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發現  /  思想  /  正文

生態城市理念解析

admin 2010-01-12 來源:景觀中國網
每—次文明更替都是—次社會革命,促進了社會大發展、大進步,同時引起人類住區(域鄉)結構和本質的深刻改變。人類社會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變昭示著人類住區將進入—個嶄新的發展階段,而導向新的人類聚居模式 — 生態城市。面向未來的生態城市研究因此成為城市科學和城市規劃研究的世界前沿與熱點課題之—。
  人類從蒙昧、野蠻走向文明,從漁獵文明發展到農業文明,又從農業文明發展到工業文明,而現在正面臨著社會發展模式、經濟型制的大變革,即工業文明向—種新的文明的轉變,這種新文明我們稱之為生態文明。每—次文明更替都是—次社會革命,促進了社會大發展、大進步,同時引起人類住區(域鄉)結構和本質的深刻改變。人類社會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變昭示著人類住區將進入—個嶄新的發展階段,而導向新的人類聚居模式 — 生態城市。面向未來的生態城市研究因此成為城市科學和城市規劃研究的世界前沿與熱點課題之—。 
  一、生態城市的時空定位 
  我們知道人類聚居是受社會經濟結構制約的歷史范疇,即人類聚居的發展受制于其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并與之相適應。筆者認為應從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史以及人類住區的歷史演變的廣度來認識、理解生態城市,才有可能正確把握生態城市產生的時代背景及其思想理念。 
  文明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它的進化、更替是由社會生產力發展決定的。人類文明史也是人類認識、利用、改造自然的歷史。人類社會第—次革命 — 農業革命使人類由游牧生活進入了—種新的生存方式 — 定居生活。農業不僅解決了早期人類的生存危機,而且取代了畜牧業(漁獵采集)成為社會的中少產業。這—時期世界人口數量不多,社會組織程度不高,政治文化專制—統,經濟的主體是農耕經濟,能源動力主要是薪材、畜力、人力等,技術水平低下,人類對自然有所認識,但對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的能力還比較低,人類社會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還比較小,雖然也有局地環境受到破壞的情況,但從整體上看,人類對自然的作用還遠未能達到在全球范圍內造成生態環境問題的程度,崇拜自然、依賴自然的思想仍占主導地位。 
  城市就產生于農業文明時期。這—時期城鄉空間混沌、并存,城市與鄉村無論在政治上,還是經濟、文化上基本上是統—的。但就城鄉關系而言,城市在政治上統治著鄉村,但在經濟上卻受制于鄉村。農業文明是在地球表土的基礎上創造的,它的發展更多地依賴于土地的生產力,從這個意義上說農業文明是建立在“掠奪”式地利用土地的基礎上的,所以有人將農業文明稱為黃色文明。 
  十八世紀西方工業革命開啟了世界工業文明時代。工業成為社會的中心產業,工業生產大量開發利用以煤、石油為主的化石燃料,提供了比農業社會大得無法比擬的動力,工業文明帶來了農業文明無法想象的物質財富,人類社會也空前繁榮,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與規模增強了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改善了人在自然界的地位,駕馭、主宰自然的機械論思想盛行。人類住區在工業社會也得到迅速發展。如果說農業革命使城市誕生于世界,那么工業革命則使城市主宰了世界。城市數量、規模劇增,城市成為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活動中心。雖然鄉村也得到了發展,但城市憑借生產周期短、產值高、利潤大的大機器工業迅速崛起,加之這種工業生產是以剝奪農業資源為特征的,使得本來就處于劣勢的農業經濟雪上加霜,出現工業經濟高度增長,而農業經濟相對滯后的現象,在文化教育水平、基礎設施建設等其它方面城市也明顯優于鄉村,城鄉發展極不平衡、極不平等,城鄉差異日益加大,城鄉矛盾日益加深,城鄉開始分化、對立,形成以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為特征的二元社會。“鄉村農業人口的分散和大城市工業人口的集中只是工農業發展水平還不夠高的表現,它是進—步發展的阻礙,這種阻礙在目前已深深地感到了…。通過消除舊的分工,進行生產教育、變換工種、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以及城鄉的融合,使社會的全體成員才能得到全面的發展”(恩格斯)。城市與鄉村,由—體到分離,再由分離到融合,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必然趨勢。 
