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衡陽位于湖南的中南部,擁有700多萬人口,是湖南省第二大城市,作為湖南的老工業城,經濟的增長卻落后于株洲、郴州等新興的工業城,究其原因,衡陽處在工業化和城鎮化加速發展階段,經濟增長仍屬于粗放型,資源消耗強度大,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的問題仍待解決,人口不斷增長,環境壓力不斷加大。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下,衡陽要在湖南乃至我國中部經濟舞臺上占據一席之地,必須提升城市競爭力。因此,筆者探討建設宜居生態城市推進衡陽“兩型社會”的建設,對提升整個城市競爭力有著重要的意義。
1宜居生態城市發展歷程
1.1城市概述對于城市的定義,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學術角度對其有不同的理解,地理學者認為城市是人口達到一定規模,主要從事非農業生產活動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會、經濟、文化中心。與鄉村相比,城市具有人和產業活動密集、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比較高、交通運輸和信息交流相對發達的特點。經濟學者把城市看作是工業、商業、信貸的集中地。從世界城市發展史來看,城市中心的空間結構發展經歷了3個階段,一是農業經濟時代,二是工業經濟時代,三是后工業經濟時代。后工業經濟時代強調人居環境建設,要求城市中心環境清潔、優雅、宜人,文化氣息濃郁,是最有活力的空間模式。
1.2宜居城市的發展宜居城市(1ivable city,或best places to live),一般是指適宜人們居住、工作和生活的城市,宜居思想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天人合一”是其最具代表的思想,古人在生產和生活實踐中,重視順應自然,有節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以創造良好的居住與生存環境,追求天時地利人和?,F代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化過程中人與自然的矛盾Et益加劇,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城市宜居問題,2005年,我國首次提出“宜居城市”建設,關于“宜居城市”的研究在全國范圍內展開。國內的研究認為,一個“宜居城市”要有充分的就業機會,舒適的居住環境,要以人為本,并可持續發展J。宜居城市應具備兩大條件,良好的自然地理條件和社會人文條件,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生活便利、環境優美是宜居城市的鮮明特點。國內學者比較重視經濟、社會、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對宜居城市的影響。國外以19世紀中期以后的歷史為基礎,《宜人與城市規劃》提出宜居城市具有以下3個特征,一是在公共衛生和基礎設施等層面上的宜人;二是舒適和生活環境美所帶來的宜人;三是由歷史建筑和優美的自然環境所帶來的宜人。P.Evans認為城市宜居性包涵2個方面的內容,即適宜居住性,城市能夠提供健康生活環境的設施;生態可持續性,不能以犧牲城市環境質量為代價追求工作和生活的舒適性,市民不能用綠色空間和新鮮空氣去交換薪水。
1.3生態城市的內涵“生態城市”概念源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人與生物圈”計劃。生態城市是社會和諧、經濟高效、生態良眭循環的人類居住形式。自然環境、城市和居民構成良性共生的整體。適宜人居是城市存在和發展的首要基本依據。其內容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城市化的發展不斷補充和完善。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是生態城市的基本特點,通過追求自然生態系統與人類和諧,從而達到實現人與人和諧的最終目標。生態城市是指區域生態系統中分享其公平承載能力份額的可持續子系統,是自然、社會、經濟的復合共生體,生態城市表現為空間結構布局合理、基礎設施完善、生態建筑廣泛應用、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融合,城市景:觀成為城市文化的空間構成與表現。
2“兩型社會”概述
2005年3月,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首次明確提出要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重大戰略任務。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十七大報告強調“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
資源節約型社會是指整個社會經濟建立在節約資源的基礎之上,建設節約型社會是在社會生產中的生產、流通、消費環節,通過健全機制、調整結構等手段,采取市場、行政等措施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核心是節約資源。環境友好型社會指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為中心,以實現人與人和諧為目標的一種社會狀態。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是在環境資源承載力范圍內,遵循自然規律,采取有利于環境保護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消費方式,建立人與環境良性互動的關系。其核心內涵是人類的生產和消費活動與自然生態系統協調可持續發展。
