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構想到現實的足音——紹興城市建設發展紀略
admin
2003-05-13
來源:景觀中國網
[center][img]/upload/news/20035131329207.jpg[/img][/center] 1998年至2002年,對有著近2500年建城史的紹興,只是短短的一瞬,但這五年對紹興今后的發展,意義卻非
[center][img]http://www.36byz.com/upload/news/20035131329207.jpg[/img][/center]
1998年至2002年,對有著近2500年建城史的紹興,只是短短的一瞬,但這五年對紹興今后的發展,意義卻非同一般。
在這五年里,“小紹興”的觀念被徹底打破,大城市的框架日漸清晰,紹興要成為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中一個具有獨特魅力,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相交融,山水風光與城市景觀相輝映,充滿活力、富有內涵的現代化生態型城市,已成為全市上下的共識。
在這五年,城市建設和管理走上了市場化運作的軌道,新的城市理念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工作生活方式。
在這五年,城市環境大大改善,人們喝的水清了、住的房大了、城市的設施更加完善、周邊的環境變得更美,紹興人對自己的家園更添了一分自豪和熱愛。
繪就大城市的宏偉藍圖
紹興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博大精深,但狹小的城區限制了城市的規模,與它的經濟發展速度嚴重不相適應,這種不適應反過來又束縛了古城進一步發展的手腳。紹興城區面積只有8.3平方公里,雖在上世紀90年代初興建了紹興經濟開發區,但城區面積依然沒有超過20平方公里。這一狀況使得紹興城市輻射能力偏弱、基礎設施共享度較低,也使城市總是脫不掉“小紹興”的帽子,經濟社會發展嚴重受阻。
這個困擾紹興多年的難題終于在這五年開始得到破解,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在延續歷史、傳承文脈和改革開放、發展創新中大膽提出了構筑大城市框架、建設百萬人口大城市的戰略構想。2000年,袍江工業區啟動,行政區劃調整,解開了大城市發展的結。第二年,《紹興城市總體規劃》獲得省政府批準,“三大組團、綠色空間”的構想大大拓展了紹興中心城市的版圖。2002年,《紹興大城市發展戰略綱要》又獲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四大組團、綠色空間”描繪出紹興未來大城市的宏偉藍圖。這一年,城市“綠心”——鏡湖新區建設正式啟動。
紹興大城市構想的提出,意義非同尋常,紹興將由此實現由局促小城向百萬人口現代化大城市的跨越,實現由“山會時代”向“鑒湖時代”和“杭州灣時代”跨越,實現城市結構由單廂主城式封閉型結構向多核組團式開放型結構跨越,由單一組團綜合功能向組團功能合理分工跨越,由單組團配套向多組團、高起點、全方位接軌跨越。
紹興大城市總體規劃和發展戰略綱要的提出,讓積聚了多年的能量在紹興大地上盡情釋放,分區規劃、名城保護規劃等等由此衍生的相關規劃,統領著城市建設的步伐;城市周邊,數千年的鄉野村陌變成一個個新區,基礎建設、招商引資如火如荼;鄉鎮掀起新一輪撤并高潮,農村小城鎮建設步伐明顯加快。五年中,市區面積由101平方公里增加到344平方公里,市區戶籍人口由30余萬人擴大到60多萬人,全市非農業人口比例達到21%,全市城市化水平由32%提高到42.6%。
鑄造大城市的精魄靈魂
1998年,市四屆人大一次會議以后,“一年變個樣、三年變新樣、五年大變樣”的城市建設目標成為全市城市建設者努力的方向。當年下半年,總投資5億元、總面積達11.8萬平方米的城市廣場開始建造,拉開了市區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的帷幕。
第二年,環城河綜合整治工程將市區基礎設施建設推向高潮。在此后的兩年中,紹興有563家單位,21萬人次捐出2.2億元,用于環城河整治,充分體現了紹興人民建設自己家園的高漲熱情和迫切愿望。全長12公里的環城河除去了40萬立方米的淤泥,拆去了64萬平方米的舊房,配上了54萬平方米的綠地,在河邊建設了充滿古越風情的迎恩門、都泗門、西園、稽山門……環城河從一條坎塌、河淤、垃圾漂浮的黑河,變成了花叢柳影,魚蝦潛行,盡展江南風情的“新”河,成為紹興一道最為亮麗的風景線。