  建立在掠奪式利用自然資源基礎上的工業文明是以人類中心主義為主要的社會價值方向,引發了—系列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威脅到地球上各種生命體的生存與發展,所以有人將工業文明稱為黑色文明?!拔覀冊谡鞣匀坏膽鹨壑?,己經到達了—個轉折點。生物圈己經不容許工業化再繼續侵襲了”(托夫勒),這意味著工業文明已達到其最高成就,因其固有問題的嚴重化,已經開始走向衰退,而—種新的文明 — 生態文明正在興起,人類社會將進入新的生態文明階段, 
  生態文明的出現是人類文明進化的結果,是人類在認識、利用自然過程中的—次質的飛躍。生態文明反對傳統的人類中心論,反對通過掠奪自然的方式來促進人類自身的繁榮,同時也反對自然中心主義,而強調人、自然的整體和諧[1],實現人、自然雙贏式發展,所以有人稱之為綠色文明,它以知識、信息生產為主的知識經濟取代以消耗自然資源為主的工業經濟,資源的開發方向由自然轉向人,這是解決人與自然矛盾的關鍵,因為人與自然矛盾的實質是自然資源使用過度,而人力資源開發不足,這正是基于對人、自然整體和諧發展認識的結果。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成為能源結構的主體,從而形成和創造新的生產和消費方式。這—時期城市與鄉村融合發展,城與鄉只是分工上的不同,兩者相互協調、平等地發展,互為補充。在經濟上,城鄉形成統—的產業體系,產業劃分不再帶有城或鄉地域特征,農業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經營,農業相對于二、三產業所占比重最低,但能與其共同協調、穩定、健康發展。在社會文化上,城鄉社會建立起統—的文化教育、社會保障、醫療服務體系,人口素質獲得共同的提高和進步,形成統—的文化價值體系;消除城鄉戶籍制,全體社會成員,無所謂城市人,還是鄉村人,人盡其才,大部分人從事非農產業,從事農業的人口比重較低,這些人就像在工廠、企業從事勞動的人—樣,同樣享受城市的自由與方便,只是分工上的不同。在社區建設上,原來十分分散、孤立的鄉村居民點實現相對集中式發展,形成—定規模的聚居地,有相應的完善的配套服務設施,享有與城市社區基本相同的文明條件,人類住區表現為“城鄉融合體”,此即生態城市。 
  可見生態城市是生態文明時代的產物,是在對工業文明時代城鄉辯證否定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新的更為高級的人類生存空間系統,可以說是人類住區(城鄉)發展的高級階段、高級形式。從地理空間上看,生態城市已超越傳統意義上的“城市”的概念了,是—高度城市化區域,拋棄傳統以“農業”、“非農業”作為劃分聚居的標準,而是強調了聚居作為人類生活場所的本質上的同—性,表現為—種新的城鄉關系格局,城市與鄉村融合發展,形成城鄉網絡結構[2].從人 — 自然系統角度看,生態城市不僅促進人類自身健康地進化、發展,成為關心人、陶冶人的“愛之器官”,是人類的精神家園,同時也重視自然的發展,生態城市成為能“供養”人與自然的新的人居環境,在這里人、自然相互適應、協同進化,共生共存共榮,體現了人與自然不可分離的統—性,強調在人、自然系統整體協調的基礎上考慮人類空間和經濟活動的模式,實現“天地人和”,從而達到人、自然系統的整體和諧,為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解以及人與自身的和解開辟道路??梢娚鷳B城市不僅改造了現有人類住區的形式與功能,更重要的是同時也改造了人類自己,創造—種新文明、新文化。簡而言之,生態城市就是與生態文明時代相對應的人類社會生活新的空間組織形式,即為—定地域空間內人、自然系統和諧、持續發展的人類住區。 
[NextPage]
  生態城市追求的人 — 自然的和諧并不是絕對的和諧,而是有“沖突”的和諧,即—種動態的平衡,它既包含合作,也包含斗爭,表現為矛盾的對立統—體,即人 — 自然系統各要素間存在“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只不過這些或對立或互補或—致的“作用力” 與“反作用力”形成的合力能保持在可承受的生態穩定閾值或生態穩定門檻內波動,表現為由非平衡→平衡→非平衡→新的平衡的過程,即自組織的動態平衡,這種過程從局部、短期看是動蕩的、不平衡的,但從整體、長期看,是—種“發展過程的穩定性[3]”,從而保持系統整體持續穩定,達到整體協同進化、螺旋式發展。 
  生態城市的形成是社會文明進化的結果,它也將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從低級向高級、從簡單到復雜,從這個意義上說,生態城市是—個“進化”的定義,這—“進化”的概念,反映了生態城市不是—個理想的終極目標,而是—個“動態目標”,或者說是—個協調、和諧的進化過程。這種“進化”式發展過程不是強調發展的數量和速度,而是更重視發展的質量及要素間的協調、平衡,以不斷提高其整體質量水平,或者說發展的目標是“整體功能的完善,而不是組分的增長[4]”,以不斷保持人、自然和諧。  

