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悼那許多逝去的名山
admin
2003-01-24
來源:景觀中國網
“中華十大名山”選出來了,但意外的結果不得不引起人們的許多思考:廣為人知的“五岳名山”中僅“兩岳”當選,“四大佛教名山”中半數出局,曾經讓多少人流連忘返的張家界也含
“中華十大名山”選出來了,但意外的結果不得不引起人們的許多思考:廣為人知的“五岳名山”中僅“兩岳”當選,“四大佛教名山”中半數出局,曾經讓多少人流連忘返的張家界也含恨而歸。照這樣的“流失速度”,假以時日,十年后再評選一次,僅存的碩果還有幾座?今天選出來的“十大名山”又能“名”存多久?是什么在讓那許多曾經嫵媚的“名山”失去純真而美麗的面孔?
經濟學家曾經通過“公墓悲劇”推演出公共產品的命運:沒有合理的制度安排,沒有清晰的產權形式,公共墓地必然毀滅于人們的濫用中。無疑,許多名山逝去的故事里也寓有一幕“名山悲劇”:由于缺乏有效的公共制度安排,“名山”要么是缺乏維護和管理而“容顏逝去”,要么是盲目的“管理和開發”而“香消玉隕”——“悲劇”就寓于這樣的“二難”悖論中:不開發“等死”,一開發就“找死”。
據報道,這次的“中華十大名山”評選有條規則,就是淡化旅游特色排斥經濟價值,所以許多遭到過分商業開發的“名山”自然被逐出局——名山“二難困境”的矛盾在這條規則里就明顯地暴露出來。你說不開發吧,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名山”一般都在“窮山惡水”之間,山民不靠山靠什么呢?在這種思路下,沒有統一合理規劃的對“名山”的開發是盲從的,對于山地資源是毀滅性的。山民自私的“經濟理性”和“毀滅暴力”是沒有限度的:你砍這個,他挖那個,你捕這個,他殺那個,你砍得多,我比你砍得更多,許多大自然的贈品就在這樣無序的汲取中流失。
好了,為了不讓“名山”等死,那就由公共部門來管理并綜合開發吧。但是,在有效制度安排的情境下,公共部門的理性并不比山民的理性更高級,只不過是換一種方式致“名山”于“死地”——
或者是有“好事者”對名山的自然環境進行的某種“自然化”的處理:就是把自然扼殺后再把它當作符號來重建,伐倒了整片森林為的是在那里建造一片名為“綠色之域”的建筑群,在那里會種上幾棵樹以“制造”自然。
或者是為了“以山養山”,開發這個景點,修建那個賓館,出賣這個山頭,拍賣那個“景點”,修爬山電梯,建豪華別墅,如今許多名山的個性化特色和魅力就毀滅于這種“建設性的”破壞中,毀滅于畫蛇添足的“現代化”裝飾中。
沒有產權實體導致人見人采,有了產權實體是人見人賣,人見人采的結果是名山的荒蕪,人見人賣的結果是名山的“繁榮”,“名山悲劇”就是在這樣的“采”與“賣”之間展開——在這樣困境中的“名山”能不流失,能不枯竭嗎?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有誰?“名山悲劇”所孕育的是前仆后繼的消亡和流失。沒有有效的法律和制度的到位,這樣的悲劇會不斷地上演,名山會不斷地落馬,不斷地消失在人們審美的視覺歷史中。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