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浦江完美融合蘇州河 外灘源概念凸現
admin
2003-01-10
來源:景觀中國網
“外灘源”位于蘇州河和黃浦江交匯處,東臨黃浦江,北抵蘇州河,西倚四川中路,南面滇池路,共22.9 萬平方米。這里是外灘“萬國建筑博覽群”的源頭,現存有14幢上海市近代優秀保護
“外灘源”位于蘇州河和黃浦江交匯處,東臨黃浦江,北抵蘇州河,西倚四川中路,南面滇池路,共22.9 萬平方米。這里是外灘“萬國建筑博覽群”的源頭,現存有14幢上海市近代優秀保護建筑,風格多樣,流派紛呈,這里也是上海現代城市的源頭。
分四個地帶保護性開發
在重現風貌、重塑功能的原則下,外灘源22.9 萬平方米土地將分為四個地帶進行保護性開發,屆時,黃浦江與蘇州河將進一步完美融合。
據黃浦區徐建國區長介紹,外灘源建設,分兩期開發,一期大約用三年時間完成,二期完成需要約5-8年時間,總體上,它將延伸外灘的風貌,建筑對高度與容積率有嚴格控制,高度控制在40米左右,凈容積率2.5,綠化率超過60%。
新的規劃方案中,外灘源分為四個地帶:東部綠地花園與黃浦公園連接;西部各類建筑圍繞虎丘路上新建的博物館廣場布置,另配有圓形街廊式商業廣場、市政廣場和花園廣場,設置小型專賣店、高級酒店、博物館、小型辦公樓等建筑;蘇州河畔濱水地帶有一系列小型建筑點綴在高度不同的親水平臺的上部,濱水景觀休閑街與黃浦江邊的步行道一直通往末端的河濱廣場;西南面的街區則新建一座五星級賓館。
在外灘源項目建設中,與外灘近代保護建筑風格不相協調的新建和違章建筑將被拆除,綠化面積將得到擴大;歷史建筑的沿街特色立面將得到保護,內部設施將得以重新修整;區域內的交通將重作調整組織,高檔次的服務設施將陸續出現。
建成后的外灘源,將充分顯示其旅游觀光、商務辦公、文化娛樂等相互襯托的形態和功能,并與外灘一體化改造、南京路功能調整、蘇州河整治密切呼應,與陸家嘴的現代風格相映生輝。屆時,這里的人們可遠離喧囂的高樓大廈,享受黃浦江和蘇州河的壯觀水景,享受嶄新的區內風光,得到一個靜謐安寧的都市生活環境。
外灘源建設要經受歷史考驗
目前,外灘源的功能難以得到充分發揮。一方面,這一區域見縫插“樓”,建起了十幾棟風格互不協調的各類建筑,使原有的整體環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害。另一方面,在保留下來的不少近代建筑中,有的大樓被加層,有的則被改為工業用房、倉儲和居住用房……使用功能的失當與混亂,使該地段的經濟價值難以提升。
2002 年6月,外灘源保護與開發概念性規劃在市政府專題會議上獲得通過。陳良宇市長指示:“要用高起點、高標準規劃帶動高水平的建設,使開發建設經受住歷史的檢驗。”常務副市長韓正為外灘源項目定下“重現風貌,重塑功能”的要求。此后,上海市規劃局和黃浦區規劃局向全球征集“外灘源地區城市設計方案”,經過評選,意大利G regotti (格里高蒂)設計公司的規劃方案勝出。
“重現風貌,重塑功能”
為了實現“重現風貌,重塑功能”,外灘源項目將對所涉地塊進行保護性開發。
“重現風貌”,就是以尊重歷史文化的態度,重現西方建筑多種風格集聚而和諧的外在特征,體現優秀建筑經典的人文價值和景觀價值,使外灘源成為上海無可替代的獨特風貌區。
“重塑功能”,就是在保護性開發指導原則下,以與時俱進的科學態度,重新調整外灘源地區的自然生態、旅游居住、商務辦公、文化娛樂等內在功能,使歷史建筑適合現代生活需求,推動其在塑造上海城市功能和形象方面起到應有的作用,使外灘源成為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新的標志性區域之一。
上海的波茨坦廣場
外灘源是如何誕生的呢?第一個主持概念性規劃設計的是常青教授。
2000 年他剛完成了外灘風景線上兩個點項目的外觀復原和內部更新,一個是福州路外灘的招商局大樓,另一個是外灘源區域內的聯合教堂。而外灘源項目,面積更大,難度更高,挑戰更強。他非常喜歡這個項目。
2001 年11月6日,他接受了外灘源地區概念性設計的委托,率領課題組成員進行了扎實細致的調研工作,查閱檔案資料,理清了外灘源地區的地脈、人文景觀的歷史演變和現狀問題,對每一幢歷史建筑進行了詳細的現場勘察、記錄和攝影,查清楚了其分布和分類。最后,成果匯編成一本印制精美的《外灘源保護性改造的概念設計》。
在常青的研究成果中,外灘源最終將建成為具有外灘特色和當代國際水準的“都市綜合體”。他認為,外灘源與柏林的波茨坦廣場非常相似:在敏感的歷史地段進行改造,在改造過程中,不遺失歷史留下的痕跡,將歷史建筑作為地標完整地保留下來,而周圍騰出空間。外灘源就采用了這種手法。
常青的研究成果出來后,有關方面舉行了多輪專家論證會,聽取各方意見和建議,不斷進行修改完善。專家們認為,這個概念性規劃是個創新。
原汁原味的老上海風貌區
上海現代建筑集團總建筑師章明認為,外灘源是最后一塊完整的原汁原味的老上海風貌區。在項目建設中,能夠留的,應該盡可能地多留一點,因為上海的“存貨”已經不多了,將來的價值會更大。
市文管會李孔三副研究員說,現在國際上流行“利用是最好的保護”的觀點,歷史建筑不加利用,任其破爛下去,最終反而不利于保護,外灘源以保護性開發為主。
綜合了上述專家們的意見后,新黃浦總經理吳明烈提出了開發思路:在保護建筑和建筑群風貌上,恢復和保留歷史街區風貌,發掘歷史建筑的潛在價值,保護珍貴的人文及景觀資源;在區域功能配置、建筑物內部設施上,用現代化設施加以改善,以適應現代人生活工作需要,提升其經濟價值。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