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設計大師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admin
2002-12-17
來源:景觀中國網
住宅設計的創作方向——
[大師論道]
● 蔡鎮鈺
近年來,我國住宅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房地產市場非常活躍,住宅建設面廣量大,上海每年新建住宅和銷售量都超
住宅設計的創作方向——
[大師論道]
● 蔡鎮鈺
近年來,我國住宅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房地產市場非常活躍,住宅建設面廣量大,上海每年新建住宅和銷售量都超過1000萬平方米,對建筑師而言,這是施展手腳的大好時機,可以說是黃金時代。
只有具備自己的特點
才能稱得上國際一流
在國內的住宅設計中存在一種“唯洋是好”,喜歡借助國外的品牌,攀上洋設計,大肆鼓吹樓盤的現象,這可以說是一種偏見。有很多人認為,只有境外設計才是“國際一流”,而國外建筑同行很早就認為這一說法不確切,因為只有具備自己的特點,才能稱得上國際一流。前些年,在桂林城市規劃研討會上,桂林市長專門就“什么是桂林的國際化”出題研討。我認為:桂林化就是桂林的國際化,因為世界上只有一個桂林,非要學習別的城市發展高層建筑,那就不是桂林了。
這個問題涉及兩個方面,一是設計市場的問題,再者是創作方向。很多外國建筑師也非常尊重中國的文化,比如金茂大廈就吸收了中國塔樓的建筑形式和神韻。但也有一些外國建筑師不以為然,他們很少研究中國的文化,搬來的是一套洋玩意。我們要向世界上優秀的建筑師學習,吸收他們的長處。上海是個多元化城市,什么文化都能包容,但最終是為了創造我們自己的文化。如果要簡單地比較國內外建筑師孰高孰低,那是無從比起的,就算有結果,那也注定毫無意義。具體情況需具體對待。普遍而言,外國建筑師在公建方面優勢多一點,但在住宅方面,他們對我國氣候以及風土人情不很了解,因此,其優劣不能籠統而談。
開發企業現在常常不惜巨資去買外國人的設計,理由是希望檔次高一點,其實有些是靠不住的。當前,在國內設立辦事處的境外建筑設計機構,常常是國內培養的人才到國外學習回國后,靠著國際品牌掛起的“洋招牌”。而且由于缺乏國內建筑設計的經驗,常常會在一些問題上處理不好,甚至在單體建筑的設計中,出現不該有的問題。比如,我們重視朝向,常常采用行列式布局,來自熱帶亞熱帶的建筑師就可能對此提出批評,因為他們不理解夏季穿堂風和冬季日照對上海居住的特別意義。設計別墅,可以照搬立面上的一些符號,但無論什么風格的建筑,平面一定要適合上海的氣候,主要臥室和居室一定要朝南,要有穿堂風。因為買住宅就是買陽光。
在我們自己的傳統中,也有很多先進的東西。站在21世紀住宅建設的高度,如果還要憑借空調來解決居室的供熱和通風問題,我認為是不夠全面的。在生態建筑方面,中國早就走在世界的前面了,當我們提出天人合一的理念時,西方還遠遠沒有注意到環境和人的問題。直到1860年,德國人才第一次提出生態學概念,但也只是針對動植物來說,不是對建筑而言的,西方的建筑生態學也剛剛形成。而從我國哲學里可以找到許多這樣的亮點,而且在時空上都超越了西方。中國提出的天人合一與自然和諧共存同能源共生再生是非常先進的。
正確的創作方向
放眼世界 回歸中國
在談到住宅設計的創作方向時,用“放眼世界,回歸中國”8個字概括比較恰當。放眼世界,就是我們要學習世界上先進的理念;回歸中國,就是最后要回到中國,創造代表中國文化的建筑,創作基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傳統的合乎生態理念的、運用高新技術和材料的新建筑。現在有不少青年人對中國傳統建筑的精髓不求甚解,以至盲目推崇什么解構主義建筑。這類傾向顯然不符合我們的創作方向,要用民族文化里的閃光點教育后代,不要讓他們忘了“根”。設計中國風格,學習中式建筑神韻是根本問題,關鍵是了解它們的來歷,符合什么樣的條件,運用什么樣的手法。中國建筑里隱藏了很現代、很先進的內容。簡單地說,風水講究與大環境融合;框架結構就比磚石承重結構先進。在空間手法的運用上有:小中見大、空間流動、移步換景;開放結構、結構構件與裝飾構件的統一;營造法式用斗口作為基本的模式來推算尺寸,形成裝配式結構的雛形,包括色彩處理等許多先進的東西。我認為,這些可以作為批評“國際一流”提法不確切的基本理由。
天人合一,與自然和諧共存,重視生態理念,這是我們的傳統。然而現在從南到北,不少高層建筑趨于雷同,節能問題考慮較少,反映地域特點較少。在創作方向上,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是永恒的。有人問,隨著生產力發展、交通日趨發達,文化差異會不會越來越少?民族文化界限會不會越來越少?我認為不會。因為民族所處的地域、氣候都是不變的,傳統文化理念也是很深的。只有在新的生產力和新的交通工具的條件下,民族文化才會出現新的升華。世界五彩繽紛,豐富多彩,恰恰是不同民族文化所造成的。
建筑師的好創意需得到尊重
在住宅設計市場上,設計企業的創作如何得到應有尊重?建筑是為大眾服務的,樓盤設計的好壞,建筑師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開發企業(甲方)也起著很大的作用。甲方的識別能力和文化素養,往往會直接反映在樓盤設計里面。因為建筑設計是服務行業,在某種程度上要服從甲方的意志。比如前一陣樓市上流行“歐陸風”,門頭高大、音樂噴泉、過多過大的雕塑,把城市廣場的模式搬進居住區里來。我想,一個清醒的有責任感的建筑師,是不會同意用這些大而不當的東西來破壞居住小區的尺度感。如何消除這些誤區呢?一方面要提高建筑設計行業文化素養,另一方面還要依靠業主整體文化水平的提高才行。
建筑設計方案免不了進行修改,這還算是正常的。但也有很多好方案在第一輪評審時閃光點很多,經過修改后卻像經過了鐵篩子,磨圓了所有棱角,甚至變形扭曲,這是最不好的結果。這個問題就取決于業主對建筑設計和建筑師的尊重。
但建筑師也不能將自己的意見強加于業主,需要一個結合點。建筑既要服從功能,也要結合形式。建筑師的好創意也需要得到社會、得到甲方的承認。建筑設計有藝術性,有技術性,還有強烈的社會性。如果說建筑最高明的境界是藝術,我認為更大的藝術在于,如何將合理的創意和創造性的構思應用到建筑實踐之中。
文/蔡鎮鈺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