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重塑濟南 “十佳景觀”成為泉城新名片
admin
2003-04-07
來源:景觀中國網
1997年6月,山東省委常委擴大會議專題研究加快濟南發展問題時,明確提出:用五年左右的時間,使濟南的城市面貌明顯改觀,綜合經濟實力和服務功能明顯提高。五年來,通過全市人民的
1997年6月,山東省委常委擴大會議專題研究加快濟南發展問題時,明確提出:用五年左右的時間,使濟南的城市面貌明顯改觀,綜合經濟實力和服務功能明顯提高。五年來,通過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省會現代化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泉城面貌發生巨大變化。
年均12.9%:經濟實現快速增長
從1997年至2002年,濟南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綜合實力躍上了新的臺階。2002年,該市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200億元,從1997年以來,五年年均增長12.9%;全市實現地域財政收入234.6億元、地方財政收入66.3億元,分別增長95.8%和1.1倍。濟南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三次產業的比例由12.6:46.5:40.9調整為8.2:41.8:50。同時,全市傳統產業布局得到優化,新興產業迅速發展,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成為全市經濟的重要支柱;現代服務業蓬勃興起,第三產業提供的稅收和增加值躍居三個產業之首;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進程加快,縣域經濟在全市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不斷提高。
投入600億:完成36項重點工程
五年來,濟南市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綜合服務功能有了重大提高。全市五年累計投資近600億元,完成了省委常委擴大會議確定的6項重點工程和市里安排的30個重點項目,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的狀況明顯改善。繞城高速路、順河高架路的建成通車,經十東路、二環路和市內50多條主次干道的拓寬改造,以及濟南機場一期工程的實施,使城市綜合交通體系初步形成。此外,該市還建成了鵲山、玉清湖兩大水庫,完成了小清河濟南段干流治理工程,建設了蓋家溝、興濟河兩家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市政公用設施承載能力大幅度提高。此外,通過深入實施“1156”工程,金融、商貿、物流等一批現代基礎設施相繼建成使用,使我市區域性金融中心地位基本確立,中心商業區功能也日益完善,城市聚集輻射能力明顯增強。
十大景觀:濃縮五年建設精華
近五年,濟南市城建系統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濟南五年大變樣"要求,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建設了一批質量高、形象佳的優質工程。為展示濟南市這五年來的城市建設成果,濟南市委宣傳部、團市委等九部門、單位聯合開展了濟南"五年大變樣"十佳工程評選活動。4月3日,濟南市委、市政府發出通報,正式命名了濟南五年大變樣十佳建設工程。具體包括:順河高架路、泉城廣場、濟南供水工程(鵲山水庫、玉清湖水庫)、濟南紅葉谷生態文化旅游區、泉城路商業街拓寬改造工程、山東大廈、濟南繞城高速公路、山東大學齊魯軟件學院、濟南舜耕國際會展中心、經十東路拓寬改造工程。
城市形象:園林城市特色鮮明
這五年,泉城特色和品位明顯提高,城市的形象發生了質的變化。泉城廣場的建成,泉城路商業街的拓寬改造,大明湖、趵突泉、千佛山三大名勝的整治擴建,40多處名泉的搶救修復,西、南護城河的綜合治理,使泉城特色、古城風貌和現代化氣息日益鮮明。此外,該市還進一步加大了南部山區和城市周邊地區生態保護力度,順利完成了兩個水泥廠的環保遷建,有效控制了“三廢”污染源,使環境質量明顯改善。與此同時,隨著城市綜合整治的不斷深入,公共場所、城鄉結合部以及居民小區的面貌明顯改觀。綠化美化也取得重大進展,市區新增綠地廣場40余處,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37%,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7.8平方米,濟南已經被命名為“國家園林城市”。
錢包鼓了:“吃穿住用行”更舒心
經過五年的發展,濟南市人民群眾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不斷改善,舒適方便、安居樂業的局面正在形成。200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8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356元,分別增長61.2%和29.1%,城鄉居民存款余額比1997年翻了一番。消費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居民用于教育、電信、交通、保健等方面的支出逐年增加。此外,舊城改造得到有序推進,全市新建住宅1500萬平方米,城市人均居住面積由8平方米提高到10.9平方米。供氣、供熱等公用設施建設的步伐也加快了,城市集中供熱面積由過去的1250萬平方米增至2213萬平方米,用氣普及率達到93.1%。城市公交車的數量增長了一倍多,市民乘車難的問題已經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廣視網)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