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洗腎”有望成功
admin
2002-10-14
來源:景觀中國網
藍藻水華程度最嚴重的滇池東北岸,如今最先出現了這塊水域荒漠上的“綠洲”。
入湖河流污染最嚴重、風浪最大、藍藻水華程度最嚴重的滇池東北岸,如今最先出現了這塊水
藍藻水華程度最嚴重的滇池東北岸,如今最先出現了這塊水域荒漠上的“綠洲”。
入湖河流污染最嚴重、風浪最大、藍藻水華程度最嚴重的滇池東北岸,如今最先出現了這塊水域荒漠上的“綠洲”。近日,記者沿著滇池東北岸100余畝的藍藻水華污染控制技術實驗區一路走來,發現濕地植被已占據了試驗區70%以上的面積。新栽種的柳樹盡管瘦弱但枝頭上長滿了綠色的小芽,此起彼伏分布著的香蒲、茭草等挺水植物郁郁蔥蔥,濕地的鳥類和水生動物又回到它們的樂園,聽到人的腳步聲,幾只水鳥從密集的植物叢中一躍而起……
半百老人細說滇池
一個一輩子生活在滇池邊的老人,見證了滇池50年滄海變遷的老人。“我們現在站的這片土地,原來都是清澈的滇池水覆蓋的地方……”據這位叫楊連的老人介紹,這塊現在被稱為官渡區寶豐鄉丁家村的地方,幾十年前有個美麗的名字叫“蘆柴灣”,當時,不僅岸邊楊柳婆娑,滇池水也清澈見底。岸邊生產的植物有青綠的海菜和水蔥,多達幾十種的魚類在滇池中游弋嬉戲,岸邊,除了野鴨、黃鴨、喜鵲等常見的鳥外,還可以看見灰鷺、灰鶴甚至紅嘴黃腿的海鷗等鳥類。在老人的印象中,近30年來,曾在滇池里嬉戲過的白魚、魷魚等魚類現在都已難尋蹤影;岸邊生長的植物也被淹的淹、砍的砍,曾經連成一片的楊柳樹,如今也只剩下零星的幾棵。對于老人來說,兒時在滇池里游泳嬉戲,如今只是一個美好的回憶,漂浮在水體表面的藍藻,厚達3~4公分,幾十年前清可見底的滇池水,如今泛起的是綠色的波濤……
有關部門的研究數據也顯示,60年代初期,在滇池及其附近水域生存的水禽有62種,分屬7個目,15個種。當時,屬于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白琵鷺和灰鶴常在滇池邊悠閑地漫步,是昆明一道亮麗的風景。而圍海造田后,美麗幽雅的白琵鷺和灰鶴幾乎絕跡了,再也沒有出現在滇池邊。
湖灘濕地遭圍墾
科學研究結果證明,像滇池這樣的淺水湖泊,如果湖灘濕地保留完好,整個湖泊生態系統處于健康狀況,對磷污染的承受能力可以達到每平方米湖面每年1克左右;但如果喪失了湖灘濕地,湖泊生態系統就會退化為一個“水泥池”,喪失90%以上的磷污染承受能力,原因在于湖灘濕地對磷污染的去除能力高達每平方米濕地每年5~10克。滇池湖灘濕地的圍墾不僅削弱了湖泊原有的自然凈化能力,還給滇池增加了額外的污染負荷:圍墾區農田、魚塘、居民點及旅游度假設施均為新形成的污染源。圍墾區內的花卉、蔬菜大棚每畝年使用化肥500公斤左右,還使用大量農藥,這些污染物質均隨著降雨淋溶和圍墾區排澇進入滇池。圍墾區的魚塘每畝年投放數噸的飼料,污泥濁水隨著“清塘”和“換水”排入滇池。
滇池“康復”已經開始
盡最大努力減少入湖污染物數量是拯救滇池的首要任務,但無論如何我們無法將污染負荷降低到使現在的滇池自然康復的程度。在治理污染的同時,必須著手滇池生態修復。所謂生態修復指對湖泊生態系統結構或功能的修復,“修復”有別于“恢復”,恢復就是復原,而滇池結構的某些破壞已經無法全部復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修復。修復不同于恢復還在于,可以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使湖泊具備類似于原有的某些替代功能,就像肢體殘缺者安裝假肢。而“修復”的重點就是湖灘濕地的建設。
