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deo Sasaki,又名佐佐木英夫,日裔美國人,他早年畢業于伊利諾斯州立大學,是景觀設計學歷史上最重要的教育家之一,S.H.White的學生。后者的教育理念,特別是對設計過程的強調,以及“最‘正確’的處理手段是突出場地的特色以及與場地適應的形式”的看法對他影響很大(Birnbaum and Karson,2000)。Sasaki1948年在格羅皮烏斯執掌的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獲得景觀設計碩士學位,后任教于伊利諾斯大學。1953年應邀回哈佛執教,并與人合作創辦設計事務所(后分成SWA與Sasaki兩個著名的設計事務所)。1958年出任哈佛大學景觀設計學系主任,直至1968年辭職。他是當代美國景觀設計界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曾兩次被美國總統任命為全國藝術委員會委員。并分別于1971年、1973年獲得了ASLA和美國建筑學會頒發的榮譽獎章。 國人知道Hideo Sasaki,多因為其事務所完成的眾多設計項目。就設計理念而言,Sasaki不過分崇尚驚人的視覺效果,而是追求尺度的宜人和諸多設計要素的和諧。“在奧姆斯特德開創的牧歌傳統里,Sasaki指導完成的景觀設計并不刻意追求奪人眼目,而是寧愿成為現代建筑和雕塑的安靜背景”(Wlker and Simo,1994)。他的東方文化背景使他的設計更強調對自然的理解和崇尚,而這也正是現代景觀設計的思想核心所在。 但Sasaki在美國LA業界的影響更多的來自于他的教學生涯,特別是在哈佛擔任系主任的10年經歷。“在哈佛擔任專業主任期間,他作為一個導師和上司,其富于邏輯思維的設計和教育思想影響了絕大部分主導美國60、70、80年代景觀設計的設計師和專業教育人員”(Wlker and Simo,1994)。毫無疑問,他的觀點代表著現代美國景觀設計專業教育的主流。
2.關于美國現代景觀設計的發展和工作領域的拓寬
2.1 開端
18世紀的美國園林的設計主流有兩個,一個是在Joseph Paxton爵士影響下的古典主義,一個則是在英國“Landscape gardeners”、“萬能”的布朗等人影響下的自然風景園運動。被稱為美國景觀設計之父的F.L.Olmsted正是自然風景園運動的追隨者和推動者。F.L.Olmsted繼承了自然風景園運動對自然美的重視,但同時又揚棄了它只顧某種詩情畫意而盲目追求英式莊園景觀特征的弊端,強調了對場地現狀和自然特性的重視。同時他主張在城市中心引入鄉村風景,以方便人們實現與大自然的接觸。他的一系列包括中央公園在內的作品都體現了這些理念。實際上,Olmsted的這些理念正是現代景觀設計的一些核心思想的最初體現,包括強調生態、社會和藝術的緊密結合、溶入城市等等。正是這些新理念的引入促成了現代景觀設計的開端。2.2 現代建筑運動的影響 現代建筑運動對美國景觀設計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形式隨從功能”這一理念上。這一現代主義運動的口號在景觀設計領域的影響之大,絲毫不亞于建筑領域。它的主要貢獻是使景觀設計擺脫了先驗的、對某種特定的美的追求,投身于場地實際問題的解決,從而獲得了勃勃生機。 現代建筑運動的影響最早體現在斯蒂爾(F.Steele)的早期作品(例如Whitney花園)里。但這是僅僅停留在“新奇”和“漂亮”的層次。只是在一批新的來自哈佛的設計師,包括哈佛三子羅斯(James C.Rose)、凱利(D.Kiley)、埃可博(G.Eckbo)登上舞臺后,現代主義的原則才被用于土地利用實際問題的解決上。在這三者中,羅斯關心空間的利用,反對把景觀作為一組畫來設計,他說“我們不能生活在一組畫中”;凱利執著于對功能的追求,認為設計應該反映生活本身;埃可博則是把社會關注引入景觀設計的大師之一,他認為設計應追求社會理性的體現(Pregill and Volkman,1999)。 形式隨從功能的另一體現是30年代在美國建造的大量大型公共工程,包括一些交通線路項目和一些農業方面的保護項目。如得克薩斯洲Hall縣用于防止土壤侵蝕的等高耕作項目,就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新的形式(Pregill and Volkman,1999)。 在教育方面最值得一提的是克•滕納德(C.Tunnard)和布•惠•龐德(B.W.Pond)之間的強烈對比。在前者被聘到哈佛景觀設計系時,后者正是景觀設計學院學術委員會的主席(1938年又出任系主任)。在教育思想上,龐德雖然不反對Olmsted的多學科合作的精神,但仍然希望建立以美術教育、徒手能力為核心的教學體系。但隨著設計研究生院在1930年代的建立,景觀設計系在它給新生指定的參考書目中,肯定已經不再包括那些影響了龐德的經典書籍。1937年,景觀系聘任了克•滕納德,其原因正是由于學生不滿意于課程設置仍然過于傳統化,對廣闊的社會問題缺乏關注,對材料和方法上的技術進步置若罔聞。滕納德提倡一套不同于工藝美術運動傳統的激進的現代主義設計方法,他的名著《現代景觀中的花園》被Ian McHarg稱為“這個學科最優秀的思想”。而他之所以能到哈佛,應歸功于哈佛三子對系主任約•赫德納特(Joseph Hudnut)的說服。他們都深受這本書的影響。這個過程正是所謂景觀設計歷史上的哈佛革命的組成部分之一(Birnbaum and Karson,2000)。 龐德離開哈佛(1950)三年后,Sasaki來到哈佛執教。此前他在校讀書時就已經經歷了景觀設計學系新舊兩種教學思想的沖突,他的這篇文章正是他針對這一爭議提出的見解,也被認為是最能體現他教育思想的文獻之一。文章鮮明的強調和表達了綜合性景觀設計的學科建設觀點,指出景觀設計教育應和現實問題的解決密切聯系,而不應僅僅局限于審美、風格,做些裝點門面的附屬性工作。并就具體教學過程中評判性思維的構成和運用進行了深入闡述。