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發現  /  思想  /  正文

淺議生態宜居城市的規劃設計

admin 2010-03-09 來源:景觀中國網
生態宜居城市是自古以來人們對居住環境的美好追求。然而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人們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們面對更多的是交通壓力的增加、空氣質量的下降、水資源的污染等環境壓力。本文從理論出發,結合國內外的成功設計案例,探討規劃生態宜居城市的有效途徑。

  1 生態宜居城市的理想
  在中國傳統人居環境觀中,人們對居住需要有著樸素而豐富的闡述。 “安其居,樂其業”,“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些詩人、哲學家的言語反映出古代中國居民對于居住環境質量的追求。 建立適宜人類居住的生活環境,是城市可持續發展在建筑與城市規劃中的體現,也是城市規劃、城市設計一直追求的理想。 2000 年“‘UR2BAN’世界城市未來大會”的報告中指出:適宜居住的環境是人類最基本、最普遍的要求,但在當今世界里,并非輕而易舉的任務,它需要人們作極大的努力才能實現。
  隨著我國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們面對更多的是交通壓力的增加、空氣質量的下降、水資源的污染。 如果我們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下去,連自身的健康都難以保證,何談擁有宜人居住的城市環境,怎樣實現“詩意的棲居”? 實際上,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實踐上,人們從未間斷對城市未來的探索。 隨著生態發展觀的廣泛認同,人們意識到發展是人類生存質量及自然和人文環境的全面優化,發展不能僅僅考慮當代人甚至少數人的舒適和享受,還要顧及全人類的長久生存。 因此,城市規劃和設計要以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增進社會和諧和創建“宜人居住”的環境為先決條件。 規劃生態化的宜居城市成為人居環境建設的任務。
  
  2 宜居城市的核心問題
  吳良鏞先生在迎接2000 年“‘URBAN’世界城市未來大會”所作的報告中指出:“在城市化加速發展下,特別要注意回到基本的需要上來(back to the basic) ,即歸根到底要建設‘適宜居住的城市’”[1 ] 。城市的“宜居性”(Well Dwelling) 更加關注人類具體需求,關注人們對某一區域的主觀反映。 后工業社會,人們關注“生活質量”,我們不能再建造丑陋的、不協調的、汽車為主導的、缺乏公園、步行道的、缺乏公共活力的城市和郊區。 我們如何能夠使居住的環境充滿綠色,既方便又有安全感,如何使現在千城一面的城市廣場變成具有品味,與自然相協調的社區環境。 我們如何規劃城市,使城市具有魅力并讓城市中的大人、小孩、老人、年輕人都覺得舒適。 所有這些問題需要長期的規劃。 宜人居住的環境中應當包括:健康的環境、美好的房屋、安全的公共區域、暢快的交通、有公園和公共交往區域(如圖1 ,由公園綠地創造的宜人生活環境) 、良好的社會交往等等。這些元素很顯然也是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需要通過多種多樣的規劃原則、技術渠道,尋找生態城市結構
形態,來建設適宜居住的城市和宜人的環境。