據了解,湖灘濕地是指在湖泊周圍的湖灘上發育而成的濕地,主要分布在淤積比較活躍的湖灣及河口地帶,具有極其重要的環境功能和生態功能。湖灘濕地是攔截凈化入湖污染的天然生態屏障,這類似于肝臟的“解毒”功能。不論是受到污染的河水,還是來自湖濱地帶的生活污水、農田排水,都要經過湖灘濕地的自然“過濾凈化”。在湖灘濕地中,不僅有茂密的濕地植被,還有伴生其中的魚、蝦、蟹、貝等水生動物,更為重要的是被稱為“周叢微生物”的微小生物群體。隨水流進入湖灘濕地的化肥則可以直接被濕地植物吸收利用,湖灘濕地還能通過微生物的作用將水中的氮逐步轉化成空氣中的氮。在湖面上,表層湖水順風向流動,可以將這些污染物質源源不斷地輸送到迎風岸的湖灘濕地。進入濕地之后,水流會變得平緩,藍藻被吸附和分解,泥沙得以沉淀,湖水經過澄清凈化之后再回到開敞湖面。這樣,湖灘濕地的凈化作用可以影響整個湖面的水質,尤其對生長在水表層的藍藻能有效控制其數量。
治理技術日趨成熟
近10年來,恢復滇池的美好容顏成為所有昆明人的強烈愿望。在滇池東北岸混凝土湖堤前實施生態修復,這一難題也被列入2000年立項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滇池污染控制技術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協同昆明市環境科學研究所、云南大學生物化學學院聯合攻關。
滇池生態破壞的起點在沿岸帶,最嚴重的生態破壞也在沿岸帶,生態修復也必須首先從岸帶做起。再者,通過岸帶生態修復重建湖泊自凈功能,對外可以加強入湖污染控制,對內又能形成抑制藍藻、控制內源污染的機制。東北岸段是岸帶生態修復的重點,這里是外源污染和內源污染的交匯點。但東北岸也是岸帶生態修復難度最大的岸段,一方面該岸段人口密度大,土地資源緊缺,圍墾區投資強度比較大,絕大部分地段已經無法退墾;另一方面這里目前還面臨著嚴重的外源污染和藍藻水華污染,又處在迎風岸,人工構筑的混凝土大堤前濁浪翻滾,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實施生態修復具有空前的技術難度。
滇池生態修復示范工程最先在滇池東北岸展開。試驗區位于寶象河半島東側湖灣內,這里背靠堅固的混凝土“防浪堤”,面向西南寬闊的湖面,強烈的浪蝕作用將湖底泥土沖洗得干干凈凈,只剩下黃沙;夏、秋季節藍藻水華覆蓋水面,泥漿一樣的藍藻使一切生命窒息;冬、春大風季節,風浪與混凝土大堤、風浪與回浪發生碰撞,極具破壞力,連扦插的柳樹都能拔起;附近河流帶入的垃圾雜物在這里堆積,近岸湖底覆蓋了厚厚的一層塑料垃圾。從2001年開始,岸帶生態修復研究試驗就是在這樣惡劣的環境條件下開展的。
科研人員經過2001年的反復探索試驗,盡管一年來栽種的植物存活的所剩無幾,但研究人員終于掌握了綜合消浪技術、藍藻控制技術、水生植物種苗繁育技術、無土栽培技術等,并篩選出能夠適應當地環境的植物種類,為實施生態修復技術示范工程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記者采訪時也看到,濕地植被已經占據了試驗區70%以上的面積,香蒲、茭草等挺水植物已經長到2~3米高,密度很大,已經無法通行;濕地植被覆蓋下的水面上布滿了藍藻,而鄰近試驗區的水面上基本看不到藍藻,據“滇池東北岸帶生態修復試驗工程”負責人、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所研究員李文朝教授介紹,進入濕地中的藍藻很快就會被生物分解,這些藍藻再也不會回到開敞湖面,這就是濕地消除藍藻的奧秘。試驗區剩余面積水比較深,準備用抽吸湖泥墊灘技術將湖底適當墊高后再種植濕地植物,預期可以在明年上半年完成試驗區的建設,提交完整的成果。
目前,云南省、昆明市政府對滇池岸帶生態修復工作十分重視,已經將其列入“十五”計劃,正在責成有關科研單位編制實施方案。有關負責人指出,滇池東北岸情況比較復雜,大部分岸段沒有恢復湖灘濕地的淺灘環境,這需要研究探索人造岸灘等新技術,入湖河口區是需要優先恢復的重點區域,并且需要將污染河水凈化技術同河口區生態修復相結合,通過岸帶生態修復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入湖河流污染。如果在整個東北岸實現了生態修復,不僅可以有效控制入湖河流污染,還能抑制藍藻水華,顯著改善北部水質和生態環境,將有效治理滇池的水環境。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