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 /> ">
摘要:本文以廬山風景區為例,闡述了山岳型風景區山洪發生的特點,山洪防御中與縣市不同的要求,廬山風景區山洪防御中的具體做法。由此引發是否在防汛系統中專門建立適合山岳型風景區山洪防御的指揮系統;如何理順信息報送、資金下達渠道;如何支持地方旅游經濟的發展,保障風景區內游客、人員的安全;這一系列值得防汛人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山岳型風景區 山洪防御 思考 廬山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旅游業得到了蓬勃地發展,成為了國家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山岳型風景區也隨之大量增加和涌現,同時,游客在山岳型風景區內因山洪或山洪引發的災害出現人員傷亡的事情,亦時常見諸報端和網絡,如何有效保障景區內居民、游客安全已成為山岳型風景區管理者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為此,筆者以廬山風景區為例,就山岳型風景區山洪防御特點進行分析,以供同行參考。
1 廬山的基本情況
廬山位于江西北部,北瀕長江,南襟鄱陽湖,大江、大湖、名山渾然一體,水汽豐茂,險峻與秀麗剛柔相濟,地理坐標為東經115°50′--116°10′,北緯29°28′--29°45′,海拔高度19m—1474m,是我國著名的避暑勝地,先后以世界文化景觀、世界地質公園晉升為世界級風景區。常住人口2.2萬人,年來山人次500萬左右,其中70%左右集中在4—9月,與廬山降雨集中期相重疊。
1.1 氣候與降雨
廬山氣候屬亞熱帶東部季風氣候區,具有鮮明的季風和山地氣候特點,春晚秋早,冬季長寒,夏季短涼,雨水豐沛,風速較大,多云霧。據資料統計,廬山年平均氣溫為11.6℃;每年7月~9月平均溫度20.5℃;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為22.6℃;極端最高溫度32℃,極端最低氣溫-16.8℃。多年平均降雨量為2068.2mm,多雨年份可達3000mm以上;牯嶺站年平均24小時內50mm以上降雨8.0次,100 mm以上1.6次,150mm以上0.5次,200mm以上0.25次,250mm以上0.14次,300mm以上0.06次;任意24小時最大降雨量為529.4mm,6小時為182.7mm,1小時為132.5mm。相對濕度為78%。有霧日近200天。多年平均年大風日數110.8天,平均風速是4.5m/s;風向隨季節變化,春夏季盛行偏南風,秋冬季多偏北風,十分鐘最大風速29.3m/s,瞬時最大風速大于40m/s,3、4、7月,是大風較集中時期。
1.2 地形、植被與地質結構
廬山一山孤立于長江與鄱陽湖交匯處,山體呈長橢圓形,長約29km,寬約16km,總面積約302平方公里,東南、西北方位的山體陡峻,東北、西南方位平緩,屬中山地形,坡度在30°~50°,高出周邊山麓丘陵1000m左右,山峰和嶺脊多在海拔1200~1400m。山體上植被發育良好,共有植物3400余種。在地質結構上,具有較強的活動性,斷裂發育,屬地壘式斷塊山;按地層時代和巖性分為南北2部分,北部主要為砂巖和石英砂巖,巖體堅硬抗風化能力強;南部則為片巖、板巖等變質巖和火山巖,巖性較軟,易于風化。由于巖層古老,經過后期多次構造運動影響,巖體破碎,風化強烈,山坡上殘碎積物厚達0.8~1.5m。
1.3 水系與山塘、水庫
廬山共有山溪、河流40余條,分別注入長江和鄱陽湖,其中18條主要河流上均有人類活動,或為游客游覽的景區或為常住人口居住地。河流兩岸植被良好,春夏季節水流較大,遇暴雨時暴漲暴落,威脅人員安全。山上海拔800m以上的水庫、山塘8座,主要為飲用水水源,在防汛上屬“天上一盆水”,落差大,地勢險要。
2 廬山山洪特征
受氣候、地形、地質結構、工程設施自然老化、人類活動的共同影響,廬山成為山洪災害的重點防范區,在歷史上曾因山洪或山洪引發的災害出現過人員傷亡的情況。其主要特征表現為小范圍內山洪發生的兇猛程度差異大、不同海拔區段間山洪發生的頻次存在差異、突發性強、強度大、形成時間短、危害大、預報預測預警難度大等。