3宜居生態城市建設與“兩型社會”的內在聯系
隨著科學技術進步,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在城市化過程中出現一系列困擾人們的城市問題,比如人口密集、交通擁擠、生態環境惡化、環境質量下降,使宜居生態城市成為人們追求的理想目標。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環境承載能力較弱,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資源供需矛盾和環境壓力越來越大,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建設“兩型社會”才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兩型社會”與宜居生態城市建設存在相輔相成的內在聯系。
3.1相同的理論基礎是可持續發展為了開發有限的資源,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世界各國認識到只有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人類才會有美好的未來?!吨袊?1世紀議程》是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行動綱領?!翱沙掷m發展”可以理解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害其子孫后代滿足他們需求的發展?!卑l展在今天是合理的,又能使明天的發展獲得可能的空間和條件。其強調以未來的發展規范現在的行動,可持續發展包括生態可持續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社會可持續發展,生態可持續性是基礎,經濟可持續性是條件,社會可持續性是目的,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宜居生態城市建設正是以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指導。宜居生態城市建設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是貫徹可持續發展基本國策的實際行動。開展宜居生態城市建設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具有深刻的必然性和客觀的依據。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人類調整人與自然關系的必然結果。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就是要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以遵循自然規律為準則,以綠色科技為動力,倡導環境文化和生態文明,建立人與環境良性互動的關系,構建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的社會體系。
3.2共同的奮斗目標是小康社會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這是黨中央從本國國情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的戰略決策,是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現有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建設“兩型社會”,保持經濟平穩快速發展、其最終的目標是要實現小康社會。我們要建設的小康社會是包括生態和經濟發展的全面小康社會,沒有生態文明、環境質量不達標的小康不是真正意義的小康。“宜居城市”則是指人文環境與自然環境協調,經濟持續繁榮,社會和諧穩定,文化氛圍濃郁,設施舒適齊備,適于人類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宜居生態城市的建設是為了全面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實現小康目標。“兩型社會”和宜居生態城市的建設都是為了實現小康社會。
3.3宜居生態城市和“兩型社會”建設互為因果,形成良性互動“兩型社會”和宜居生態城市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關系,“兩型社會”建設本身應當包含宜居生態城市建設,宜居生態城市建設是實現“兩型社會”的必由之路,是“兩型社會”建設的方式和手段,“兩型社會”是宜居生態城市建設的基本目標和價值追求,是小康社會的具體體現,其為宜居生態城市建設提供了動力支持。宜居生態城市建設有利于構建“兩型社會”,“兩型社會”和宜居生態城市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構成要素,缺一不可?!皟尚蜕鐣苯ㄔO和宜居生態城市建設相輔相成,同時進行,相互促進,形成良性互動。
4衡陽宜居生態城市建設可行性分析
4.1衡陽建設宜居生態城市優勢條件
4.1.1較優勢的自然條件。衡陽市位于我國中部腹地,湖南省中南部,湘江中游。歷史上為中部西南的門戶,衡陽市北依武漢、長沙,南臨粵港澳,南北長150km,東西寬173km,總面積15310km2,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7.23%,在全省各市、州中,幅員位居第7位。衡陽地處江南,境內以丘陵地形為主,海拔在500m以下,衡陽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衡陽的地理位置、地形、土壤、氣候和資源等自然條件比較優越,為宜居生態城市的創建提供了客觀物質條件。
