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銀灘拆樓后的思索:誰來償付“生態賬單”
admin
2003-01-15
來源:景觀中國網
1月6日,廣西北海銀灘上的最后一幢建筑物被定向爆破化為瓦礫,至此,銀灘景區內所有樓堂館所蕩然無存。
僅僅10年左右時間,銀灘就經歷了從建設到拆除的過程。拆除構筑物及恢
1月6日,廣西北海銀灘上的最后一幢建筑物被定向爆破化為瓦礫,至此,銀灘景區內所有樓堂館所蕩然無存。
僅僅10年左右時間,銀灘就經歷了從建設到拆除的過程。拆除構筑物及恢復自然景物的成本代價約5億元,銀灘重新規劃改造,一期工程投資3.5億元,全部工程建設需要數十億元。
元月6日,隨著幾聲巨響,遐邇聞名的景點廣西北海銀灘內最后3幢建筑物變成一片瓦礫。至此,上個世紀90年代初在銀灘景區內建起來的30多處樓堂館所全部被夷為平地。經過重新“梳妝打扮”后,銀灘的自然風貌和生態環境將會得到有效恢復,美妙海濱風光的“本來面目”將重現。
把銀灘還給大海,把銀灘還給自然——這是一個令人欣慰的喜訊,又是一次成本昂貴的行動。
開發出來的“環境殺手”
目睹銀灘一幢幢造型別致的建筑物在爆破聲中消失,人們的心情就像潮起潮落的海水。
10年前的開發,正是基于對銀灘旅游價值的認識。北海銀灘是全國11個國家旅游度假區之一。銀灘是北海作為旅游城市的象征。
10年來,銀灘為北海市旅游業的繁榮,為提升北海的知名度,立下了汗馬功勞。但10年的生命之于銀灘,無論對于開發建設付出的成本,還是它本應承擔的使命,都未免過于短暫。對于北海市的旅游資源開發,這是一次必要的經歷,也是一筆不小的學費。
1990年3月,24公里銀灘的中區拉開了開發序幕,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時間內,在砍伐了防風林的海灘上,興建了數十幢由不同行業、部門投資的療養院、招待所、賓館,為每年增長迅速的游客提供沖涼、飲食和住宿等簡單的旅游服務;兩年后在聞名全國的“北海房地產熱”中,毗鄰已建成的銀灘公園,在砍伐紅樹林人工填海后,一個近20萬平方米的海灘公園又應運而生。
短短的十余年過后,如今的銀灘與許多人記憶中的銀灘大相徑庭。1987年就調到北海的張先生回憶起當年第一次見到銀灘時說,他雙腳像踩在一大片白鹽上,在太陽照射下,閃閃爍爍的銀灘讓人眼睛都難睜開。一些“老北海”則告訴記者,當時在銀灘上還有成片的木麻黃防風林,像綠色長廊,與潔白的銀灘、蔚藍色的大海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銀灘公園1991年6月正式接待游客后不久,人們就發現銀灘的沙子“似乎”沒有原來那么潔白了。隨后幾年,“銀灘的沙子變黑了”一直是北海市民議論的話題。
1996年8月,有關人士對銀灘的環境問題開始直言相諫:旅游區海灘中心段的沙質,表層顏色已由銀白向灰色過渡,泥化和有機沉淀現象加劇,以“灘長平,沙細白,水溫凈”著稱的銀灘,已變成“沙灰黑,水渾濁,有污染”。
2000年,一份由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所作的報告,對聚訟紛紜的銀灘環境問題提供了權威說法。報告指出,90年代初的銀灘開發,使原本所剩無幾的原生植物已蕩然無存,人工種植的以木麻黃為主的防護林大部分被砍伐,由于填地造景,濕地生物賴以生存的物質、能量流基礎土崩瓦解,不復存在,致使水土流失嚴重;紅樹林以及與紅樹林群落相伴生的海洋生物多樣性種群,在銀灘上已難覓蹤跡,銀灘本來引以為傲的生態景觀旅游資源受到威脅與破壞。
報告中稱:經過實測,銀灘公園西端沙灘共縮小了160米,不僅沙灘表層顏色由銀白向銀灰過渡,部分沙灘地段表層以下還出現“黑色沙層”。部分防波堤及擋浪建筑建在潮間帶上,使沿岸泥沙動力平衡受到破壞,割斷了沙丘與沙灘物質相互交換的條件,影響了沙灘的正常發育。
銀灘公園內眾多的旅游度假設施建成后,生活污水長期未作處理直接排入地下,加上度假區內摩托艇和咸田漁港漁船機油與隨意排放的機艙水,也嚴重威脅著海濱浴場的水質。臨海而建的賓館各自為政,格局零亂,檔次低下,而將海灘修筑圍墻圈園收票的方式,也有悖于世界各地海灘景區向游客開放的國際慣例。
2001年,中國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張廣瑞研究員等3人經實地考察后,得出結論:北海旅游業的“建設性破壞不容忽視”,北海銀灘近海地帶的新建建筑物破壞了景區的整體景觀,建議予以拆除,并取消造成度假區污染的養殖業和其他產業。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的報告,使北海市下定了壯士斷腕改造銀灘的決心。市委書記溫卡華說:“銀灘再不改造,不遠的將來,我們就可能成為歷史的罪人!”
