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0年上海世博會選址看未來城市發展
admin
2002-11-11
來源:景觀中國網
日前公布的2002上海公眾科學素養調查資料顯示,上海有84.7%的公眾認為,中國能夠成功申辦2010年上海世博會。我國著名建筑師鄭時齡院士應約撰寫的這篇文章通過對2010年中國上
日前公布的2002上海公眾科學素養調查資料顯示,上海有84.7%的公眾認為,中國能夠成功申辦2010年上海世博會。我國著名建筑師鄭時齡院士應約撰寫的這篇文章通過對2010年中國上海世博會選址情況的介紹,結合城市產業和功能結構的調整,闡述了世博會的主題和內涵,向人們展示了未來上海更美好的城市空間景觀和城市生活。
世博會:映射社會的屏幕
歷屆世博會都形象地反映了各個時代的特征,全面展示各個參展國,尤其是主辦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以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1851年在英國倫敦舉辦了首屆世博會,這次世博會成為現代工業設計的里程碑,約瑟夫·帕克斯頓設計的水晶宮震驚了整個世界建筑界。
法國的巴黎分別于1855、1867、1878、1889、1900、1937年共六次舉辦世博會。1889年的巴黎世博會主題塔就是著名的埃菲爾鐵塔,至今成為法國和巴黎乃至世界的象征。
幾乎所有的世界博覽會都已成為建筑史和工程技術史上的里程碑。以“科學、文明和人性”為主題的1958年布魯塞爾世博會留下了一座原子塔。除水晶宮外,維克多·康塔明為1889年巴黎世博會設計的機械館、密斯·凡·德·羅為1929年巴塞羅那世博會設計的德國館、巴克敏斯特·福勒為1967年蒙特利爾世博會設計的美國館、安藤忠雄為1992年塞維利亞世博會設計的日本館等,都是載入建筑史冊的經典建筑。
目前,中國正在積極申辦2010年中國上海世界博覽會,如果申辦成功,將為世界各國和上海在21世紀的發展揭開新的篇章。
上海世博會選址緣何青睞浦江兩岸
世博會的舉辦將加快城市功能和產業結構的調整,推動新一輪的舊城改造。世博會場館的建設將為黃浦江兩岸增添濱江岸線景觀,提升浦東西南部地區的城市功能。同時可以迅速啟動黃浦江兩岸地區改造和更新,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選址位于黃浦江兩岸、盧浦大橋與南浦大橋之間的濱水區,約5.4平方公里的規劃控制區內。世博會的位置距離市中心約5公里,可以綜合利用上海老城廂歷史風貌區、外灘及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的社會經濟和人文資源,并使世博會場館得到最有效的后續使用。
位于浦東的世博會選址規劃控制區域內有眾多工廠企業和近萬戶居民。位于浦西的世博會選址規劃控制區域內大約有十余家工廠企業,這里曾經是中國近代工業的發源地。其中有中國第一家近代工業企業——成立于1865年的江南制造總局。在世博會場館的建設過程中,一些具有歷史價值和利用價值的工業建筑、船塢和構筑物將得到有效的保護并計劃改造成船舶工業博物館、商業博物館和能源博物館等。世博會的舉辦將加快城市功能和產業結構的調整,推動新一輪的舊城改造。該地區在上海的總體規劃中被確定為公共開放空間,世博會場館的建設將為黃浦江兩岸增添濱江岸線景觀,提升浦東西南部地區的城市功能。同時可以迅速啟動黃浦江兩岸地區改造和更新,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黃浦江是流經上海的最大河流,也是上海的天然良港。黃浦江發源于上海西南,貫穿上海市區,到吳淞口注入長江,通向太平洋,全長114公里。黃浦江兩岸的大部分濱江地帶是上海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的工業化的產物,碼頭、工廠和倉庫占據了黃浦江的大部分岸線,在城市產業結構和城市功能結構重組的情況下,急需改造更新。世博會場地的所在地區就是這項濱水地帶改造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0年至2001年,上海市城市規劃管理局組織了黃浦江兩岸的概念性城市設計。經過四個月的工作,提出了總體方案。根據城市總體規劃,對于長度為20公里和面積為22.6平方公里的黃浦江濱水地區進行了規劃設計,并對黃浦江兩岸的四個核心地區作了深化設計。按照這個設計,結合城市產業和功能結構的調整,黃浦江沿岸將逐步改造成為公共開放空間和綠地,并成為上海城市空間的核心。
黃浦江兩岸地區的改造規劃有五項基本目標:首先是地區功能重組,清理黃浦江兩岸的碼頭、工廠和倉庫,建設融合居住、工作、文化、休閑和旅游等綜合功能的濱水公共開放空間;其次是生態環境保護,在治理工業污染的同時,開辟濱江綠地系統,提高城市環境的生物多樣性;第三是提升生活品質,改善道路交通條件,特別是加強城市與濱江地帶的聯系,提高濱江地帶的可達性和親水性;第四是保護城市的歷史文化遺產;第五就是重新塑造城市的空間景觀。
