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的古跡與北京的胡同
admin
2002-11-06
來源:景觀中國網
“胡同完了!”一個德國教師在結束他第二次中國旅行回到柏林后滿臉沮喪地對我說。“沮喪”二字用在這里毫不過分,因為德國人太珍愛古跡,而古跡屬于人類共同的歷史。這位老兄
“胡同完了!”一個德國教師在結束他第二次中國旅行回到柏林后滿臉沮喪地對我說。“沮喪”二字用在這里毫不過分,因為德國人太珍愛古跡,而古跡屬于人類共同的歷史。這位老兄每年夏天雷打不動地要選一個國家去旅游,他第一次到北京時還是個孩子,是30年前中德剛建交時隨父母來的。他告訴我,他走了世界上這么多地方,北京古城的特色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類比:城墻環繞,皇宮坐中,全城的建筑顏色和風格協調統一卻又從貴族到平民區分出不同模式,絕了。這次重返故地,面對胡同的大面積消亡和代之而起的樓房,他說,無法想像一個具有3000年歷史的古城在未經戰火破壞的情況下能一步步變成今天這個樣子。
在歐洲著名的文化古城中,像北京這樣的古城發展模式竟是無處可尋。
俄羅斯的故都圣彼得堡之所以至今古風猶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蘇聯政府在十月革命后的保護古城的法令:老城建筑的內部可以改造,外部不允許有絲毫變動。
歷盡滄桑的羅馬城絕非僅僅由世所共知的斗獸場、貴族浴場、古羅馬遺址等幾個古跡景點體現。全城風格統一、古樸協調,進入羅馬如同走進了歷史。
條條大路通羅馬,如果人們在到達羅馬后看到的是聲勢浩大的舊房拆遷工程,它還是羅馬嗎?
法國首都巴黎,城市風格渾然一體,不僅古跡維護完好,商用和住宅建筑也都保留著17和18世紀的原貌,城內普通建筑的任何維修和改造都要經過嚴格審批,同時必須保持原有風格和高度。為了滿足城市現代化發展的需求,巴黎市政府于上世紀70年代,在巴黎西郊當年的普法戰爭古戰場開發了拉德芳斯新城。在那里人們看到的是巴黎的另一張面孔:高樓林立,公路縱橫,一片生機。令人叫絕的構思在于,巴黎人在新區中心的制高點上建造了一座巨大的方框形現代化寫字樓,恰如一個中空的大門,其空間剛好能放入市區內的凱旋門,因此又被人稱做“新凱旋門”。登上“新凱旋門”俯瞰巴黎,只見老城中心的法國皇宮盧浮宮、老凱旋門和新城的“新凱旋門”正好由公路連成一條步步升高的直線,任何人在這里都很容易聯想到這種規劃的寓意:巴黎在發展,歷史在延伸,歷史和現代密不可分。
在荷蘭,現代化的公路、建筑和田園風光相得益彰,如詩如畫,可惟獨首都阿姆斯特丹老城內擁擠不堪。市區內被眾多運河分割成條狀的城市地皮寸土寸金,即使是政府辦公機構、財力雄厚的大銀行和公司,所占建筑的臨街長度也很難超過20米,普通民宅更是比肩接踵緊緊地擠在一起,很多已經傾斜。由于樓道狹窄無法搬運大型家具,所有臨河建筑的山墻上都安裝著一個巨大的釣鉤,居民在搬家時要拆除窗框,利用釣鉤把重物吊起后從窗戶搬入。道路的狹窄帶來嚴重的交通不便,迫使居民和游客安步當車或借助自行車出行。
德國由于二次大戰的破壞,大城市的整體古代風貌不復存在,于是,熱愛歷史遺產的德國人善待他們每一座百年以上的建筑,皇家宮廷建筑自不用說,很多上了些年頭的學校、別墅、企業和公寓都被掛上受保護文物的牌子,即使是它們的所有者都無權拆除或改變。至于那些未受戰火摧殘的歷史小城則必須原汁原味地保存和維護。
位于德國南部的“浪漫之路”旁的小城羅滕堡是德國老城保護的經典之作。進入城墻后,你看到的是一個外形無絲毫改變的中世紀城市,這里不但沒有一棟現代建筑,連公用電話亭都被隱藏在古屋里。城市里見不到一根電纜明線,只有進入建筑內部時人們才能感受到現代生活的氣息。德國人對古城保護的觀念非常明確:這是前人的遺產,毀壞后不能再生,即使再生也是復制品。
一個德國朋友對我說:“對一個有悠久文化歷史的城市面貌你千萬不要動腦筋去改變它,因為歷史是不能改變的。這樣的城市是一個博物館,展品就是城市的古建筑群,扔掉這些展品換上現代人的東西,這個博物館就不存在了,如果事后后悔了再仿造這些展品重新擺出來,博物館仍然是不存在的,因為沒有多少人愿意去看一個贗品博物館。”
歐洲古城之所以在不改變歷史面貌的情況下做到公共交通基本順暢,當地政府的規劃和管理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其典型的做法:第一是規劃建造新城,把老城的生產職能的全部、商住功能的大部轉移到新區,老城重點職能定為服務、旅游、行政管理三大塊,從而減緩老城的人員流動壓力,其典型是羅馬。
第二是大力發展地鐵建設,把大部分人員交通轉入地下。在網狀地鐵線結構形成后,城市的所有繁華地段都可乘地鐵抵達,地面交通的擁擠現象自然得到緩解,其典型是巴黎。
第三是在城市建筑的規范制定中充分考慮汽車停車問題。鬧市中大型建筑和公寓樓的停車場不能依靠地面解決,而只允許在建筑內部的地下或樓上設置,其典型是柏林。
世界名城佛羅倫薩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城,因此一方面它們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紛至沓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對古城環境的壓力甚至破壞。為此,盡管旅游業已經為這座城市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效益,但該市還是實施了收取進城費的規定。因為古城維護是政府的職責,而政府的稅收并不足以支付這項龐大的開支。于是,凡進入古城的旅游大轎車都要先在收費站繳納每車40歐元左右的進城費。攤到二三十人的旅游團的每一個人身上不過1歐元多,幾乎無關痛癢,但積少成多,市政方面就具備了定期實施古城維修工程的財力。這是一個很睿智的做法,因為官員們知道城市的價值所在,以及利用和保持這種價值的辦法。
朱維毅(寄自德國)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