4.1.2便捷的運輸網。衡陽位于湘江中游,京廣鐵路、京珠高速公路與湘桂鐵路、衡昆高速公路在此交匯,107、322國道、衡昆和正在建設中的衡邵、衡炎、潭衡西高速以及武廣高速鐵路穿城而過,公路里程居全省第二,高速公路里程居全省第一,湘江、耒水、蒸水、米水四季通航,通航航道里程達到769km。國道、省道橫貫全境,水運、鐵路、公路形成了縱橫交錯的交通網絡,交通便利,區位優勢突出,為衡陽宜居生態城市的建設提供了高速便捷的綜合運輸網。
4.1.3悠久的歷史,傳統的工業基礎。衡陽歷史悠久,人杰地靈、英才輩出,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衡陽擁有7所大專院校,有一大批科技人才和專業人才。衡陽是傳統的老工業基地,有一批在省內有影響的企業。國民經濟增長較快,據有關部門統計,2007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823億元,增長15.3%。工業經濟規模不斷壯大。這些將為衡陽生態城市的建設發揮重要的作用。
4.2衡陽建設宜居生態城市障礙分析
4.2.1基礎設施不完善,交通運力不足?;A設施為城市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是城市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一座城市的基礎設施不完善,將無法保證城市經濟的正常運行,無法為社會提供良好的服務,這樣的城市是沒有生命力的,因而,功能完善的基礎設施是城市發展的基礎。衡陽市是老工業區,雖然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加大,但市區基礎設施老化,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基礎設施建設速度跟不上城市化的速度,特別是江東珠暉區,基礎設施不完善,影響居民的生活質量。京珠高速和107國道負荷較重,車流量大,交通堵塞時有發生,京廣鐵路為南北運輸大動脈,貨物運輸壓力大,運力不足,湘江枯水期較長,大型輪船通航受影響。內河航運的基礎設施建設也有待加強。隨著人們經濟收入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居民購買私家車,小汽車數量越來越多,而衡陽有限的交通設施、道路面積和環境容量難以負荷小汽車的快速增長,交通擁堵時有發生。
4.2.2環境污染嚴重。衡陽屬于老工業區,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發展仍屬于粗放型,資源利用率不高,浪費嚴重,消耗量大,衡陽市在礦產資源開發中,廢棄物排放較多,造成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由于城市規模的擴大,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對湘江及部分支流污染較為嚴重,對城市飲用水源安全構成威脅。工礦企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對大氣、河流、土壤污染較為嚴重,衡陽還是全國酸雨危害較重的地區之一,隨著交通的發展,不可避免地產生噪聲污染,衡陽市節能降耗和治污減排壓力大。
4.2.3經濟基礎差,經濟結構不合理。衡陽地處內陸,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經濟基礎較差。衡陽屬于老工業基地,工業門類齊全,但企業規模小,布局雷同,技術水平低,工業增幅不大,缺乏經濟拉動的杠桿,國有大中型企業增長較慢,中小型經濟主體還沒有形成規模,經濟結構不合理。近年來,經濟結構雖發生明顯變化,第二產業比重上升,但第三產業增長較慢。第三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國民經濟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發展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衡陽第三產業總量較小,比重偏低,如餐飲業、商業、金融業、房地產業、旅游業、咨詢業等發展滯后,影響了衡陽經濟的長足發展,第三產業還存在著結構不合理、規模小、發展不平衡、政策扶持力度不夠等問題。第三產業特別是服務業被稱為無煙產業、綠色產業。第三產業這一特征對宜居生態城市的建設顯得尤為重要。
5建設衡陽宜居生態城市的途徑
5.1因地制宜抓住新機遇,促進新發展1984年,衡陽市被國務院列為全國16個中等城市綜合改革試點之一,1988年,國務院又批準衡陽為湘南改革過渡試驗區。近年來,湖南省又把衡陽市列為全省“一點一線”重點發展地區。幾次大的機遇,促進了衡陽市經濟的發展?,F今,衡陽緊鄰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湖南省第九次黨代會提出“3+5”城市群建設的社會經濟發展新戰略,“3+5”城市群空間結構為“一核、兩圈、三軸、四帶、五心”,呈網絡化城市群和扇形發展模式。衡陽處于長株潭——衡陽功能帶,并且是5個次級中心之一。充分利用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建設的輻射功能,以老工業基地改造為契機,明確功能定位并輔以相應的配套政策,因地制宜,發揮資源優勢、提升城市功能,這將為衡陽經濟和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并為衡陽迅速崛起創造了良好的機遇。