 
圖1  宜人的公園綠地

 
  3 生態宜居城市的設計實例
  3.1 中國傳統人居環境觀念下的宜居環境
  中國古代城市營造的總的樸素自然觀,把城市規劃、建筑、園林看作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曾創造了宜人的居住環境。 城市的選址依托大自然,城市周圍或有綠色的山林,或有優美的水面;城市中的水網系統充分利用自然水系,沿主要水系形成綠色地帶。都城中按方位的不同建有皇家壇廟,皆有大片綠地林木環繞。 城中官衙、民居的合院以及私家園林均有綠化。 例如江南水鄉紹興,如果從紹興城內的府山頂上向西北方向的西小路一帶俯視,將會看到以河為主的水鄉水巷的秀美動人的景色,河上有幾座石橋,又有林木掩映期間,可謂理想的環境。 “靈汜橋前百里鏡,白帆山掩五云溪”描述的是紹興最早的有記載的橋的優美景象[2 ] 。 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的結合,也是多層次的。 山水風景配襯著城市,城市中又有自然風景。 紹興城內有三山,有河池有園林;三山之上園林內又有建筑,建筑小院之中又有咫尺園林,河邊有街市。 從街道與房屋天井中有能看到三山河川的風景,所謂“不出城郭而獲山水之怡,身居鬧市而又林泉之致”。 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交替,多層次變化,充滿詩情、畫意,具有情趣。
  3.2 西方可持續發展的宜居城市實踐
  在國際上,許多國家為了實現生態人居環境建設,從理論上到實踐上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以新的思想和觀念進行城市規劃,在城市中建立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共存的目標。例如美國西海岸的濱海城市伯克利的“生態城市”建設實踐卓有成效,建設慢行街道,恢復廢棄河道,沿街種植果樹,建造利用太陽能的綠色居所,通過能源利用條例來改善能源利用結構,優化配置公交線路,提倡以步代車,推遲并盡力阻止快車道的建設,召開有關各方參加的城市建設會議等等。 經過20 年的努力,伯克利具有典型的亦城亦鄉的空間結構,在住宅區內,每隔一棟住宅就有一塊占地有數個住宅面積之大的農田,農田上種植的蔬菜和水果作為“綠色食品”很受當地居民及附近城區居民的喜愛[3] 。
  20 世紀60 年代波特蘭也像其他許多城市一樣處于困境之中———交通擁堵、住房緊張、環境惡化、社會問題頹廢。 它制定新的城市發展計劃,采取綜合手段來激發城市活力。 改變交通狀況,支持設計和建造步行型和公共交通導向型的交通體系。 改造城市環境,將廢棄的停車場改造成公共廣場,在城市邊緣沿河延伸的高速公路改造城沿河公園。 集中力量解決市區住房矛盾,把重點放在住宅建設上。 關注公共文化藝術,要求所有新建項目都要向公共文化藝術捐贈一定比例的資金。 注重歷史遺產的保護,努力保護重要的歷史建筑。 波特蘭被認為是成功的避免和解決許多城市問題的范例。
  3.3 發展中國家的有益探索
  發展中國家也在探索生態人居環境建設途徑,其中不乏成功的案例。 巴西的庫里蒂巴市是著名的成功范例。 該市是巴西城市化進程中發展最快的城市之一,人口從1950 年的30 萬人增加到1990 年的210 萬人,它在快速的城市化過程中比較成功地解決了一系列的城市問題,做到了污染少、犯罪率低和受教育水平高。
  庫里蒂巴在具體的行動上主要采取以下的措施:第一,結合自然的設計。 通過法律把自然排水系統保護起來并加以利用,在河道旁建設有蓄洪作用的公園,并修建人工湖。 公園種植大面積綠化,河兩岸的廢棄廠房和其他建筑物改造成體育和休閑設施。“結合自然設計”不僅根治水患,還增加人均綠地面積,創造出公共休閑區域,大大改善城市環境。第二,公交優先,建立快速方便的公交系統,把自行車道和步行區作為城市整體道路網絡和公共交通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使居民出行經濟、快捷和方便,也使庫里蒂巴成為巴西空氣質量最好的城市之一。第三,鼓勵市民參與,市政府鼓勵企業、組織、個人參與公益活動,并建立起相應的機制和激勵施。 既節約了資源,美化了城市環境,還提供相當多的就業機會。
 [NextPage] 
  4 規劃生態宜居環境的有效途徑
  實現生態宜居城市的目標,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
  4.1 緊湊的有效的土地利用
  土地或許是人類最重要的有限的資源,目前的土地開發模式無疑是不可持續的。 例如北京,核心地區功能布置過密,城市設施與環境達不到世界城市的標準,并且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的快速增長,城市發展占用的土地將進一步呈現不可避免的擴張趨勢。 因此要實現大北京地區的土地整體利用,就應該綜合平衡,保護生態綠地、水源保護地等生態敏感區,保護基本農田、淡水養殖區等,強化生態建設。 最有效的利用土地可以通過兩種途徑:一是改造舊城區,提高舊城區的綠地率,使之更加安全、宜人居住。 二環路周邊城市公園建設,就極大地改善了城區的生活環境(圖2) 。 二是保留農業用地、生態居住區和公共區域。 可持續發展的模式,不僅關心土地利用方面的具體改變,更重要的是關心人與土地關系的改變,尊重土地自身的價值,重新審視人與所棲居的土地的關系。


圖2  北京二環路邊的城市公園

 
  4.2 有效利用資源,降低污染和浪費
  重視能量和材料在人類社會的流動。 能源的節省和材料的再利用是普通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做到,如使用節能燈管、節約用水等。 建筑節能也是一個重要方面。 總之要改變一次性消費能源的狀態,盡量采取措施促進能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環。 例如卡爾索普設計的馬林太陽村,80 %的室內保溫和熱水供應能量都取自太陽能,30 %的食物由當地生產,50 %的用水是通過采集雨水和重新利用廢水而獲得。 日本北九州市按照建筑節能的標準建設了一棟環境生態高層住宅,該住宅的電力由風車提供,溫熱水由太陽能提供,每戶都有可將生活垃圾變成植物肥料的垃圾處理機。 大樓外面的地面具有很好的透水性,可使雨水滲入地下。
  4.3 恢復自然系統
  城市區域中幾乎完全是由人工制造的,充滿了人行道、建筑,廣場中也通常沒有當地的植被,但是在很多地方,原始的生態因素還是被挖掘出來。 這樣的因素能夠增加城市的“宜居性”,促進區域的生態健康。 在美國,很多大壩被拆除,溪流恢復,野生動物重新出現,人們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 德國巴登—符騰堡州重要的商貿城市海爾布隆市( Heil bornn) 在原來的磚瓦廠舊址,修建了一座對如何處理工業廢棄地影響巨大的———磚瓦廠公園,見圖3。停產至建公園前的7 年閑置期,該地段生態系統有所恢復,部分昆蟲和鳥類回到這里棲息。 公園的設計師充分保留原址原貌,保留湖泊、濕地和水生植物,保留自然的記憶。 現在該公園成為受不同階層喜愛的自然景觀和市民公園。


