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集美學城規劃設計方案昨通過評審
admin
2003-05-11
來源:景觀中國網
憑著“開放式理念、社會化思路”這一中心主題,由同濟大學編制的《廈門市集美學城規劃設計方案》在昨日召開的評審會上得到多數專家的推崇,為即將全面展開的集美學城建設奠
憑著“開放式理念、社會化思路”這一中心主題,由同濟大學編制的《廈門市集美學城規劃設計方案》在昨日召開的評審會上得到多數專家的推崇,為即將全面展開的集美學城建設奠定了基調。
今年初,規劃部門以競賽方式向國內外發出廈門市集美學城規劃設計方案征詢后,引起眾多規劃機構的關注,華南理工大學和同濟大學兩家單位最終領走編制任務。
從規劃思路看,兩個方案各有所長,華南理工大學的特點是突出學城內部肌理的組織,而同濟大學則更加注重學城與周邊地區的對接。評審結束前,參評的7位專家中有4位將選票投給同濟大學,另有3位建議將兩個方案進行綜合。
這實際上意味著,從同濟大學編制的方案中,我們已經可以感受到集美學城建設的發展走向。
總體規劃:環灣組團型
同濟大學提出的集美學城總體規劃首選方案是“環灣組團型”———將整個學城分成4個組團,布置在中心城區四周。每個組團都有學生公寓貼鄰布置,方便學生生活,也便于學生分組團管理。
其特點有三個:一是有利于資源共享的分級安排,使分散建設更加便于實施。二是有利于中心城區形象的塑造。三是將現有的道路、高壓走廊自然結合到新的城區骨架中,在保持城區的個性與完整性的同時,充分注意現狀基礎設施的利用,有利于經濟有效的城區發展。
規劃原則:整合教育資源
同濟大學的方案認為,集美學城并不等同于將若干高校相對集中布置在一起的高教區,應突現新的品質和新的功能,前提條件是應在城市范圍內對于教育資源進行重新組合與開發利用。無論是以教學設施和生活設施為主的硬資源,還是以技能、知識、氛圍為主的軟資源,如果既被資源所在地的學校利用,也能被大學群體共享,同時也可以為城市所利用,顯然其利用效率就可以大為提高。
功能布局:突出資源共享
同濟大學的方案提出兩大策略:“教學———生活組合化”,即將學生公寓區從各校區中分離,就近成組設置,避免過于分散,以利于后勤社會化;也避免過于集中,以利平時管理;“內圈外鏈組合化”,即將文化,娛樂,商業等功能置于中心區,形成內圈區布局,與區間交通緊密結合。將校區置于外圍,各區間相對獨立,又與中心區便捷相連。
在資源共享方面,隨著學校的集聚,越來越多的硬資源(各種大型教學設施)將進入鄰近的空間領域,為資源的共享和高效利用創造了條件。如中心圖書館、綜合體育中心、會展中心、大型開放空間等等,不但可以為大學群體共享,也可以為城市所共享,節省系統組建的成本。
旅游景觀:適度開發
集美學城規劃區內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同濟大學的方案建議在保持本區域內生態平衡的前提下,適度、合理開發灣區內的旅游資源。將新開發的旅游景點與集美區現有的旅游景點整合成景觀旅游帶,形成既具有人文特色又具有自然景觀的新型風景名勝。
在重要節點形態的設計上,同濟大學規劃了中心區標志性空間,包括中心區風格獨特的網狀街區,位于中軸線上作為主要建筑景觀的中心圖書館,位于灣區中央島上的表演藝術中心,以及專家接待中心、購物中心、現代美術館等造型突出的構筑物。
實施計劃:分三個階段建設
第一階段:構建基礎骨架和重點項目。具體工作是:設計與建造道路網;設計與建造中心地區的公共廣場,步行系統;設計全面的灣區蓄洪系統,促進湖水循環,以及污水處理等;建造行政辦公中心、中心圖書館、車站、碼頭、購物中心等中心區主體建筑;一期進入學城的四所學校也分別在這個階段進行設計與建設。
第二階段:鞏固關鍵性建設,主要集中于中洲島及延伸地區。包括設計水體管理系統,中心區城市混用地塊的建設,建設美術館、展覽館等沿湖公共建筑和表演藝術中心、體育島校區等。
第三階段:城市輻射階段。在已建成區所產生的輻射效應基礎上,完善校區組團建設,以及實訓基地、藝術家之村、會議中心等。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