5.2優化生態環境,發展旅游業衡陽要建設成為宜居生態城市,必須治理污染,優化生態環境。旅游業是第三產業,屬于朝陽產業、綠色產業。發展旅游業有利于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可以促進資源的循環利用和可持續發展,對促進宜居生態城市與“兩型社會”建設具有重要的作用。衡陽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山水風光秀美奇特,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文化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擁有文物古跡、革命紀念地、古文化遺址、古墓群、古建筑、古石刻、石鼓書院、船山故居、湘南學聯、羅榮恒元帥故居、天下第一碑之稱的岣嶁碑、中華民族的母親嫘祖墓等一批歷史文化遺址。忠烈祠、石鼓公園、雨母山、東洲島、來雁塔、沿江風光帶、雁棲湖等風景名勝,尤其是作為中華五岳之一的南岳衡山,已成為全國5A級風景名勝區。還有怡心園度假村、白鷺湖休閑度假中心、酃湖水上度假中心等多處鄉村休閑旅游基地。要提升衡陽的整體競爭力,建設“環境宜人、經濟高效、社會和諧”的宜居城市,宜發展旅游業。衡陽要提升旅游品牌,優化旅游發展環境,大力發展旅游業,可以更好地帶動運輸、金融、電信、飲食、娛樂、賓館等第三產業的發展,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不斷增強衡陽經濟發展實力,優化城市環境,提高城市競爭力。
5.3轉變經濟增長模式,調整產業結構要把衡陽建設成為宜居生態城市,全面推進“兩型社會”建設,要轉變經濟增長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實現產業的根本轉型。著力改造高消耗、高污染的企業,對重工業進行技術改造和升級。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提高資源利用率,由資源消耗型向資源節約型轉變,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加大科技投人,實現產業升級,注重引進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科技、創新型項目,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通過提高工業生產技術水平,降低資源消耗,為此衡陽市政府按照“培育大企業,做強大企業,建設大項目”的思路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勵企業改進傳統工藝,淘汰落后設備,加快自主創新,并對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循環經濟項目加大引進和投入。大力實施“工業領跑”計劃,以工業的大發展帶動全市經濟社會的大跨越。整合生產要素,發展新型工業,打造產業集群,加快自主創新。衡陽市以骨干企業為龍頭,以園區為平臺,推進產業集聚,以衡鋼集團、水口山有色金屬公司、香港建滔等五大重點產業為龍頭形成鋼鐵管材加工、有色金屬采選治煉、輸變電設備等八大優勢產業群。
5.4加大經濟投入,完善基礎設施衡陽要加大經濟投入,大力推進南岳區、珠暉區、雁峰區、石區鼓、蒸湘區基礎設施尤其是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優先完善公交系統,加強城市供水、供氣、道路、通訊設施建設,加強城市“三廢”處理設施,城市消防和人防設施建設,推進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衡陽市的基礎設施正緊鑼密鼓地進行,加強生活垃圾、污水的綜合處理,流態法垃圾分類及垃圾資源綜合利用工程正在籌劃中,銅橋灣污水廠、籟子石污水廠建設已立項;拓展城市道路,蔡倫大道、化工大道、立新大道和中心城區的東、西外環路建設正順利進行,江東內環路、蒸陽南路、永安路建設正在規劃中。新修城市道路共計240.8萬m2,改造了蒸湘路等城市道路共計135萬m2,150條背街小巷煥然一新。大力發展城市綠化,衡陽目前各大小休閑廣場已經10個以上,如蓮湖廣場、火車站廣場等廣場,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建設湘江西岸風光帶、蒸水風光帶,發揮融山、水、洲、城于一體的優勢,堅持“顯山、露水、見秀”的原則,注重對湘江、蒸水、耒水、回雁峰、東洲和衡陽市區公園、綠地的開發和保護,提高綠化率。全市綠地率已達31.35%,人均公共綠地達7.82。全市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和“全國優秀旅游城市”為契機,以經濟、社會、自然相協調原則,努力在最短的時期內實現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性跨越,增強城市綜合功能,提升衡陽的城市功能和對周邊城鎮的輻射,提高城市的向心力和凝集力,實現宜居生態城市建設目標。
5.5加強環保教育,全民參與節能減排政府要對節約資源、生態環境保護制定相關的政策法規,建立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和發揮民眾的積極性。利用一切積極的因素,加大環保教育,提高居民的環保意識,通過教育、文學、藝術等途徑,運用廣播、電視、報紙和互聯網等工具,提高全民的環保意識,全民參與節能減排,提倡節儉、文明、適度、合理的消費理念。最大限度地統一環境執法主體,明確環保職能部門職責權限,充分發揮公眾輿論引導和監督作用,把保護資源和環境納入社會公眾的監督視野J。充分調動社會各界的力量參與環境保護的行動中來,做到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真正實現人與環境和諧共處,推動宜居生態城市和“兩型社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