文章同時還認為景觀設計中的藝術表現不應模仿其他藝術門類的表現方式,而應從景觀設計自身的材料、方法和功能中去產生行之有效、豐富多樣的藝術表現形式。這些觀點無疑都體現了現代主義影響最有價值的部分。2.3 生態學的影響 隨著環境問題成為人類關注的焦點,包括Sasaki在內的敏感的美國景觀設計師們很早就注意到了生態學的重要性。“我們需要對各種影響規劃地區的自然力量進行生態學意義上的監測。以決定何種文化形式適合這種自然條件。使各種正在運作中的生態張力,能在這種研究中得到激發,從而創造出一個比我們現在見到的更為合適的設計形式。”(Sasaki,轉引自孫一民,2002)。 在這種背景下,景觀設計學科開始了又一次新的求索。這一次的革命發生在I.McHarg登上舞臺以后。他的《設計遵從自然》一書在景觀設計學界產生了巨大影響。McHarg從生態學的角度,反對了西方長期盛行的土地和城市規劃中功能分區的做法,將景觀作為一個生態整體來看。他強調土地的適宜性。并因此完善了以因子分層分析和地圖疊加技術為核心的規劃方法論,稱之為“千層餅模式”(McHarg,1981)。而隨著景觀生態學研究的進一步開展,這一規劃方法體系也在不斷的更新和進展中。 以McHarg為代表的生態規劃的意義在于,它又一次拓寬了景觀設計學的學科視野,使景觀設計師在更高的層次上為人類服務。景觀設計師從此具有了更廣闊的責任范圍,其工作的意義也因為涉及整個環境可持續發展問題而變得更為重大。2.4 工作內容的拓寬 美國現代景觀設計發展至今,其專業內容已大大拓展。景觀設計已經成為設計行業內容最為廣泛的專業之一。“景觀設計師的工作內容包括鄰里社區的建成環境設計、城鎮規劃,包括森林、河流、土地、海岸在內的自然環境管理和保護。”“實際上,在我們的生活里景觀設計師的工作無處不在。”借用J.Brown的話來說,景觀設計的工作內容是“從一池春水到萬里都市”(Brown,J.2002)。
3.對當前我國景觀設計專業發展的現實意義
3.1 景觀設計不能拘泥于審美
回顧美國景觀設計的發展,可以說,從Olmsted一開始,現代景觀設計就在一條廣闊的、綜合的道路上行進,而沒有偏廢于對單純審美(自然的或幾何的)的追求。現代建筑運動的影響使這一道路更趨寬廣。以McHarg為代表的生態規劃雖然是在大尺度上研究景觀規劃,但隨著可持續觀念的深入人心,生態已經成為一種普遍倫理,一種有積極意義的生活方式而被廣泛提倡。而規劃設計領域內的權威學者也都傾向于把人居環境作為一個多層次相互關聯的整體來看待(吳良鏞,1999)。因此,McHarg的革命在小尺度景觀設計上同樣有其廣泛意義。 綜上所述,可以發現,今天的景觀設計專業不應該,也不可能僅僅拘泥于審美表達。正如《景觀美學》(The Aesthetics of Landscape)的作者Steven C.Bourassa(1991)所說:“景觀從來就不僅僅是藝術,即便是最具創意的花園也是由設計師所不能控制的自然元素構成,山野風景則更完全是自然元素的產物。”景觀設計師就是要在這樣的復雜關系中開展工作,這就要求從更廣闊的專業視野上來看待問題。毫無疑問,拘泥于審美和裝點門面的專業學科建設觀點已經不符合時代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Birnbaum.Charles and Karson.Robin.Pioneers of American Landscape Design.2000.McGraw.Hill Companies.Inc.New York,2000 2. Walker.Peter and Simo.Melanie.Invisible Gardens:the Search for Modernism in the American Landscape.Cambridge.MA:MIT Press,1994 3. Pregill.Volkman.P.Nancy.Landscapes in History.Design and Planning 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Traditions(Second Edition).London:John Wiley&Sons.INC,1999 4. 孫一民.從景觀設計到城市設計—SASAKI事務所述評.新建筑,2002,(3):9~14 5. McHarg,I.“Human ecological planning at Pennsylvania.”Landscape Planning,1981(8):109~120 6. Brown,J.(2002).From Vernal Pool to Metropolis,2002年10月北大景觀中心應邀學術報告 7. 吳良鏞.人居環境學導論.建工出版社,1999 8. Bourassa,Steven C.1991。The Aesthetics of Landscape,Belhaven Press,London. 9. 周干峙.總結經驗展望未來迎接新世紀風景園林的大發展.中國園林,2000,1:6~12 10. 俞孔堅.從世界園林專業的發展看中國園林專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中國園林,1998,1:17~21 11. Ian H.Thompson.Ecology,Community and delight:a trivalent approach to landscape education.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2,60:81~93 12. Hideo Sasaki.Thoughts on education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Landscape Architecture.1950,4: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