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十大名山評選只有兩岳當選 上演“名山悲劇”
admin
2003-01-22
來源:景觀中國網
“中華十大名山”選出來了,意外的結果引起人們許多思考:廣為人知的“五岳”僅兩岳當選,“四大佛教名山”半數出局,曾經讓多少人流連忘返的張家界也含恨而歸。照這樣的“流失
“中華十大名山”選出來了,意外的結果引起人們許多思考:廣為人知的“五岳”僅兩岳當選,“四大佛教名山”半數出局,曾經讓多少人流連忘返的張家界也含恨而歸。照這樣的“流失速度”,十年后再評選一次,現有的名山中僅存的“碩果”還有幾座?今天選出來的“十大名山”又能“名”存多久?是什么讓那許多曾經嫵媚的“名山”失去純真美麗的面孔?
經濟學家曾經通過“公地悲劇”推演出公共產品的命運:沒有合理的制度安排,沒有清晰的產權形式,公地必然毀滅于人們的濫用中。無疑,許多名山逝去的故事里也寓有一幕“名山悲劇”:由于缺乏有效的公共制度,“名山”要么是缺乏維護和管理而“容顏逝去”,要么因盲目的“管理和開發”而“香消玉隕”——“悲劇”就寓于這樣的“兩難”悖論中:不開發“等死”,一開發就“找死”。
據報道,這次“中華十大名山”評選有條規則,就是淡化旅游特色、排斥經濟價值。所以,許多遭到過分商業開發的“名山”自然被逐出局——名山“兩難困境”的矛盾在這條規則里明顯地暴露出來。
不開發吧,“名山”一般都在“窮山惡水”之間,山民不靠山靠什么呢?在這種思路下,沒有統一、合理規劃的開發是盲目的,是對山地資源的毀滅性破壞。山民們的“經濟理性”和“毀滅暴力”是沒有限度的:你砍這個,他挖那個,你捕這個,他殺那個,在這樣的所謂“開發”中,許多大自然的贈品在無序攫取中流失。
為了不讓“名山”等死,就應該由公共部門來管理并綜合開發。但是在現有制度下,公共部門的理性并不比山民的理性更高,只不過是換一種方式致“名山”于死地。
或者對名山的自然環境進行某種“自然化”的處理:伐倒整片森林為的是在那里建造一片名為“綠色之域”的建筑群,再種上幾棵樹以“制造”自然;
或者是“以山養山”,開發這個景點,修建那個賓館,出賣這個山頭,拍賣那個景點。修爬山電梯、建豪華別墅,如今許多名山的個性化特色和魅力就毀滅于這種“建設性”破壞中,毀滅于畫蛇添足的“現代化”裝飾中。
沒有產權實體導致人見人采,有了產權實體是人見人賣。人見人采的結果是名山的荒蕪,人見人賣的結果是名山的破壞。“名山悲劇”就在這樣的“采”與“賣”之間展開——在這樣困境中的“名山”能不流失,能不枯竭嗎? (曹林)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