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細論城市化:中國農民的希望和苦惱
admin
2003-03-09
來源:景觀中國網
當中國農民把實現小康的希望放在城市化的道路上,中國的決策者卻把目光放得更遠,考慮又一次人口遷徙所帶來的利弊。全國人大代表李銘陶說,發展小城鎮首先應該明確產業發展方
當中國農民把實現小康的希望放在城市化的道路上,中國的決策者卻把目光放得更遠,考慮又一次人口遷徙所帶來的利弊。全國人大代表李銘陶說,發展小城鎮首先應該明確產業發展方向。毫無規劃的城市化不僅將破壞地區的原始風貌和經濟水平,也將因資金不足直接將負擔轉嫁到農民頭上。
李銘陶是北京建筑設計研究院的總建筑師,也是中國奧林匹克村的主要規劃者。他到過中國很多城市,對一些尚未明確方向的小城鎮“匆忙上馬,大興土木”深表痛心。近年來,小城鎮的建設出現“盲目超前、相互攀比”的現象,有的甚至提出“50年不落后”的口號。在安徽省大安市人口不足15萬的葉集鎮,竟然出現一邊是占地100多畝的號稱皖西最大的豪華城市廣場,一邊卻是農戶透風漏雨的低矮茅舍。
尚未離開土地的中國農民常說:一個月過年,3個月種田,8個月農閑。地少人多造成的農村勞動率低下,使大批農民流向城市郊區就業,形成非農人口及其居住的小城鎮。經濟學家普遍認為,小城鎮的第三產業發展潛力巨大,也為農民階層的向上流動提供了可能。
世界各國的經驗表明,農業勞動者階層的縮小是一個國家現代化的必然結果,農業勞動者階層所占比例下降,對于中國社會從傳統社會結構向現代社會結構轉型、從金字塔型結構向橄欖型結構過渡是極為重要的。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業勞動者數量大量減少,他們占就業人口的比重從1978年的67.4%下降到1999年的44%,但是目前這一比例仍然與現代社會結構有差距,大大高于發達國家的15%以下。
李銘陶說,中國的城市化水平尚沒有準備好迎接農民入城的高峰。一些經濟水平相對滯后的地區對城鎮建設后的就業、環境、社會保障等缺乏考慮,造成城鎮經濟的錯亂、缺位。大量貸款不僅加大地方政府的財政負擔,也將出現“向農民轉嫁”的危險。
“很多國家有過‘虛擬城市化’的教訓”,李銘陶說。不進行成本分析的“城鎮化”,雖然門面好看,實際卻抬高了城市的門檻,使大批農村勞動力無法進入城鎮,城市化失去意義。
農村城市化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李銘陶呼吁:地方政府應該明確自己“想要什么,要做什么”,不要“跑步搞建設,更不要讓中國的城鎮“成為千篇一律的復制品”。
他同時提出建議,如嚴格項目論證、建立審批制度、城鎮人口規模與規劃標準以及城鎮土地管理報批等。據悉,山東省已明確規定市、縣、鎮的大規模建設要逐級報批。按照中國小康社會的遠景目標,到2010年,中國的城鎮化率將達38%到40%,目前僅為18%。
此間觀察家認為,土地是最大宗的國有資產。中國城鎮化應防微杜漸“政績”工程、“形象”工程,盡早出臺政策考核新方法,謹防失地農民“種田無地、上班無崗”。(完)(記者吳晶 劉江)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