從“城市化”走向“城市世紀”
國際現代建筑會議在1933年產生的《雅典憲章》、1977年的《馬丘比丘憲章》、1981年國際建筑師協會第14次大會發表的《華沙宣言》,都從不同的方面論述了城市問題。1988年第17屆意大利米蘭三年展也選擇了這一十分重大的主題:“世界的城市與大都市的未來”。1994年,一個題為“歐洲的城市、藝術與建筑,1879-1993”的盛大展覽在巴黎的蓬皮杜中心舉行,展示了歐洲在123年間關于城市發展的理論、構思和設計。
城市所涉及的范疇已擴大為人居和住區的概念,1996年的第二次世界人居大會在伊斯坦布爾隆重舉行,大會的中心議題是“人人有適當的住房”和“城市化世界中的可持續人類住區發展”,這是一次關于城市的高峰會議。
1999年在北京舉行的國際建協第20屆世界建筑師大會的主題是“21世紀的建筑”,大會指出,21世紀正在從“城市化”走向“城市世紀”。2000年在香港大學舉行了國際大都市研討會。城市與生活質量的問題已經得到了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和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例如聯合國人居環境大會、世界大城市首腦會議、姐妹城市國際會議、亞太城市高峰會、亞太城市信息化高級論壇等有關城市主題的國際會議在世界各國頻頻召開,城市的主題已經成為全球所共同關心的核心問題。
東西方哲學的精粹都提倡和諧共生,“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強調的是城市與人,城市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城市在發展的過程中,必須注重環境保護,關注歷史、現實與未來的延續。
英國建筑師理查德·羅杰斯曾在《小行星上的城市》(CitiesforaSmallPlanet,1997)一書中提出了關于“可持續發展城市”的內涵,他認為:一座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就是一座公平的城市,一座美麗的城市,一座創新的城市,一座生態適宜的城市,一座易于交往的城市,一座具有多樣性的城市。
城市的形成取決于地理條件、地緣政治因素、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城市始終在重組和重構,不斷地變換新的發展方向。
根據聯合國住區發展組織的預測,在未來30年內,世界城市人口將增加一倍,達到50億。在1975年,世界人口中只有38%居住在城市,在2000年,這個數字達到47%,預計在2025年,這個比例將達59%。大約將有90%的城市居民生活在發展中國家。在1950年,世界上100個最大的城市中,只有41個在發展中國家,而在1995年,這個數字增加到64個,預計到2015年,將達到80個。
作為世界上最早的城市起源地之一的亞洲,城市的發展變化十分迅速。根據預測,全球未來十大超級大都市中的4座城市在亞洲,它們是班加羅爾、上海、武漢和曼谷。亞洲將會有13座城市的人口超過一千萬人,除了前面的4座以外,還有北京、孟買、加爾各答、雅加達、大阪、東京、漢城、天津、重慶等城市。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口正在從農村向城市遷移,這種情況在發展中國家尤為突出。
今天,全世界對未來城市的發展給以越來越多的關注,城市作為世界博覽會的議題必然富于挑戰性。這個議題又是與每一個國家和地區密切相關,幾乎涉及所有的領域和所有的人,讓人們有充分的想象、創造和表現的空間。
上海作為以城市為主題的2010年世界博覽會的舉辦城市,有著特殊的意義。一方面,上海是現代中國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城市,是世界大都市之一,在中國乃至世界城市發展史上都具有典型性。另一方面,無論是在歷史上或是現實中,上海都是城市發展的一個極好的展示場所。
作為一座世界城市,在上海舉辦以城市為主題的世博會,可以為參觀者提供兩個舞臺:一個是世博會現場的場館舞臺,世界各國可以在這里展示各個有代表性的城市,它們的歷史、現狀與未來。另一個是上海及周邊城市群的現實舞臺,參觀者可以考察和體驗這個世界城市群的獨特魅力。
借助這兩個舞臺,探討城市的有關問題,創造城市未來發展的模式。也可以推廣先進的理念:綠色城市、生態城市、數字化城市、園林城市、共生城市、信息化城市和智能化城市。通過不同視角和各個學科的交流,豐富城市發展的新理念,推動世界各國的城市化進程,完善并提升城市功能,改善人類社會的空間環境。
( 鄭時齡/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空間研究所所長)
2010年上海世博會選址示意
上鋼三廠周圍世博會選址現狀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