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08奧運會如何重塑亞運商圈歷史
admin
2002-12-17
來源:景觀中國網
2008奧運如何重塑亞運商圈
1990年,亞運會第一次改寫了京北的版圖,亞運村從一塊菜地上崛起;2008年,奧運會將以一種更強大的動力,重新書寫這塊土地的歷史。
北京2008奧組委官方網網站
2008奧運如何重塑亞運商圈
1990年,亞運會第一次改寫了京北的版圖,亞運村從一塊菜地上崛起;2008年,奧運會將以一種更強大的動力,重新書寫這塊土地的歷史。
北京2008奧組委官方網網站
《奧運行動規劃》
奧運會將為亞運商圈帶來什么?
奧運比賽場館及相關設施建設
建設內容:奧運會比賽計劃使用場館37個,其中北京地區32個,在北京32個比賽場館中,新建19個(含6個臨時賽場),改擴建13個。“奧林匹克公園”是舉辦奧運會的“主中心區”,內有13個場館;“北部風景旅游區”,安排北京鄉村賽馬場等兩個場館,便于賽后發展郊區旅游業。
奧林匹克公園規劃設計方案
奧林匹克公園地處城市中軸線北端,面積1135公頃,包括680公頃的森林公園,405公頃奧運中心區。奧林匹克公園依托亞運會場館和各項配套設施,交通便捷,人口集中,市政基礎條件較好,商業、文化等配套服務設施齊備。奧林匹克公園的規劃將著眼于城市的長遠發展和市民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使之成為一個集體育競賽、會議展覽、文化娛樂和休閑購物于一體,空間寬敞、綠地環繞、環境優美,能夠提供多功能服務的市民公共活動中心。
奧林匹克公園有代表性的新場館
國家體育場:可容納8萬人,是舉行開(閉)幕式、田徑比賽、足球決賽等活動和賽事的場地。國家體育館:可容納1.8萬人,是體操比賽、手球和排球決賽的場地,可設計為多功能公共場所。國家游泳中心:可容納1.7萬人,是游泳項目的主賽場,奧運會后可成為公共運動場所。
在奧林匹克公園里的相關設施
奧運村:運動員公寓36萬平方米。奧運會期間供各代表團運動員、教練員和隨隊體育官員居住,村內配套設施齊全。賽后可向社會出售。
規劃一批建筑,在奧運會期間能用做乒乓球、羽毛球、擊劍、摔跤比賽場館和主新聞中心、國際廣播電視中心使用,會后將成為會展中心和文化設施,如首都青少年宮、城市規劃展覽館等。同時,還將規劃建設酒店、會議、商業、辦公等其他配套服務設施。
交通:到2008年,地鐵五號線、地鐵奧運支線、五環路和六環路都將開通。
商家說
仇福憲:亞運會使亞運村有了一個好的開局,奧運會將擴大亞運村的規模
商圈不是炒作出來的,它是自然形成的。亞運村是一個不同于西單、王府井的商圈。商圈是很多形態不同的商家,聚集在一起,共生共榮,這樣自然形成的一種環境應該稱之為商圈。包括北辰,它是我們這一帶當初做得最火的一個購物中心,從規模和硬件來說,陽光是一個更具規模的商業空間,但是只有我們這兩家,我相信也形成不了什么商圈。但我們這條街現在一直在向北推進,一條一條的商業街都出來了。雖然現在以餐飲為主,它的生存以提供這個地區居民的飲食服務為主,百貨主要是滿足大家對穿的需求,現在這邊賣車的地方也多起來了,所以商圈是自然形成的。
房地產商一般都做住宅小區,因為一般認為亞運村上風上水,現在的交通狀況越來越好,大家自然會集中向北發展,發展以后就需要對這些居民做相應的配套服務,所以,包括商業還有其他的服務行業,自然會像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商圈里的企業集中在一起,共生共榮,既是一種競爭,實際上也是一種激勵。
現在這里是亞運村,將來這里會有奧運村,但奧運村必須是在亞運村的基礎上。如果說是一個孤立的奧運村,可能的結果就像悉尼這個城市,奧運會結束以后,就是一個空城。亞運村當年是成功的,現在奧運村能夠和它毗鄰,變成未來的一個奧運村的概念,這在全世界來講,可能也是一個很好的范例。你不會為了數十年這個城市才會有的活動,投資了很多,最后卻被白白浪費。我們可能已經借鑒了世界上很多舉辦過奧運會的城市的經驗和教訓。亞運村的發展已經開了一個好的局面,奧運會將擴大亞運村的規模。
