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代表:城市建設“大”風當及早遏止
admin
2003-03-19
來源:景觀中國網
連日來,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對不少地方的城市建設提出問題,認為大量興建大廣場、大樓、大馬路、大草坪等標志性建筑和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不僅違反了國家的有關規定,而且
連日來,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對不少地方的城市建設提出問題,認為大量興建大廣場、大樓、大馬路、大草坪等標志性建筑和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不僅違反了國家的有關規定,而且加重了社會的經濟負擔,他們強烈呼吁,城市建設不可刮“大”風。
代表委員們的這一呼聲,可謂切中時弊。目前頗為盛行的城建刮“大”風相當突出,一方面它給群眾特別是一些被征地的農民以及財政增添了重負,反映出有些地方領導對加快城市化進程的理解有偏頗,急于求成的政績思想還在作怪;另一方面也是更為重要的方面,它對我國經濟發展將產生負面影響,尤其應當引起我們的高度警覺。
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城市基礎設施等純粹公共品,是政府財政的主要職能之一。顯而易見,它可以改善投資環境,改善工作和生活條件,因而也就能夠相應地提高人們的生產和服務效率;同時也是推動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一個重要手段。但是政府對純粹公共品的投資必須因地制宜,做到量力而行。因為這種特殊的投資本身不能直接帶來經濟效益。如果為此而大規模舉債,甚至借“開發”之名征用城鄉土地來斂取資金,那就等于透支財力、透支后勁,對長期總需求只會產生抑制作用,絕對不利于產出效益的提高。
近年來,一些地方把城市化理解為貪大求洋,搞形象工程,浪費巨額資金和大量土地。有關調查顯示,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銀行的債務結構逐漸從國有企業向城市建設債務過渡,因城市建設而拖欠建筑企業的工程款接近2000億元。
有代表指出,更為嚴重、也更應密切關注的是,對城市道路、城市廣場等純粹公共品的投入失當,還會直接影響到擴大內需的方針和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實施。日前公布的2002年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和GDP增長率的統計數字表明,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正在下降。也就是說,資本的產出效益在下降,而城建中的鋪張浪費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
眾所周知,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也即投資之所以能夠提高商品和勞務的產量,靠的不外乎兩條,一是增加了有效生產要素的投入;二是改進了生產技術,提高了生產效率。城建中的過量和超前投入,談不上改進了什么生產技術,顯然也會增加有效生產要素的投入,但投入產出比越來越小,其拉動作用自然會大為降低。
對此,一些代表和委員指出,如果不扭轉這種局面,不采取果斷措施剎住城建中求“大”求“洋”、鋪張浪費的不正之風,將會影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應當及早予以遏止。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