2.1 小范圍內山洪發生兇猛程度差異大
廬山由于屬山地地形,海拔1000m以上的區域降雨時常出現“東邊日出西邊雨”的情況。從表1中不難看出在海拔1000m以上的區域中,同一次降雨過程中小范圍內的站點間降雨量值差存在顯著差異,有的甚至可以接近大暴雨量級。這種現象的發生,直接導致了海拔1000m以上小范圍內山洪發生的兇猛程度的顯著差異。
表1 海拔1000米以上雨量站站點間距離與雨量值差對比表
雨量站地點 |
站點間水平距離(m) |
站點間雨量值差 (mm) |
地形特點 |
備注 |
大月山與青蓮谷之間 |
2395 |
47.4 |
站點間為大月山山峰 |
此次降雨發生在2008年8月6至7日,歷時13小時,最大站降雨為244.8mm,最小站為145mm. |
小天池與大月山之間 |
1317 |
52.4 |
站點間為日照峰山峰 |
|
青蓮谷與小天池之間 |
2413 |
99.8 |
站點間為大月山北側峰 |
|
三逸鄉與牯嶺鎮之間 |
2260 |
56.8 |
站點間為大月山南側峰 |
2.2不同海拔區段間山洪發生的頻次存在差異
受山地地形影響,廬山范圍內海拔變化幅度大,最低為19m,最高為1474m。從表2中可以看出海拔800m以上發生暴雨的頻次高于800m以下暴雨發生的頻次;隨著暴雨級別的上升,這種頻次的差異有越加明顯的趨勢。
表2 不同海拔雨量站站點間雨量差值對比表
海拔 |
50-100mm降雨頻次 |
≥100mm降雨頻次 |
||
2010年 |
2011年 |
2010年 |
2011年 |
|
800米以上 |
9.4 |
5.6 |
1.2 |
0 |
800米以下 |
6.67 |
4.5 |
0.33 |
0 |
2.3 突發性強,強度大,形成時間短,危害大
受長江、鄱陽湖水汽蒸發、山地地形阻擋、植物蒸騰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在我國東南沿海存在有臺風天氣或熱帶低氣壓系統時,廬山就有可能出現突發性強,強度大,形成時間短的山洪或山洪引發的泥石流。如:1990年6月30日“波西”臺風在廣東汕頭登陸,6月30至7月1日凌晨廬山牯嶺站16小時降雨量達201.1mm,牯嶺鎮內發生重大泥石流災害,造成5人死亡。2005年9月1日“泰利”臺風在福建莆田登陸,9月2日2點至3日2點廬山牯嶺站24小時降雨達529mm,整個過程降雨歷時60小時,降雨達938.8mm,造成9人死亡,公路中斷,經濟損失達2個億。2009年8月5日“天鵝”臺風在廣東臺山登陸,“莫拉克”臺風在福建沿海形成,6日廬山牯嶺30分鐘內降雨達78.6mm,2小時內降雨134mm,廬山牯嶺瞬間山洪暴發,由于游客、居民得到了迅速安置和轉移,避免了人員的傷亡。
2.4 預報預測預警難度大
受冰凍、降雨、風力、植被生長、地形、地質結構、人類活動、技術水平等多重因素共同影響,山洪以及山洪引發的災害難以預報預測預警是山區山洪防御中無法回避的現實,這一點在廬山表現的尤為突出。這主要是源于廬山特殊的地理位置,豐茂的水汽、一山孤立的地形,造就了廬山天氣形勢的變化莫測,讓廬山的天氣更難以預報,雨量更難以預測,同時由于地質結構破碎、植物生長量大,凍融、淋融現象的存在,加之人類的活動,廬山每年的地質結構均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這種變化的程度、地點通常不為人的肉眼和現代技術所能發現,從而導致了山洪尤其是山洪引發的地質災害難以預報預測預警。
3 山洪防御與難點思考
廬山作為山岳型風景區,山洪防御明顯不同于縣市。這首先表現在受山洪或山洪引發的災害威脅的人口密度和總人數存在等于或高于縣市的可能,這主要源于廬山風景區內游客量大、各大自然景點主要在水系上、旅游旺季與防汛期相重疊(詳見表3)的緣故;其次是通知、撤離、疏導難度大,這主要源于游客在景區內的移動特點、組成的復雜性、組織協調服從性弱、實時受威脅等緣故。
表3 廬山各月來山游客量占全年游客量比值與各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比值對比表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比值(%) |
3.7 |
4.8 |