房地產商說
戴彬彬:亞運村最成氣候的是房地產未來的發展在“亞奧板塊”
我認為亞運村的商業現在還不成氣候,還算不上真正的商圈。但亞運村的房地產很成氣候。在亞運村地區,幾家大的房地產公司像北辰、住總、華匯、建工,已經開發了住宅和一些寫字樓。往北有北苑家園、萬科新新家園。零星的還有歐陸經典、嘉銘桐城、倚林家園等。亞運村在北邊,傳統意義上理解北邊的風水好。從長遠來講,隨著亞運村的環境變化,交通的便利,奧運會以后,一些相應設施配套到位,會吸引一些有實力的企業進入。
就居住而言,亞運村有很多優勢,其他的地方比不了。比如休閑娛樂這一項,開車沒走多遠,就有四、五家高爾夫球場。它的周邊環境比CBD強多了。
現在亞運村已經沒有多少土地。奧林匹克公園建起來以后,會把亞運村的發展帶動起來。但以后的亞運村與中關村、亞運村、望京都會連接起來,就形成了一個現在已經提出的“亞奧地帶”或者“亞奧板塊”。在申奧成功以后,南到北三環,東到北苑路,西到京昌高速,北到清河,這個地帶的土地地價要重新評估,現在的地價平均一平方米增加了150元。但按我們房地產商的理解,南到奧體東門,北到五環路,西到凱迪克酒店,到不了京昌高速。
專家說
朱明德:亞運商圈要借奧運重新火起來,在奧運場館的建設中,一定要注重人文精神
亞運商圈起源于亞運會,這里原來叫魚池村,毛澤東主席曾經在1956年來這里,就問,這里是什么村啊?說是魚池村。毛主席一看,魚池村怎么沒有魚啊?這個比較蕭條的地方直到亞運會才開始興旺起來。
在亞運會剛剛結束的兩三年,這里曾經非常輝煌,北京本地和外地人都把它作為一個景點來參觀旅游,但是很快就蕭條起來了。但體育和文藝有一個熱點持續問題。一個歌星,三年不唱歌,兩年不唱歌,很快就被聽眾遺忘了。一個地區沒有新的東西注入,說白了,它的冷落,是因為文化內涵不厚實。一個有著歷史文化內涵的地方會長久地吸引人。從這個意義上,在奧運的舉辦過程中,一定要為奧運增添文化內涵。有文化內涵,它就留得住。有一個說法,叫設計永久性的歷史文化遺產,供后人瞻仰紀念。
亞運會的教訓就是它充實的文化內涵太少,留下的只有場館。所以參觀者在大致看完以后,就只有消費,吃、玩,住也很少。
但是亞運會給我們一個啟示,亞運商圈能夠通過奧運會重新火起來。因為奧運會的主要場館都在亞運村地區,而且它的范圍更大。從現在起,我們應該意識到,光注重場館建設不行,還得注重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什么呢?比如慕尼黑的場館,現在一有什么恐怖事件,人們就會到那里吊唁。現在提出亞運商圈,我們就同時得借鑒它的經驗教訓。從現在就考慮如何構建它文化的內涵。韓國在改造垃圾堆的基礎上建立了場館,澳大利亞的場館,今天用完,明天就沒了,拆了。這些做法都是把當地的環境和地域的發展結合起來。
奧運會將來要考慮讓人們看什么,只看場館,看兩年就沒人看了。我認為應該把一些歷史文化名人和一些有意思的奧運故事滲透進去,一個運動員的坐相也好,一個紀念標志也好。我總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要不然等奧運會結束后這個地方很容易被人們冷落。這次奧運會提出一個“奧運公園”的概念,是一個進步,但是公園也得有文化。沒有文化的公園,就是一個蒼白的公園。所謂“亞運商圈”或者“奧運商圈”,有一個“商”在,就有一個供給和需求在里面,我們供給什么東西能長久地吸引人,不斷地隨著時間的推移還能夠更厚實,應該呼喚社會來關注這個問題。奧運會似乎還有幾年,但這個時光稍縱即逝,聰明的、有眼光的商家關注奧運商機,并參與其中,現在就應該打入這個商圈,研究這個商圈。這樣,到時候你的紀念品也好,其他東西也好,才會賣得比較好。關注奧運商圈,從關注亞運村的再輝煌入手。