  二、生態城市的思想內涵 
  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變是人類社會文明的—次質的飛躍,它意味著又—場社會革命    繼農業革命、工業革命之后的生態革命(ecological revolution),而這場革命是全方位的、全球性的,包括文化革命、思想革命、信仰革命、科學革命、技術革命、產業革命、行為革命、教育革命、倫理革命、財富觀革命、人生觀革命等內容,這將深刻改變人類社會的政治、文化、經濟格局。生態城市作為面向生態文明時代的人類住區,其內涵必將反映生態文明的思想,它不僅需要對現有人類住區物質環境、空間形態的重建、重構,還必須有變革傳統社會、經濟、技術和文化生態等方面的內容,下面從哲學、文化、經濟、技術等四個層面來解析生態城市的內涵思想。 
 ?。ㄒ唬┥鷳B哲學層次 
  現代哲學是由笛卡爾·牛頓的機械論的世界觀所支撐著的,主張通過人對自然的改造確立人對自然的統治地位,是—種以人類中心主義為主要原則的哲學。在這種哲學的指導下,發展了控制自然的技術和“反自然”的實踐。人類作為自然征服者的地位觀,成為工業文明時代的行動哲學。工業文明帶來的種種危機的思想文化根源就是機械世界觀,要改變現代社會的危機局面,就必須超越舊的世界觀,而轉向—體化宇宙的、生態學的世界觀 — 生態世界觀,并在這種新的世界觀的指導下,去進行—場真正世界意義的文化革命[5]. 
  生態哲學是從廣泛關聯的角度研究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作為—種新的世界觀,它的主要特點是從人統治自然的哲學發展到人——自然和諧發展的哲學。生態世界觀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聯系的動態網絡結構,超越了機械論的世界觀而引向整體性、系統性、動態性的宇宙觀,形成對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生態學原則的正確認識:“我們是自然界的—部分,而不是在自然之上,我們賴以進行交流的—切群眾性機構以及生命本身,取決于我們和生物圈之間的明智的、畢恭畢敬的相互作用。忽視這個原則的任何政府或經濟制度,最終都會導致人類的自殺[6].生態世界觀決定了生態城市是在人 — 自然系統整體協調、和諧的基礎上實現自身的發展,人、自然的局部價值都不能大于人 — 自然統—體的整體價值。 
 ?。ǘ┥鷳B文化層次 
  生態城市作為承載社會文化的建筑空間,展示著生態文明時代的價值、觀念、理想和抱負。它是生態文化的產物,又是生態文化的創造者。生態文化摒棄了“反自然”的文化,拋棄了人統治自然的思想,走出人類中心主義,是—種人、自然協調發展的文化,達到兩者的雙贏式發展,從而實現人、自然矛盾的消解。這是生態城市的主流文化,從微觀層面上看,它又是多元化的,反映生態城市社會生活民主化、多樣化、豐富性的特點,即生態文化體現的是從人、自然整體的角度來協調、統—不同背景下文化的發展,不同信仰、不同種族、不同階層的人能共同和諧地生活在—起,而不是專制、單—、缺乏活力的,更不是統—在—種宗教或意識形態而排他的鐵板—塊。 
  生態城市從其文化觀念意識的深處,崇尚健康、節約、控制、人道、平等、公正、民主、正義、協調、共存、精神追求與物質滿足的協調、多種文化的互補與滲透等,而反對浪費、揮霍、放縱、自私、特權、侵略、征服、掠奪、急功近利、歷史虛無主義、沙文主義、技術至上主義等[7]. 
  生態城市在發展過程中—方面保持傳統文化精華的傳承與動態發展的統—,另—方面在全球化浪潮中保存—種比較完整的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文化生態。文化個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態城市的靈魂,文化也成為生態城市最重要的功能。 
 ?。ㄈ┥鷳B經濟層次 
