕地公園概況
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香港由于港島和九龍土地資源緊缺,因此向外尋求城市發展的土地資源,并于1987年在新界天水圍建造了供20萬人居住的設施和場所,發展天水圍新市鎮。在此期間,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對天水圍預留區進行了一項環境影響評估工作,認為需要為開發天水圍預留區而損失的天然環境進行補償,即在天水圍北建造一個面積約60公頃的生態緩解區。
建設香港濕地公園的計劃源自香港旅游署(原香港旅游協會)1995年的兩項建議,一是中國香港應發展新的旅游景點和設施以確保其旅游產業的長期發展,二是中國香港豐富的自然遺產,包括重要的野生動物保護地,被認為是旅游設施多樣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999年香港旅游協會及漁農處(現為漁農自然保護理署)進行了《國際濕地公園及游客中心可行性研究》,以確定擴展天水圍北部的生態緩沖區成為國際著名濕地景點的可行性。同年,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同意撥款發展香港濕地公園,并指定為千禧年基建項目之一,歷時5年建成,并于2005年5月正式開放。
濕地公園建成2年以來,每年接待近54萬人次的游客,并且贏得了很多獎項,其中包括2006年度香港園境師學會(HKILA)頒發的“卓越園境”獎(Excellence in Landscape)的金獎,這些都驗證了香港濕地公園是環境保護實踐和可持續發展兩者相結合的成功范例,它充分發揮了自然保育、旅游、教育和市民休閑娛樂這些截然不同并可能相悖的多種功能。因此,在整個亞洲都是獨一無二的,它不僅補償了因為都市發展而失去的濕地,更分隔了天水圍與后海灣拉姆薩爾公約濕地和東北面的米埔沼澤區。
三、濕地公園的生態設計理念
香港濕地公園的規劃設計目標,主要有以下幾點:成為一個世界級的旅游景點;展示香港濕地公園的多樣性;豐富中國香港的旅游資源和游客的旅游體驗;成為獨具特色的教育、研究和資源中心;提供可與米浦沼澤自然保護區相輔相成的設施。
為了實現上述多樣化的設計目標,中國香港政府成立了專責小組,并選擇了資深的景觀設計師,確立了三個主要的生態設計理念:環保優先的理念、可持續的概念、人物和諧共生理念。
1. 環保優 先的設計理念
香港濕地公園的設計始終以環保為優先考慮因素,可以從以下幾點看出.
(1)訪客中心的設計
訪客中心是由香港建筑署設計的一個兩層高的建筑,占地面積10 000米。設計者成功將空間、天、水連接起來,并在屋頂設有大片草地,游客可以毫無障礙地在緩緩傾斜的草坡屋頂上漫步,欣賞周圍的濕地風光。從廣場入口看,彷佛前面升起一座綠色的山丘。這一巧妙設計,不僅體現了園景與建筑物的完美融合,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建筑的能源使用效率,體現了環保設計的理念。具體表現在:①屋頂的建造形式,加上仔細旋轉角度,從而減少太陽輻射,使得這座建筑的熱傳導總值非常低;②通過采用高效的地熱系統,使用地面作為熱量交換的空調/加熱系統,避免了排風孔、冷卻塔和其他設備的使用;③大量采用木制百葉裝置,制造遮陰效果,并起到噪音和視覺屏障作用,以盡量減低對濕地生物的影響;④貫穿整個展廊的環形坡道既方便了殘疾人的使用,也減少了對機械搬運的需要;⑤洗手間采用6升的低容量水廁,減少了水的消耗。
(2)濕地探索中心的設計
濕地探索中心是一座戶外教育中心,周邊環繞著大大小小的水池。游客在這里可以觀察水體中的各種生物、認識如何管理公園和通過簡單的機械裝置控制水位,還能了解到歷史上曾經是中國內地和香港居民重要生產生活方式的各種濕地農耕方法。探索中心的在設計細節上同樣體現環保設計的理念:①收集雨水沖洗廁所;②依靠自然通風,通過天窗的巧妙設計使太陽輻射降至最低,從而減少制冷設備的使用。 (3)觀鳥屋及小品建筑的設計
公園中的小品建筑的設計同樣體現環保的理念:①木質觀鳥屋利用雙層天窗盡可能地利用自然通風和自然采光,使游客感覺舒適;②觀鳥屋前的入口的廊道兩側采用天然蘆葦編制的圍墻,不僅體現了環保的理念,并能和周邊自然環境完全融為一體。③休息亭通過雙層隔板,中間架空以減少太陽輻射;④其他小品如觀察平臺、橋、欄桿、椅子、垃圾箱、路牌等采用可更新的軟木材,不僅環保,而且和周邊自然環境結合得非常融洽。