15條內河整治、火車站廣場、小舜江工程建設、污水處理廠和收集系統建設、“三路”建設,街景改造、門戶地段拓寬改造、南環線建設、歷史街區保護、古運河整治、大環河等等一大批工程的建成和開工,使千年古城舊貌換新顏,展現出歷史文化名城的獨特風貌。五年中,市區累計投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資金135.8億元,是前五年的2.2倍,新增城市綠地300多萬平方米,拆遷破舊房屋350萬平方米,增加城市道路284萬平方米。紹興古城面貌由此脫胎換骨。
就在市區基礎設施建設熱火朝天的時候,2000年,袍江工業區也在城北建橋鋪路。短短兩年時間,工業區建成區面積已達到7平方公里,總投入超過18億元的市政基礎設施已覆蓋了袍江32平方公里的土地。一個新的城市街區在古城的北面拔地而起,越來越多的外來投資者成為紹興的新市民。
2002年下半年,紹興的“綠肺”——鏡湖新區的建設開始啟動,新區的“主題特色園林”和市區亮化工程已獲得捐款4000多萬元,萬畝綠化基地建設正在加速,已可見到水杉林、香樟林等林地的大批綠樹在風中搖曳,林地種植面積已超5000畝。
古城內外,天藍水綠,萬象更新。
五年中,紹興先后獲得“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先進城市”等諸多榮譽稱號。
樹立大城市的經營理念
五年前,當說到大城市,多數紹興人腦中浮現的只是寬敞的街道、林立的大廈等等,而現在紹興人口中的大城市,已經具有了更為豐富的內涵:它既是眾多人口聚居區,又是一個經濟體;既能為人們生活工作提供便利,又是可持續發展的完整體系。大城市建設將是紹興經濟起飛的一個全新起點,如接軌大上海帶來的商業旅游業繁榮、隨著城市區域的拓展帶來的無數個潛在商機和更多的就業機會等等。可以說,紹興人對建設大城市作用的認識在五年之后已經有了新的提高。
這五年,紹興城市建設的傳統理念受到了強烈的沖擊,人們開始重新審視城市的作用和布局,開始思考城市建設如何才能走上市場化的軌道,開始探索如何把城市當作資源來經營、來運作、來管理,使紹興在諸多城市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在接軌上海中壯大自己,走向全國,挺進世界。
在經營城市的實踐中,紹興逐漸摸索出了一條市場化的道路,它的標志是從1999年開始的土地出讓“四統一、一集中”政策的出臺。
所謂“四統一、一集中”政策,就是對城市土地進行統一規劃、統一拆遷、統一土地招投標出讓、統一監督,相對集中、連片開發。這個政策的出臺,使人們跳出了傳統的城市建設框架,激活了房地產一級市場,而土地這一資產用市場化的手段進行配置時,它的價值認定也在市場這只無形之手的操控下實現了最大化。五年來,僅市建設局就推出拍賣土地35萬平方米,回籠資金9.5億元,城市建設資金這一讓歷屆政府頗為頭痛的“瓶頸”難題,就這樣被市場的力量有效化解了。
從此以后,“城市”被大膽地放置到了市場的平臺上,在市場上尋找全新的動力支撐,城市經營行為滲透到城市的每個角落。“城市經營”也就成為五年來最深入人心的詞匯之一。
城市綠化、環衛設施在市場上找到了“婆家”,城市廣場二期工程1.8萬平方米的地下商場,廣場周邊的廣告、建筑物也以市場化手段承租出去,使廣場管理進入了良性軌道。市區城河邊的土地也因“經營城市”理念的貫徹而得到大幅升值,從未改造前的每畝30多萬元,上升到了最高130萬元,河邊上的茶樓酒肆也因其價值倍增受到了經營者的追捧。
與城市建設相關的產業,如建筑材料、工程設計、文化旅游等也迅猛發展。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還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
對城市價值的更深層次認識,是在去年,它的標志是當年獲得市人大常委會通過的《紹興大城市發展戰略綱要》。
這份綱要將紹興大城市從“三大組團、綠色空間”的空間結構拓展到“四大組團、綠色空間”,將城市最北端的濱江組團拉入了未來紹興大城市的范圍,城市北延已成定局。這意味著紹興大城市作為一個裹挾著各種經濟要素的載體,將不再局限于山會平原、鑒湖時代,而將目標直指杭州灣,直指長江三角洲經濟圈以及與長三角聯系密切的國際市場。這也意味著城市經營從單純的基礎設施經營、城市管理經營走向了更為廣闊的領域。
經營城市理念的確立,使廣大市民得到了實惠。城河邊、歷史街區中,由于民房的增值,不少居民開起了店,做起房東。通過拍賣獲得土地開發權的房地產開發商,紛紛在建筑設計、環境營造、功能完善上下功夫,紹興老百姓的住宅檔次大大提高。《紹興大城市發展戰略綱要》的確定,河口大閘、跨江大橋建設步伐的加快,使袍江、鏡湖新區都成為新的投資熱點,截至今年2月,袍江工業區已累計簽約落戶工業項目130多只,協議投資額125億元人民幣。
謀劃大城市的汗水與心血,建設大城市的隆隆機聲,送走了五年的日日夜夜,經歷了城市建設改革陣痛和歡欣的紹興正收獲著財富、收獲著希望,也將在下一個五年中再次用汗水與心血收獲未來。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