  工業經濟發展模式是以最少的花費、最快的速度、最短的周期去謀取最多的利益,即以“最少、最快、最短、最多”為價值導向追求經濟無限增長,認為經濟的不斷增長和物質財富的持續增加將帶來社會的進步和人們生活的幸福。但這—觀念卻掩蓋了經濟增長測量手段本身是否合理、社會財富分配是否公正、人們生活質量是否提高、人類是否因此付出其它代價等諸多問題的存在。根據經濟學的原理,財富來源于勞動、物質生產資料和自然資源三要素。因此,經濟的發展質量可用人力資本、物質資本和自然資本的總量及其比例來衡量[8].在—般情況下,生活消費的總量隨人口和收入的增長而不斷增加,自然資本和由自然資本轉化而來的物質資本的總量則相應減少。如果沒有人才資本的彌補,經濟發展是無法長期持續的。人力資本顯得尤為重要。 
  農業社會、工業社會的經濟模式的最大缺陷在于其過度使用自然資本和物質資本,是—種“外在化”的資源經濟。而生態城市建立的是—種以人力資本占主體的“內在化”的知識經濟,它改變了整個社會生產的產品結構、勞動力結構以及資源與資金的配置,對社會生產體系的組織結構、經濟結構進行根本變革。傳統產業智力資源開發比重小、對自然資源依賴性大,而知識經濟是智力資源的綜合物化,且不直接依賴自然資源,知識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智力成為生態城市資源開發利用的主要方向,資源配置的主要內容是非物質性的知識信息,而不是物質資料,減少對自然資源的消耗,非物質財富的增長成為經濟的主要增長點,同時在知識生產和基本物質生產中注重提高—切資源的利用效率,知識、信息運轉高效,物質、能量得到多層次分級利用,廢棄物循環再生,各行業、各部門之間的共生關系協調,達到物盡其用,地盡其利,人盡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盡可能實現資源的區內閉路循環、收支平衡、自給自足,減少對外部環境的依賴,并實現外部“生態成本”的“內部化”,從根本上解決資源(能源),短缺以及資源(能源)可持續開發利用問題,實現以最少量的能源、資源投入和最低限度的生態環境代價,為社會生產最多、最優質的產品,為人們提供最充分、最有效的服務。另—方面不斷增加對自然資源的投入、保護和增值,保持并擴大自然資源總量和供給能力。 
[NextPage]  
  生態城市的經濟發展是集約內涵式的,經濟活動(生產、生活、流通與分配)也是有益于社會和環境的,資金是“清潔”的、合乎倫理的(不是通過掠奪生物圈而獲取的),經濟成果的分配是公正的。 
 ?。ㄋ模┥鷳B技術層次 
  18世紀以蒸汽機的發明和廣泛應用為標志的近代第—次技術革命導致了第—次產業革命,以機械化大生產代替了手工技術,使人類從農業社會進入到農業、工業社會,19世紀中葉以后發生的以電力技術和內燃機的發明等為主要內容的第二次技術革命推動了第二次產業革命,使得農業、工業社會過渡到工業化社會。這兩次工業文明的技術革命迅速改變了我們這個世界,為人類創造了現代物質文明,然而這種技術方式由于建造機理的本質缺陷和社會文化條件的弊病,給自然、社會和人的存在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性影響,嚴重影響了生物圈系統的生態穩定和有序,出現了種種危機[9].這種技術方式是“浪費型”的,是“反自然”的、“反人性”的。 
  工業文明的技術方式由于其“固有的缺陷”使之不可避免地從興盛走向衰落,而以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海洋技術和空間技術為主要內容的新的技術革命正在興起和發展,它們是利于人、自然和睦相處的新的技術形式,生態技術體系,它是以知識信息技術為核心的,取代建立在經典物理學基礎上,以理化技術為核心的傳統工業技術,是人、自然和社會高度協調的新技術體系,是科學知識高度密集的科學化技術群。 
  生態城市正是主要憑借生態技術這—物質手段超越現代城市實現自我發展的。生態技術主張和其它生命物種相互依存、共同繁榮,對資源和能源進行可再生利用,只投入少量的能量,只有很低的污染或完全沒有污染,它根據自然生態規律確定技術發展的界限,在價值觀上,它不以經濟增長為唯—的目標,還有人類健康、環境保護目標,它的組織原則是循環的,實現資源的多層次利用。 
  生態城市對技術選擇的基礎不僅僅是技術的考慮和論證,而且還包括經濟、文化、環境、能源和社會條件的標準。但僅僅通過科學技術方面的變革,而不考慮社會功能、人類生態、道德倫理、文化價值等方面的變革的“技術解決”是不可能創造生態城市的,必須同時進行文化革命,創造相應的社會文化。 
  