2. 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理念
可持續的概念在濕地公園的各處得以體現,主要包括物料的選用、水系統的設計和能源的利用幾個方面:
(1)物料的選用
香港建筑署在建造濕地公園時十分注重物料的選擇以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主要體現如下。
①優先采用可以更新的軟木材而不是硬木材;②研成粉末的硅酸鹽粉煤灰代替了一部分水泥摻入到混凝土中增加其防水性;③沿入口坡道南側設置穿過中庭的循環利用的磚墻(廣州某傳統中式建筑拆下來的磚),減輕了太陽輻射對建筑的影響;④大量使用在香港苗圃不常見的鄉土濕地植物物種,可以盡可能地模擬自然生境,而且能將維護成本和水資源的消耗降到最少;⑤材料的再利用,包括軍器廠街警察總部拆卸下來的花崗石廢料、動物折紙造型的雕塑、周邊流浮山漁村中棄置的蠔殼等,都被巧妙地運用在公園入口景觀的設計中。
(2)水系統的設計
水是濕地形成、發展、演替、消亡與再生的關鍵。濕地公園水系統的設計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①利用可以獲得的天然水資源,重建了淡水和咸淡水棲息地。咸淡水棲息地依賴于自然的潮汐運動;淡水湖和淡水沼澤以及來自于周邊城市排放的雨水作為其主要水源,這些雨水需經過三步處理:首先收集在一個沉降池中,然后通過水泵提升到天然蘆葦過濾床中凈化,最后通過重力作用流入淡水湖和沼澤;②這些水體本身也是通過可持續的方式建造的,它們利用了原有魚塘約一米厚的防水砂漿中的黏土;③水的流速和水深由一系列簡單的手動控制的堰來進行調控。
(3)能源的利用
濕地公園通過提高能源利用的效率,從而降低運營費用,達到可持續發展目標,主要體現在:①在空調設施中采用地溫冷卻系統,通過埋設于地下50米深的管槽內的聚乙烯管組成的抽送系統,以達到充分利用相對穩定并且幾乎保持恒定的存在于地表以下幾米的地溫;②采用地熱系統,不僅可以防止廢熱能排入大氣,加劇地球溫室效應,也可防止廢熱能排入周圍的生境,以致可能對生態產生負面影響,同時還可以節省冷卻建筑物所需要的大量能源,整個地熱系統的安裝相比于傳統的冷卻塔,總體上預計可以節約25%的能量;③安裝根據游客數量而調節新鮮空氣的二氧化碳傳感器,和由計算機控制的照明系統,該系統設有調節亮度的傳感器和在不需要時可以關閉局部照明系統的計時器,達到節約能源和充分利用能源的目的。
3. 和諧共生的設計理念
香港濕地公園兼有中國香港旅游主要景點與生物棲息地的雙重作用,作為世界級旅游景點,游客是不得不考慮的因素,但活動的人流會對濕地的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如喧嘩聲會打擾棲息地的生物等。如何實現人和環境的和諧共生,是設計中最大的難點。設計者主要通過合理的功能布局和濕地生境的創造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設計理念。
3.1 合理的功能布局
整個濕地公園被劃分為旅游休閑區和濕地保護區。其中旅游休閑區主要是為游客提供在不破壞自然的同時,欣賞、研究、洞悉自然的場所,主要包括室內游客中心和室外展覽區等;濕地保護區占地約60公頃,由不同的生境構成,包括淡水和咸淡水棲息地、淡水湖、淡水沼澤、蘆葦床、草地、矮樹林、人造泥灘、紅樹林、林木區等,使游客能夠親身體驗濕地自然環境和濕地的生物多樣性特點。
(1)旅游休閑區的布局
旅游休閑區會帶來大量的人類活動干擾,因此避免與關鍵的環境原則相沖突,是其布局選擇的首要原則。設計中將游客設施安排在接近入口和城市的位置,避免對棲息地不必要的侵擾,并能有效地將城市的嘈雜隔絕在外圍。濕地公園中旅游休閑區主要包括入口廣場、訪客中心、溪畔漫游徑及濕地探索中心。
①入口廣場
為游客提供進入濕地公園的準備場所,包括停車場、售票處及管理機構。入口處的水景和草坡地有效地將城市的嘈雜隔絕在外圍,而入口處獨特的景觀墻和廣場上富有特色的燈柱以及草坡地上的陶藝作品則提前讓人們感受到了濕地公園的奇妙。
②訪客中心
