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積極履行《濕地公約》保護“地球之腎”
admin
2002-09-30
來源:景觀中國網
新華網南京9月30日電(記者 湯澗 實習生 王蓉)中國自1992年加入《濕地公約》以來,正積極搶救和恢復濕地資源,一批曾遭受破壞的天然濕地得以保護。
在日前舉行的南京國際濕地
新華網南京9月30日電(記者 湯澗 實習生 王蓉)中國自1992年加入《濕地公約》以來,正積極搶救和恢復濕地資源,一批曾遭受破壞的天然濕地得以保護。
在日前舉行的南京國際濕地學術會議上,國家林業局《濕地公約》履約辦公室的副主任印紅對記者說,中國完全有信心和有能力履行《濕地公約》,在濕地保護、生態恢復等方面為世界濕地保護作出貢獻。
濕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和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被稱為“地球之腎”。中國濕地資源十分豐富,面積約占世界濕地面積的10%。但近幾十年來,濕地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和威脅。
據印紅介紹,為保護珍貴的濕地資源,由國家林業局牽頭,17個部委共同制定并公布實施了《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在行動計劃框架下,中國啟動了濕地保護立法進程,并逐步建立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多部門參與、多層次運作的濕地保護管理體系。中國將到2010年遏制由人類活動導致天然濕地萎縮的趨勢。到2020年,中國將逐步恢復退化或喪失的濕地。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中國濕地保護示范工程開始組織實施。在“全國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實施過程中,中國共投入國債資金1990萬元,啟動了退牧還澤還草、退田還沼還澤、紅樹林生態系統的保護和恢復、富營養化綜合治理等6個示范工程。
濕地自然保護區的建設也得到迅速發展。中國目前已有21處濕地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目,面積達303萬公頃。到2002年6月,中國已建各類濕地自然保護區353處。
在濕地保護區內,人們對待濕地的觀念和態度已發生了新的變化。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的佟守正說:“三江平原的農民以前每年春天還到沼澤地撿野鴨蛋?,F在大多數人都明白不能破壞濕地,揀野鴨蛋的行為少多了?!?
印紅認為,開發濕地的危害很大,但并不是說濕地不可以利用,相反,合理利用產生的效益,會超過將濕地簡單作為荒地開發的效益。
據印紅介紹,中國洞庭湖地區由于多年的圍墾,湖面大半消失,近年頻繁發生洪澇災害,經濟損失成倍上升。1999年國家實施退田還湖政策后,有關方面在洞庭湖進行濕地生態恢復示范點建設,取得了較好的生態和經濟效益。湖南省沅江市西畔山洲垸通過發展網箱養殖、果木種植、飼養牲畜等“適洪型”生產方式,不僅改善了生態環境,湖區農民還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收益,年均收入由退田還湖前的2000元增加到現在的5700元。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專家利用濕地處理污水,所投入的費用僅相當于建造同等能力的污水處理站的1/3-1/2。與此同時,利用濕地可以有效減少污水中含有的對人體健康不利的內分泌干擾物,這是一般的污水處理廠無法做到的。
印紅說,今后在利用濕地的過程中,迫切需要我們轉變將濕地當作荒地開發的觀念。應對濕地的價值進行科學評估,改變將濕地作為耕地儲備的傳統定位,給濕地等生態保護用地一個合理的地位,同時還應擴大濕地生態恢復示范項目的示范效應,引導人們科學合理地利用濕地資源。(完)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