還銀灘于大海方案出爐
近幾年來,北海市的游客數量持續上升,2001年,接待人數超過350萬人次,旅游業在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越來越大,旅游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支柱產業,同時也為這個因“房地產熱”一夜成名的城市產業轉型提供了出路。
張廣瑞認為,北海的空氣質量、水質、氣候、植被和其他生態條件等均為世界一流,“在當今世界旅游者越來越注重生態、注重生活質量的大潮流下,北海的環境優勢將顯得尤為突出”。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發展飛速的旅游業已表現出越來越明顯的由觀光購物向休閑度假的轉變。“何時旅游告別趕大集”在實行“黃金周”兩三年后就成了強烈的呼聲。與此同時,各種度假旅游產品應運而生,回歸自然,飽覽山水,體驗風土民俗的生態度假旅游,為延年益壽,減輕季節性氣候危害的康復療養度假旅游等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
北海市在休閑度假旅游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北海市地處北部灣畔,水潔風清,氣候宜人,擁有海水、陽光、沙灘以及豐富的海洋生物和生態資源,空氣質量連續3年在全國47個環保重點城市中名列前茅,其中負氧離子含量每立方厘米達2500個~5000個,高于其他內陸城市的一倍以上。北海市旅游局局長毛艷瓊說:北海旅游資源的價值就在發展休閑度假旅游上。
2002年,國家旅游局頒布了新的國家旅游度假區標準,北海要保住這塊金字招牌,必須改變銀灘現有的景區景點老化、內容單一、要素不全,景區建設與優勢資源不匹配、影響環保的狀況。為了進一步提升銀灘的檔次和品位,把北海銀灘打造成為濱海度假勝地的金字品牌,2000年8月3日,北海市決定:通過國際招標,重金向世界各國的著名設計機構征集對24公里銀灘的總體規劃。2001年5月,經激烈角逐,美國莫里斯建筑設計公司以“珠鏈式”的設計理念勝出,2002年6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批準了以這一設計為藍本修改的規劃方案。
按照這一規劃,24公里銀灘旅游區分西、中、東3個區。以原有設施改造和環境整治為主的中區,成為落實大銀灘旅游度假區規劃的發軔,北海市對銀灘中區改造提出的口號是:還銀灘于大海,還銀灘于自然,還銀灘于人民,按國際一流的水準規劃設計,按世界名灘的要求,把銀灘建成國際上一流的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生態保護、娛樂健身的勝地。
銀灘公園現有設施的投資者和經營業主,對拆除、改造工程給予了充分理解,在有關部門進行經營情況摸底、資產評估和協商補償中,給予了積極配合。從2002年12月6日到今年1月6日,僅一個月時間,33幢建筑物就全部拆除。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就到過北海的中國旅游學院王興東教授說,當年的開發對于北海旅游業來說功不可沒,但回過頭看,當時對“沙灘旅游”的概念缺乏認識,存在開發上的錯位,今天是還其本來面目。
北海市主管城建和旅游的副市長李延強說:“北海的旅游業必須與時俱進。拆除目前的旅游設施,不是在否定歷史,而是當年的建筑已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對銀灘中區的改造,是在認識和尊重歷史、科學的基礎上,做一件響應群眾呼聲,著眼未來,實現旅游資源可持續利用的事情。”
恢復景觀成本高昂
北海銀灘大規模“退園還灘、退灘還海”公益環保工程,引起較大反響。王興東說,改造、整治現有旅游設施,具有普遍性,但像北海銀灘將原有設施全面推倒重來,在全國旅游城市景區中是第一家。它對提升旅游業品格,提高旅游質量非常必要。