是整個濕地公園的聚焦點,包括5個以濕地功能和價值為主題的展覽廊:“濕地知多少”、“濕地世界”、“觀景廊”、“人類文化”、“濕地挑戰”;一個可容納200人次的放映室;課室及資源中心;餐廳及禮品店、兒童游戲區等。訪客中心是人流的匯集點,也是公園中最重要的旅游景點,布置在接近入口和城市的位置,不僅在最大限度上避免了人類活動對外界生物的干擾,并完成公眾性較強的展覽、教育、參與活動。 ③溪畔漫游徑及濕地探索中心
一條沿途設有“傳意牌”的溪畔漫游徑將游客從訪客中心帶到了濕地探索中心,“傳意牌”向人們介紹重建濕地和山溪自然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濕地探索中心是一座戶外教育中心,周邊環繞著大大小小的水池。游客在這里可以觀察水體中的各種生物、認識如何管理公園和通過簡單的機械裝置控制水位,還能了解到歷史上曾經是中國內地和香港居民重要生產生活方式的各種濕地農耕方法。
(2)濕地保護區的布局
濕地保護區是濕地公園的核心要素,避免人類活動的干擾,營造良好的生境是其布局的原則。濕地保護區的訪客設施集中在保護區北部連接訪客中心的地方,不同的教育徑、探索中心及觀鳥屋為訪客及學生提供認識濕地的機會。同時,設計中,利用土丘、樹林及建筑物分隔訪客及生物棲息地,減少人類對野生動物的影響。
3.2 濕地生境的創造
除了避免人類活動的干擾之外,對濕地生境的再造和營造也是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重要方面。濕地生境的創造主要包括水體與土壤、植被種植等方面的設計。
(1)水體與土壤
水體營造的技術關鍵在護岸的處理、生物廊道的設計等。主要措施有: 護岸處理以自然生態駁岸為主,充分考慮因水位變化而帶來的景觀效果變化。 棧道采用全木制,采用浮橋的形式,減少下方空間支撐結構物的面積,保存棧道下方原有生物環境。
公園內是全步行系統,因此橋梁不用采用跨越式,而是采用裂紋式鋪裝,標高和地面一樣,中間留有通道,避免隔斷生物物種的遷移。
硬質鋪裝道路盡量避免穿過濕地保護區,如需硬質鋪裝道路,則設有水流涵洞或排水涵管,并在涵洞、管底堆放中小型碎石,增加動物通過速度和局部隱秘性。
進行大量的土壤試驗,來測試那些從苗圃處不容易買到的鄉土濕地植物的繁殖率和生存率,以達到濕地群落生物的最大化和景觀的多樣性。
(2)種植設計
香港本地的野生濕地植物資源相當豐富,在配置時應遵循物種多樣性,再現自然的原則,體現陸生—濕生—水生生態系統的漸變特點,植物生態型從陸生的喬灌草—濕地植物或挺水植物—浮葉沉水植物等,主要措施有:
大量使用在香港苗圃不常見的鄉土濕地植物物種,可以盡可能地模擬自然生境 ,而且能將維護成本和水資源的消耗降到最少。濕地湖泊中水生植物的覆蓋度小于水面積的30%。 除考慮到水生植物自身的水深要求之外,還需要考慮其花期和色彩、高低錯落搭配,并安排好游人的觀賞視角,以免相互遮擋。
四. 結語
通過對環保優先、可持續發展、和諧共生設計理念的詳細剖析,詳細分析了香港濕地公園的生態設計理念。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對于城市區域中濕地的保護,并不意味著將其隔離棄置,而是可以通過合理的、精心的設計和規劃、一定的技術支持,實現濕地保護和旅游開發、科普教育和休閑娛樂等多重目標。香港濕地公園生態的規劃設計理念貫穿了其設計的整個過程,并成功地處理了各項目標之間的可能沖突。建成后的香港濕地公園不僅是一個世界級的旅游景點,而且更是重要的生態環境保護、教育和休閑娛樂資源。希望通過對香港濕地公園設計理念的研究能為國內的城市濕地保護和開發帶來一定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 林銳芳.香港濕地公園規劃理念.濕地科學與管理,2006(3).P51-54.
[2] http://www.wetlandpark.com.官方網站
[3] A.H.Lewis 翻譯/王思思.香港濕地公園一個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多學科合作項目.城市環境設計,2007(1).
[4] 潮洛蒙,俞孔堅.城市濕地的合理開發與利用對策.規劃師,2003(7).
[5] 陳久和.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生態旅游景觀綠色設計.地域研究與開發,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