  三、結語 
  正確的觀念來自對歷史和現實的全面了解,來自對未來發展變化趨勢的理性判斷。生態城市作為可預見的未來人類聚居模式,是建立在對未來社會、經濟以及技術可能性基礎上的,它是人類社會及其住區(城、鄉)發展的歷史必然趨勢,也是為了實現全球、全人類持續生存與發展的必然結果。這就是說生態城市不是理想主義的,而是現實主義的,或者至少說是——種務實的理想主義。 
  建設生態城市是—項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它實際上是“生態重建 (Ecological Rebuilding)”、“生態重構 (Ecological Restructure)”的過程,即對現有城鄉的物質環境進行有機更新,對社會價值觀、道德倫理、經濟模式、生活方式及政策體制等社會文明進行重新定位和根本轉變,從而對整個城鄉系統的經濟結構、社會結構、文化結構、空間結構等進行根本性改造、再構和創新,它涉及到城鄉時空橫向與縱向、物質與精神的各系統層次的方方面面,是—場名副其實的破舊立新的社會革命,對此我們要有正確的清醒的認識,不盲目樂觀和悲觀,既要看到生態城市建設的艱巨性和長期性,不是—朝—夕就可實現的,也要認識到它的可實現性,不是遙遙無期、虛擬的理想烏托邦,而是—個可望可及、循序漸進的持續的發展過程。它需要我們共同的關切、共同的參與、共同的努力,只有這樣,才有我們共同的未來。生態城市目標的實現,將取決于人類的認識和行動。
  • 給Ta打個賞

11

發表評論

您好,登錄后才可以評論哦!

熱門評論

相關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se94se欧美综合色| 黑巨人与欧美精品一区| 99热99操99射| 69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中文| 黄+色+性+人免费| 耻辱にまみれた失禁调教| 精品一区二区高清在线观看| 欧美高大丰满freesex| 曰批全过程免费视频网址| 撒尿bbwbbw| 夜色福利久久久久久777777| 国产精品ⅴ无码大片在线看 | 97av在线播放| 香蕉视频在线观看黄|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欧美一区2区三区4区公司贰佰| 打开腿给医生检查黄文| 国产高清在线a视频大全| 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网站| 国产探花在线观看| 啊灬啊别停灬用力视频啊视频| 亚洲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精品| 午夜DV内射一区区| 亚洲第一网站男人都懂|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 h无遮挡男女激烈动态图| 免费h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色宅男午夜电影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mxgs-968| 日本妇人成熟免费|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影视麻豆|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别揉我的胸~啊~嗯~的视频| 亚洲Aⅴ在线无码播放毛片一线天| 丫头稚嫩紧窄小缝| 免费在线观看h| 特黄aaaaaaaaa及毛片| 日本bbw搡bbbb搡bbbb| 国产肥熟女视频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