專家們對北海銀灘的改造普遍給予好評。華南理工大學教授、風景園林專家劉管平見過未開發前的銀灘,為中國擁有如此寬闊和優質的沙灘激動不已,前兩年重游北海時卻黯然神傷,感慨銀灘被毀了;從媒體上得悉銀灘中區改造的消息后,為之感奮。他說,銀灘是北海的珍品,用的核心是保護,只有考慮好怎樣保護,才能進行開發。
在最近召開的“全國風景名勝區保護工作會議”上,中國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批評說,很多地方領導急功近利,他們的知識和能力有限,卻在風景區開發中否定專家意見,粗制濫造了一大批建筑。還有些地方盲目照搬國外的景區開發模式,不僅使中國風景資源的獨特性和博大精深無從體現,還嚴重污染了環境,這是“危害極大,遺患無窮”的。
中國的普通百姓也對種種亂開發行為表示了不滿。一家權威機構對市民所作的抽樣調查顯示,認為風景名勝區保護很好的占35%,認為人工化、商業化、城市化傾向比較嚴重的占60%以上。
王興東說,我國景點開發遍地開花。但在開發中留下的最大教訓是人工化、城市化、趨同化現象嚴重。許多景區人工建筑過多,破壞了生態資源,人和環境關系不和諧,搞成了“游樂場+小城鎮”,而國際上已拋棄了這樣的旅游概念。
“其實只要貫徹‘區內觀景,區外經商’這一條基本原則,這就不再是一個難題,從而實現兩全其美。”廣西旅游局局長陳聽正說。
對旅游資源著眼短期效益的開發及收益,與補救這種敗筆所付出的代價相比得不償失。北海市旅游局負責人告訴記者,盡管10年來銀灘公園的旅游設施發揮了自己的效益,但拆除這些構筑物及恢復自然景物的成本,遠大于當年的投資。據北海市旅游局、建設局、規劃局等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銀灘拆除改造及綜合治理所付出的代價約5億元,銀灘重新規劃改造,一期工程投資3.5億元,全部工程建設需要數十億元。
與顯性的經濟成本相比,短期開發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可能是一筆永遠無法償付的“生態賬單”!
王興東說,北海銀灘今天的拆除,本身就是建設,是進步,是向更高層次提升的步驟。但他同時提出忠告:僅10年左右,銀灘就經歷了從建設到拆除的過程,此次改造如何避免重演,這是政府和投資者都要考慮的問題。□
編后:別再買這類“生態賬單”
●楊桃源
銀灘上的礙眼樓拆了,還銀灘于大海,還銀灘于自然,還銀灘于人民的改造方案也敲定了。編者既額手稱慶,也扼腕浩嘆。慶幸的是,銀灘的環境災難總算到頭了,銀灘有救了。嘆息的是,為了恢復景觀,竟然得付出數以億元計的高昂成本。這是何等昂貴的代價。
編者無意以“早知今日,何必當初”來苛責誰。畢竟,中國的旅游產業從發軔到當前井噴式的爆發,也就是近20年的光景。與對所有新生事物的認識過程一樣,業界和公眾對旅游產業發展規律的認識與把握,也需要有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一個如此高速成長的產業,其初期出現一些失誤,是在所難免的。為改正當初的一些敗筆而支付一定的成本,也是在所難免的。銀灘今日的改造需支付巨額“生態賬單”即屬此列。山西的應縣木塔為了申報聯合國人類文化遺產、湖南張家界為了保住世界自然遺產的金字招牌也要付出巨額的景觀恢復成本,亦應作如是觀。為探索規律而走了彎路,為遵循規律而償付成本,并不是一件什么丟人的事。只要能“花錢買個明白”,并能讓更多的人明白,壞事也可以變好事。
但是,仍有一些花了錢,甚至是花了大錢也沒有買到明白的糊涂蛋,仍在干違反規律的蠢事。據專家介紹,張家界為了恢復原貌,決定將景區內近34萬平方米的建筑物全部拆除,此舉將花費10億元,高出歷年來收益的數倍。代價不可謂不大。但是,近日媒體卻又曝出了張家界武陵源投巨資興建觀光電梯的“焦點”新聞,輿論為之嘩然。世界上還真有傷疤未好已忘痛的超級健忘癥患者,真叫人大開眼界。而媒體的報道表明,這類患者的數量還在不斷增加。看來,所有的明白人都得瞪大眼睛瞧仔細了,千萬別讓這些人得了手。既然我們已經認識并掌握了規律,那么,就有充足的理由不再買這類“生態賬單”。(記者 鄧亞平 梁思奇 周俏春)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