圖3  德國海爾布隆市磚瓦廠公園

 
  4.4 健康的社會生態
  社會生態比自然生態更難以把握。 有些問題是顯而易見的,例如,街頭流浪漢;而有些是問題則是隱形的:例如城市移民問題。 這些都會降低社區整體的居住性。 促進健康的社會生態意味著賦予每一個社區居民以平等的權利,尤其是考慮到那些弱勢群體的權利。 特別是在公共政策方面需要給與保證。
  4.5 保留地域文化
  城市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當地的傳統文化以及當地人與人之間、人與土地之間獨特的社會關系。 充分利用地域文脈,使人居環境具有地方的活力,使人們樂于去居住。 地域的歷史、文化增加了可持續性,地域文化的精華應當予以保護。 政府可以通過鼓勵傳統手工業、地方語言、宗教文化、建筑技術來保護地域文化,更要保護當地的農田和資源儲備,把本國的建筑和材料應用于當地的發展中。 例如北京菊兒胡同住宅建筑群,延續北京從故宮到民居四合院的合院體系,尊重嚴謹的城市肌理,是在保留地域文化基礎上的對“類四合院”、“新住宅體系”的一種嘗試。 而對大北京的發展規劃研究中,強調要繼承和發揚首都的文化內涵與人文精神,加強對舊城核心區保護,保護古城文化遺產及其格局。
  
  5 小結
  如何在城鎮建設中實踐上述目標,首先,要進行長期的努力。 通過公共教育、政治組織、政策工具(標準、指數) 、好的設計實踐范例取得認識上的一致性。 創建新的公共機構以保證規劃的原則和公平性。 通過協調管理實現社會經濟的平衡發展,人與自然生態的平衡發展,對城鄉建設實施有效管理,達到城市或區域效率的最佳發揮和可持續發展。其次,在進行城市系統規劃時,盡量包含不同團體的意見,建立“科學共同體”,積極動員各方面的力量,群策群力,對跨越行政界限、專業界限的發展做前瞻性的研究,以提高城市和地區長期的健康發展。可以將一些成功的例子介紹給這些“利益相關者”,他們依據可持續發展的目的、標準和指標來達成一致,并在今后的實施中對項目進行監督,以便更好的達到既定目的。
  最后,要通過政治組織保證可持續目標、政策、項目的實施,并進行制度修改。 很多城市中,不同的利益集團為保護自己的政治利益和經濟利益而進行阻撓,因此,這也是建立可持續的和宜人居住的城市過程中最大的難題。
  規劃和設計生態宜居城市依然是一個嶄新的課題,不同的城市將會選擇不同的道路。 重要的是目前的城市還是很年輕的。 因此,隨著生態意識和社會意識的增強,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們逐漸探索到新的途徑,會形成更加新穎的、形式更多變的城市發展的模式,希望能夠早日實現“詩意的棲居”的美好愿望。

  參考文獻
  [1] 吳良鏞. 吳良鏞學術文化隨筆[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50
  [2] 沈福煦,劉杰. 中國古代建筑環境生態觀[M].湖北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140
  [3] 董憲軍.生態城市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221

  • 給Ta打個賞

11

發表評論

您好,登錄后才可以評論哦!

熱門評論

相關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a成人毛片免费观看| 色噜噜狠狠一区二区三区| 久激情内射婷内射蜜桃|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九 | 美女张开双腿让男生捅| 男女性色大片免费网站| 欧美中日韩免费观看网站| 日日噜噜噜夜夜爽爽狠狠视频| 最近中文字幕免费mv在线视频 | 五月激情综合网| 中文字幕无码av激情不卡| aaaa级少妇高潮大片在线观看| 色偷偷亚洲女人天堂观看欧| 老湿机香蕉久久久久久| 美女网站在线观看视频免费的| 爆乳美女脱内衣18禁裸露网站| 最近免费中文字幕mv电影| 成人免费午夜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免费播放| 国产99视频在线| 别急慢慢来在线观看| 亚洲妇熟xxxx妇色黄| 国产亚洲日韩AV在线播放不卡| 偷偷做久久久久网站| 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综合88| 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播放器| free性欧美另类高清| 美女被cao免费看在线看网站| 欧美日韩国产va另类| 最近2019中文字幕高清字幕| 影音先锋男人站|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在线| 人妻aⅴ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7777| 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人妻| 英语老师解开裙子坐我腿中间 | 精品久久亚洲中文无码| 最近免费中文字幕大全| 天天干在线播放| 国产69久久精品成人看|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三区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