謝芳(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員):奧運和社區是個大課題
奧運有利于商業的繁榮,但不利于高檔房地產的開發
亞運村不適合開特別豪華的店
亞運會的舉辦,曾經帶動了亞運村的發展,但是我們舉辦大型運動會和國外還是完全不同的。以美國為例,包括選址,都是民間在做,包括亞特蘭大、洛杉機。而我們完全是政府操作,民眾基本上都持支持態度。所以我們的立足點不同。
在美國舉辦奧運,有人喜歡有人憂。比如我是賣快餐的,覺得我將來有發展前途,但如果我是做房地產的,我在奧運這里開發了特別高檔的住宅,那肯定得反對。如果是特別頂級的房產,肯定要在比較清凈的地方,不可能在繁華的鬧市,一定要清凈。如果舉辦奧運,就會帶來大量的人流,然后什么事都有了。他的房子價格就下降。環保、交通、社區很多東西都亂了。建那么多房子,將來運動員村那么多非高檔的住宅都要賣出去,就會使我們這個小區平民化。有錢人不可能買這些房子。那么多人住進來,小區的檔次自然就降低了。
奧運設施規劃也好,建設也好,是否對社區有利。如果有利,大家支持;無利,大家肯定會反對。既然奧運在這里舉辦已經成為事實,就要使它整個規劃、交通的安排、未來的發展、奧運與社區成為將來的一大熱點。人一多犯罪率就高,交通混亂,造成堵塞。以前很多有錢人到那里買房子,以后就不一定了,交通特別不方便。而且這個地方是四環以外,屬于城郊接合部,不是像城市中心的一些社區已經成型,實際上是城市的邊緣地帶,如果能通過奧運舉辦把這些地區的基礎設施完善,以人為本的交通完善,大的小的商業搭配,與社區配套,這在奧運規劃中就應該有所體現。奧運會的舉辦僅僅一個月、半個月的事情,如果通過這半個月的事情能夠造福于民,那就是一件特別好的事情。奧運與社區是個大課題。
在亞運村地區開展商業,還要細分這里邊人口的收入結構,在亞運村安慧橋西北角的社科院、音樂學院,這些人的收入并不高,所以想做大買賣,做特別豪華的店,不適合在這里開。豪華的店在西單、王府井這樣的地方還是比較有吸引力。我反對到處辦“商圈”,商圈是自然形成的,如果靠人為的力量去操作,商圈四處開花,反倒容易把真正的商圈地位削弱。代表一個國家的商業街只能是一條街,像美國只有第五大道,麥迪遜大道靠近第五大道,沒有別的商業街。如果遍地開花,你肯定辦不好。
曹隨(北京社科院管理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社區商業還有很大空間
亞運村地區以住宅為主,所以即使在奧運以后,這個地區的發展也是以社區商業為主。副食、熟食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購買頻率最高的商品。在北辰購物中心,最火爆的就是一層的超市。陽光廣場早先的失敗在于其地下一層的超市面積太小,副食品品種不全,價格不占優勢。當然,它現在已經做得比較好。
以生活必需品為主的連鎖店和超市要將觸角延伸到社區里去,規模不用很大,但是商品必須有檔次,服務半徑如果能達到500米,就能滿足現在人快節奏的生活。現在亞運村地區的社區商業還不夠完善,還有很大空間。
齊大芝(《北京社會科學》雜志副主編):服務業要比商業發達,服務業要扎堆,便利店、超市等商業要分散
商業扎堆大家已經習以為常,扎堆有利于顧客選擇,有利于烘托氣氛,節約顧客時間。但對以居住為主的亞運村或者奧運村而言,應該根據各種商業不同的特點進行細分。像銀行、餐飲、娛樂、郵局應該扎堆,這樣,居民出門,存取款、吃飯、玩、郵寄、買東西就一趟全解決了。但超市、便利店應該分散到社區。我們現在是分散不夠,扎堆也不夠。
隨著奧運場館的建設,亞運村、奧運村地區的商住、民住都會很發達,服務業和社區商業都會有一個較大的發展。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