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二元的場地和顯隱的策略」
英飛特桐廬LED驅動器生產基地坐落于黃公望《富春山居圖》所描繪的富春山水之間,用地貼臨320國道線性展開,距離桐廬主城區約4公里。場地原為城郊的村落和農田,但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場地內外呈現出迥異的面貌——紅線外的興建中整齊劃一的工業園區和場地內未經開發的略顯質樸和原始的魚塘、茶山等農耕文明面貌形成鮮明的反差。
已建成投產的項目一期組團,輪廓相對方正,周邊道路環繞,場地平整;北側建設中的二期用地內則散步著池塘、溪流和茶山,環境優美,山水相間。二元的場地條件迫使大尺度的工業生產邏輯和有機的自然環境的在此碰撞,激活了顯現與消隱這一組對立統一關系的設計方案。
一方面,項目生產工藝流水線的需要滿足每條30-40米的寬度,以及150米長度的要求,這也決定了基本生產單元的巨大尺度。結合用地特征和物流貨運等功能邏輯,為了盡可能保留二期用地內的自然風貌,設計將更多的生產功能整體平衡到了一期組團以及二期用地貼臨外部城市道路的區域,從而在整體上構成了面向320國道與城市支路的超尺度建筑邊界——顯現的界面。
另一方面,作為抵抗工業對自然侵蝕的核心策略,約4萬平方米的配套生活區則采用消隱退臺的地景化處理方式,貼鄰北側用地邊界,環繞保留的茶山和魚塘而布置。建筑與自然山體順勢銜接,有機融合。人類生活的適度介入和自然的延續留存在此碰撞,若隱若現的建筑和生活工作于此間的人們將有可能在此共同構成一副新型產業聚落的有趣圖景。
「巨幅的界面和流動的內院」
一期用地作為項目整體布局的開端,擁有著占總長1/3的約330米的沿國道界面,用地內規劃全部布置生產單元。設計通過將生產單元整體性圍合形成回字形空間,對外屏蔽了國道的噪聲干擾,對內則形成穩定靜謐的園區內環境。面向川流不息的320國道,4層的生產單元體量連續布置,構成了一個20米高,330米長的超尺度邊界,向來往的車流和人流顯示著現代工業的力量感和存在感。
為保持廠區內部生產流水線的高效性,設計將服務型功能從生產流水線上剝離開來集中布置,并向內院外凸形成鼓包。在提升了生產效率的同時,也進一步豐富了園區內庭院的視覺層次。
外凸的輔助空間被處理成多個曲線單元,構成了流動的內院界面,會議、管理等配套功能則以外凸玻璃盒子的形式穿插其間,削弱了帶有極強邏輯性的立面標準單元所帶來的單調感。
「材料的特質和建構的工藝」
面向320國道的連續城市界面提供了建筑師以巨大的畫布,設計提煉了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的繪畫意象,嘗試在這一超尺度界面上進行巨幅的抽象山水畫卷演繹。
設計采用了物理性能良好的手工陶土磚作為項目的基底材料,四皮磚的相疊成組并錯位交織,形成了超尺度的紅色“畫布”。在磚孔之中則綜合運用旋轉、填充等不同砌筑效果所形成的光影變化來映射中國傳統繪畫中的點提、勾勒、鋪墊、皴染等繪畫技法。
特制的陶土磚采取經二次加工方可拆解成建造所需的基本單元。拆解磚塊時所產生的隨機斷面效果和原有磚塊的光面效果混合搭配,營造出粗糙度不同的墻面和不同的墻面陰影明暗度,進一步豐富了視覺的層次。
邏輯清晰而多樣化的磚造技法與建構工藝,在建筑的南向主立面上抽象地還原了《富春山居圖》中的“山體”意向,構建出細膩生動的跨界藝術表現形式。
「散點透視的多層疊加」
傳統的中國畫是一種基于散點透視的藝術創作,其呈現出的扁平感與人類的真實視覺深度形成了反差。建筑師嘗試結合場地特質,通過深度空間內的多層視覺元素疊加,來還原這種非日常的扁平視覺藝術效果。設計以場地的遠山背景為自然遠景,以建筑的立面磚筑肌理為畫面中景、以建筑與320國道之間的30米寬綠化隔離帶為前景,并通過的堆坡、植樹、組栽等場地和景觀處理方式的來重構一處人們可步行進入感知體驗的近景。
“可游”的近景、“可觀”的中景、“遠眺”的背景,在不同的視角下組合成不同的視覺體驗場景,并提供往來的行人和車輛以強烈的非日常視覺體驗。
與此同時整個項目的另一種表情——二期工程面向自然的消隱界面,仍在保護場地生態的指導思想下小心翼翼地推進。對于正不斷強調產業升級和新型工業重要性的今天而言,這一與自然環境有機融合的二期產業聚落或許具備著更大的現實意義。
模型
圖紙
分析圖
總平面圖
一層平面圖
二層平面圖
三層平面圖
四層平面圖
屋頂平面圖
正立面圖
背立面圖
側立面圖
剖面圖
版權聲明:本文轉載自建筑學院,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
投稿郵箱:contact@landscape.cn
項目咨詢:18510568018(微信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