7.6 |
10.8 |
12.5 |
15.3 |
12.1 |
14.0 |
7.2 |
5.6 |
4.1 |
2.3 |
月來山游客量占全年來山游客量的比值(%) |
0.86 |
3.5 |
4.15 |
8.65 |
10.43 |
7.21 |
14.5 |
18.23 |
8.3 |
15.18 |
6.02 |
2.97 |
3.1 防御組織的建設
廬山作為風景區與縣市一樣,承擔一方管理職責。為確保一方平安,在山洪防御上廬山結合自身的客觀實際,實行了群眾自防、單位內部控制、安寧支隊分塊控制三層次交叉覆蓋的組織形式,以確保山洪以及山洪引發的災害點日常排查、巡查的及時到位,群眾撤離、安置明白卡的發放到位,險情發生前或發生時受威脅居民、游客的迅速撤離、轉移安置到位。各水景景點則采用授權景點工作人員臨時關閉景點和安置游客的權利,與預警雨量實時信息相配合的形式,以確保游覽中游客的安全。
3.2 建設方式上的控制
鑒于山岳型風景區降雨量普遍大于丘陵平原地區、水系較多、地形、地質結構復雜等自然特點,風景區內建筑構筑物首先要在數量體量上進行論證,嚴格控制;其次是謹慎選址,要力避山洪暴發或山洪可能引發泥石流的危險地點;再者是在設計、施工時力爭不實行切坡處理,最大限度減少高駁坎的設計與建設;同時在河流駁岸處理上要努力保持河岸的自然特征和自然穩定性;另外就是在綠化美化時,高大喬木宜種在低緩處,避免種植在建筑構筑物旁和陡峭之地。
3.3 預警雨量的艱難確定與預警信息的發布
預警雨量的確定始終是山洪防御中的難點,偏高則可能增加發生人員傷亡的概率,偏低則有擾民的嫌疑。在廬山山洪防御中,曾遭遇3小時67mm降雨,房屋出現毀損,34小時116mm降雨山體出現滑動錯位的現象;為此,廬山預警信息的發布采取分時段,隨實時降雨量的變化和降雨量的增加值,發布越來越嚴的指令要求。如廬山現在采用24小時內50mm降雨時發布預警提醒信息;24小時內降雨達50mm時,其中有1小時內雨量超過30mm時或在一場連續的降雨過程中,有2次1小時超過30mm降雨時,就發布注意巡查,及時撤離受威脅群眾,適時關閉景點的指令信息。
3.4 信息處理內容與縣市的差異
山岳型風景區的信息處理內容和統計方式與縣市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這主要表現在游客數量、旺季來山幫工人群數的統計和山洪防御組織建構上的差別。首先是在受威脅人群數量的統計上,廬山除實際在山的常住人口外,實時在山游覽、休閑的游客數和旺季來山幫工人群數在夏季通常大于廬山的常住人口數,這兩大人群在廬山山洪防御中廬山管理局予以了高度重視并納入山洪防御體系作為確保安全對象,因此,在廬山山洪防御對象的統計中游客與來山幫工人員數量是必須納入信息統計的。其次是廬山的山洪防御組織機構的設立必須符合廬山的客觀實際,為此,廬山管理局是以受威脅地域內單位組成的安寧支隊作為山洪防御的主力軍,這顯著不同于縣以鄉、村為基礎建構的山洪防御體系。
3.5監測點的設立與丘陵、平原地區的差異
廬山為山岳型風景區,地形與海拔變化大,經2009年建立山洪雨量監測點以來的觀測,各雨量站點的降雨量受地形、海拔、低氣壓云系影響方向的影響大,尤其是隨著海拔的上升,這種影響有越來越明顯的表現,因此,山岳型風景區內監測站點的設立宜在結合景點、常住人口居住地的前題下按山谷、海拔高度進行設立,不宜于以區域面積大小來設立站點,設置密度總體上應大于丘陵、平原地區。
3.6 多層次、多方位的保障
廬山風景區自2006年成立防汛機構以來,在上級水利、防汛部門的領導下,經5年的努力已逐步建立起適合山岳型風景區山洪防御的組織體系和信息快速傳遞的保障體系,實行了在組織體系上的三層次即群眾自防、單位內部控制、安寧支隊分地塊控制的防御機制,以確保山洪或山洪引發的災害發生前或發生時最大限度保障群眾安全;在信息傳遞上的三方位即座機電話短信平臺、電信行業短信平臺、移動短信平臺平行保障方式,以確保山洪防御信息的迅速發布和快速傳遞。
總之,山岳型風景區山洪防御與縣市之間存在著明顯不同,是否在防汛系統中專門建立適合山岳型風景區山洪防御的指揮系統;如何理順信息報送、資金下達渠道;如何支持地方旅游經濟的發展,保障風景區內游客、人員的安全,是值得防汛人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